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建新的头像

胡建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8
分享

五峰莲现

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潘耒于康熙三十年(1681)季春游国清寺后,著文称:“国清之静深,可以敌(广东)曹溪”。

唐皮日休《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呈现的是唐朝时去国清寺路上的景致。

《天台山志》载,在县北三里,抬头见到赭红紫色崖上刻有“萬松徑”三个大字,头尾二字是繁体,至少每字有一平方米吧。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凿字岩“萬松徑”三字犹存。直至近代,由万松径至国清寺山门古松仍参天蔽日。在万松径的对面尚有下松门村。

后来由于城市化进程推进,房屋建设,道路扩建,古诗中的意境不复存在,令人遗憾,好在公路两旁树木林立,松树复植成荫,呈现的是诗意浸染与现代化交织的佛国通道,天台博物馆、民宿、店铺分布路旁,大自然宽容地接纳了现代文明。值得一提的是,庚子年冬在“萬松徑”原址,按原比例重新刻上。

过国清寺一里外的木鱼山,国清寺附近山峰、农田、山水、树木、建筑、古桥、古寺,一览无余,天台山和气致祥的气息将这一切组成独特的东土佛教圣境。

隋塔建在祥云峰山坡上,为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塔高59.4米,六面九级,原本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塔形与杭州六和塔相似。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修葺。因遭火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空洞,其色绛黄,雄伟壮观。民国初整修时,从塔中取出9方隋代线刻造像石碑,每块碑高124厘米,宽42厘米,艺术价值很高,现藏寺内三圣殿前塔碑室。千年隋塔,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精品,又是珍贵的佛教艺术宝库,现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我一直步行,经过温泉山庄后不久只见眼前田畴交错,西边有一个村庄,可闻狂吠,炊烟鲜能看见。要说这农田吧,靠近国清路边上的一大片都是国清寺的,农忙季节,这里时常看到和尚忙碌的身影,成为摄影人、画师的素材,也化作旅人脑海的一抹沉思,换来片刻的发呆。

在国清路上,向国清方向的深谷看,远处矗立在山腰的隋塔直指天空,但依然不见国清寺,引发我探索不已。

我一边步行,一边能感受到气温逐渐降低,清凉起来,这时候的温度如可以剥落的竹笋。虽然时有旅人、车辆经过,但不影响你的心情平静下来,你正走向的是五峰的深处。国清寺处于五座峰环抱的开阔地,峰峰相连,犹如双臂护卫,寺前祥云峰;寺后八桂峰、寺院建于此峰南麓的向阳山坡上,寺东灵禽峰,立观景亭,可俯瞰国清寺全景;寺西灵芝峰;寺西北映霞峰最高,好像一道屏风,为寺院挡住了冬季的凛凛寒风。

再往前走,在隋塔下方,一字形排列着七座宝塔,称为“七佛塔”为白石宝塔,造型古朴庄重,日本著名的“国东塔”,造型与国清寺七佛塔十分相似,有关学者认为,就是以国清寺的七佛塔为祖型建造的。冬季,连日阴天,我有些许莫名的烦躁,一个人走到此处,看见七佛塔,我的内心立马平静下来许多。

七佛塔后面,有座国内唯一留存的一行禅师塔,是纪念一行禅师的“衣冠塚”。这里古木掩映,苍翠欲滴。

国清寺内及周围,和合古迹诸多,有寒拾亭、丰干桥、双涧廻澜、三贤殿、寒拾灶等,细细品味,山水和合,身心放松,意味深远。

七佛塔北侧的过街亭式建筑,叫做寒拾亭,古色古香,为纪念寒山、拾得而建的。进寺大道穿亭而过,这大道一直通到北山龙皇堂。我抬头往亭顶拍摄了一张照片,亭额上题写“五峰胜境”,进亭,恰好一位老年妇女独自坐在亭内一侧水泥长凳。“从哪里过来的?”我问道。她告诉我:从龙皇堂一直走下来的,要晕车,所以不坐公交车。“要多长时间”我继续问她。一脸无奈的她告诉我:走了三个小时。我看到墙面斑驳状,酷似飘了一朵朵祥云。走过亭,向后面亭额看,题写了“万松深处”。

