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建新的头像

胡建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6
分享

陆蠡故居寻访记

陆蠡字圣泉,天台县平桥镇有条路名叫思泉路,想必是为了纪念陆蠡先生才起这个名。

初春,太阳高照,惠风和畅,我去平桥拜谒文学家陆蠡的故居。我到了岩头下村,在古戏台前停下,这个戏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昭义台”,台前宽阔,戏台是传统建筑,应该是重建了的,十分坚固,顶上盖瓦,飞檐翘梁,四角是四条飞龙。

村里有一座古建筑称这是“三义庙”,庙内供奉关羽、刘备、张飞。三义庙对面是三义亭,中间隔着路,庙和画亭均是雕梁画栋,栋中间隔着路,栋下点缀有一根藤工艺。天台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儒释道三教思想碰撞和融合之地,岩头背村本土文化是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和合在一个小山村的生动体现。

村里还有一座东岳宫,是平桥重要的宗教场所,为道教重要道观,历史悠久。门虽不大,但走到宫内,里面间数很多。东岳宫香火鼎盛,乃东岳大帝之廟,两边十殿阎罗,十分壮观!内有三清殿,恭奉三清祖师等;还设仁德堂恭奉济公,有紫阳真人圣像,并有道教南宗等名号。还有城隍殿,门口两边有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转了圈,往门外走时,看见无常殿,我们常感叹人生无常,很有意思。

出东岳宫,从陆氏宗祠门口经过,门口挂了“革命烈士陆蠡纪念馆”牌子。陆氏宗祠与陆游胞兄的陆淞有关,清嘉庆年间编的《陆氏宗谱》记载:陆淞是天台陆氏始祖。《天台山方外志》载:“陆淞,字子逸,会稽人,右丞相陆佃之孙,绍兴间建秘书阁省,淞与校勘之职,宰天台,遂家焉,有《乐府集》行于世。”陆淞的后代几万人,遍布天台城乡及临海、宁海、仙居等县市,陆蠡就是陆淞的第二十八世后裔。

过陆氏宗祠我们来到了溪边,这溪有一个很相称的名字,叫文溪,是天台母亲河始丰溪支流,溪畔原有一座书院叫文溪书院,是陆蠡先生的母校,创办于清道光年间,后来发展为平桥镇中心小学。溪上原有木结构的古桥,现为混凝土结构的桥,桥南岸立有一碑,刻“平桥”两字。这桥加宽了,原来没有这么宽。平桥镇出处就在这里,平镇、屯桥各取一字得名。旧名平头潭,以镇东溪岸岩石平坦,下有深潭得名。五代后梁开始形成集市,明成化年间设市。溪边的古道是,旧时通往天台县城、街头、仙居县的官道,唐代寒山、孟浩然,游圣徐霞客等都曾从这里经过的。离故居不远的这条古道上,写有“东望赤城”的路廊。以前没有那么多便利的交通工具,经商、运输都要靠步行,十分辛苦。陆蠡的父亲出钱修了这条路廊,供过路的人休息、纳凉。

经过一段长满草的路,到了陆蠡故居。初春的草已将复活,呈现出陆蠡作品里特有的绿意。门口左边的纪念碑刻有“陆蠡故居”,依稀可辨。我迫不及待地站在门口,门虽锁,但留有二根手指大小的缝隙,可以看到里面,木栏杆、木格子窗,看到木,天然的喜欢。陆蠡故居是一座带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三合院,是陆蠡用在上海时期的收入自建、与原配居住生活的地方,坐北面南三间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角房(正房东西鹿顶下)两间,合计十一间。陆蠡故居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因历经百年风雨,年久失修、缺乏管理,加上曾经的一场火灾,一度破烂不堪,亟待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故居右厢房遭火灾后全部残毁。在故乡人的心目中,陆蠡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位抗日英雄。大半个世纪以来,后人对陆蠡的怀念之声一直没有断。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不少游客慕名来到天台参观陆蠡故居,很多人写下了怀念陆蠡的文章,情感真挚。十几年前,原台州晚报记者陈向阳曾经数次在《台州晚报》等媒体上呼吁,希望当地能“救救陆蠡故居!”天台政协委员多次提案呼吁,天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派人到岩头下村踏勘,天台县有关领导也曾亲临故居旧址察看,有关部门还详细制定了陆蠡故居的维修方案、使用方案和陆蠡生平事迹陈列方案。如今,在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下,2018年陆蠡故居终于得到修复。2022年12月12日,浙江省文学院馆联盟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作为浙江文学名人故居之一陆蠡故居应邀出席!成为创盟理事会之一!

陆蠡的祖上乃耕读世家,书香门第。陆蠡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当时天台县知事亲自奖赏24圆银圆给他。陆蠡把这些银圆交给老师,请老师做一个书柜,让同学们读到更多的书。陆蠡十几岁就到杭州、上海等地求学,后来担任教师。

陆蠡二十多岁成为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精通英、法、日、俄和世界语,先后翻译了马尔丁的《葛莱齐拉》,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烟》,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等著作。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1942年3月初,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正值新婚燕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4月13日,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朋友家人劝他先躲一躲;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身为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他孤身来到捕房,羊入虎口,当即被戴上手铐。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因为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虐杀而死。据推算,死期当在被捕后的第四个月,即1942年7月,陆蠡临刑时年仅34岁。20世纪80年代,陆蠡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陆蠡的牺牲震动大上海。《大公报》《文艺复兴》等多家报刊开辟纪念专号,唐弢、柯灵、李健吾、黄源、吴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纷纷撰文追思悼念。1946年巴金写有《怀陆圣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来与陆蠡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对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有一颗“崇高的心灵”,推许他是最“值得骄傲的朋友”。

陆蠡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他还是一名抗日英烈。但陆蠡在现世的声名,显然与他的成就不那么匹配,文学界低估了他的价值。近年,陆蠡的文学才华和英年早逝,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天台山文化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名山文化。陆蠡以大量的笔墨向人们描绘了家乡天台山的美丽自然景观,如《溪水》《秋》等散文中。陆蠡的散文含有优美、清丽的感染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光彩、独特的魅力。

他的不少散文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如《哑子》《水碓》《嫁衣》等散文中,对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童养媳、堂姐,以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哑巴等受蹂躏的人们给予同情,悲叹他们的不幸命运。同时对天台民俗风情、童年生活进行了书写。在陆蠡看来,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能实现人与人的和合,如散文《灯》。

近年研读过陆蠡先生的几部作品后,今日小步行走在先生的故居,我听到了先生的脚步声,创作时发出的笔与纸的摩擦声,先生没走远,先生依然活在我心中,先生没有离开我们……

原载《台州日报》2023年4月18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