黄湖坑里塘
童年时光,家里门口有一口塘,村里人都称坑里塘。黄湖处于巍巍高山脚下,坐落在村里南侧山脚,高山上的水往低处流,两山之间有一条山坑,我的第二故乡,就在坑边,坑里塘的水源依靠这条山坑水,黄湖全村几百年流传下来,把住在坑里塘周边总称坑里。
干旱大晒时,塘水燥的整光,前期人们在塘里翻泥鳅,等干燥到一定程度,塘泥渐渐变白色了,也有人把塘坭担到地里当肥料,也可以是带沙量过多的地能起到调和。
梅雨季节,降雨量大,山洪暴发。塘里水溢出缺口,我童年时,曾用捕鱼网兜,在塘坝脚出水处拦水,也有泥鳅掉进来。
这条坑,就是两山汇合流水坑,四十多年前,全村饮用水依靠这条坑,遇到干旱时,到深夜12点,还有人在坑积水边等水,两山山水渗透下来,流到坑里,坑水慢慢流到村边,等积水稍稍涨起来,才可以用勺子取水。那个年代,农村也不存在水质检测说法,什么浑浊度、钙、镁、钾、钠、氯含量等。这条坑贯穿黄湖全村,新农村改造前,房屋就建在坑沿岸。坑的上游积水,是人饮用水,下游有一口水井,水源也是依靠坑水。遇到结婚办喜事等,亲朋好友集聚时,就确定几个人去永安溪里挑水。下游洗衣服,也可以在积水深的池沼里,用便桶担到粪坑里充水。农民常年每月一至二次把粪坑里的肥料担到田里给庄稼施肥,再用清水充满粪坑。充粪坑的水也只能是在这条坑里取水。
我家里后建的房子在坑边上,1983年期间,一次儿子七岁时,坐在右边的小门口,不小心掉到坑底,头朝地碰的一声,受到惊吓,大哭一场,哭声嘶哑,幸好伤势无碍。1988,第二次,女儿五岁时,坐在中间平台吃早饭,不小心又掉到坑底,也是头部着地,碰的声音,此时此刻,作为家长,感觉世界都快崩塌了,内心特别内疚。八十年代末,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购买水泥板梁,把门口的坑铺上水泥板。
干旱季节,家里老婆、儿子、女儿一起去后坑担水,大人用水桶挑,9岁儿子用大碗,4岁女儿拿小碗,也要跟着取水。十年前,北岙、盂溪水库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供水能力,黄湖村的饮用水已经与城区互通联网。
水泥板铺好后,1989年,继父因主动脉瘤,无法医治仙逝。
只住二年左右,1991年,只因孩子们上学读书,就全家搬到城区居住了,偶尔去乡下老房子看一下。2021年底,新农村建设,房子也被推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