站在此处,忽然开阔,能看见四山苍翠拥抱着黄墙青瓦,寺院气势雄伟出现在眼前,四周是数千亩松林,风大吹过,涛声阵阵。“国清松”与“塔头风”“高明钟”“万年柱”合称为天台山寺院四绝。

穿过寒拾亭,前行百余步,就到了丰干桥。这是一座石拱桥,长约15米,宽近4米,始建于宋代,桥面石子铺设,两侧石板护栏,中间的这块外侧有“丰干桥”三字,桥头石狮守护,桥十分牢固,几百年来风暴洪水,仍然完好无损。

每当我站在“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前,看到从丰干桥走向寺门的善男信女,丰干法师都帮助他们“度”过彼岸去……

丰干桥北端的照壁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隋代古刹”。国清寺的历史浮现出来。这就不得不提天台宗实际创立者智者(智顗)大师(538-597),是佛教天台宗四祖,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人,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大师在二十岁开始,先在湖南大贤山学习佛法。后在大苏山跟随慧思法师学习,学识精进,定慧双修。这样师父命智者大师前往金陵弘法,初步建立教观统一思想体系,遂成为南朝陈朝佛教的代表人物,人称大师这个时期为“金陵花开”。

金陵弘法后期,因为北周武宗灭佛,北朝的僧侣们前来南朝避难,金陵的佛教界环境日益嘈杂,思想日益杂乱。大师闻说海上仙山天台山后,于是想前往隐居修炼。因而大师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到天台时,于石桥上遇见老僧定光,告诉他“山下有皇太子基,可造寺院。”“待三国统一后,自有贵人来造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公元591年,智顗应诏到扬州为晋王杨广(即隋炀帝)授菩萨戒,并命名为总持,杨广则奉其为智者(其后,人们都尊称其为智者大师),二人由此结下师生之缘。智者大师临终时修书给杨广,表达其想在天台山修寺的愿望,公元598年,晋王杨广出资开始建寺,三年初成。公元605年杨广即位称帝,为隋炀帝,再赐巨资修建寺院,至617竣工。根据老僧定光的谶语“寺若成,国即清。”此名一直被沿用至今。

站在“隋代古刹”四个字前,向西边移步数米,看到墙壁题写“双涧廻澜”,此处正是著名的“天台八景”之一。北涧之水清澈,西涧之水浑黄,据说多雨时节,一清一黄,交相激荡,非常壮观。看这奇景也是要看运气的,天晴看不得,雨少也看不到。

每到步行至“双涧廻澜”处,使我百感交集,“廻澜”,谐音“回来”,想当年,我移居长江边,成为穿行于长江的一位游子,那时意气风发,激荡长江三千水,急流勇退,如今鬓发渐白,品山读水,聊以自慰,相看两不厌,只有天台山。

回想智者大师,从修行开始到隐居天台山弘法,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代宗师。联想到自己,不是不能成功,是因为意志还不够坚强啊!定力不够啊!天台这座神奇的海上仙山,得天独厚,是人生修炼的好地方啊!

《国清寺志》记载:国清寺临北涧、西涧而建,收东涧水上堂,有利寺院旺香火。其选址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青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的中国风水术的“四灵兽”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模式,符合僧众静修和生存的需要。

在西涧与北涧合并处,刻有“双涧廻澜”墙壁的前,有一棵树直插云天,这个不知名的树估计有好几百年了,在天台山别的地方从没有看到,我围绕树转了几圈,这树长满了青苔,古朴、墨绿,叶子已掉完。在转来转去的过程中,看见在根部长出的一个笔直的树干与主杆却有所不同,这根偏小的树干上面还长了彤红色的叶子,也矮许多,一看是枫叶。而主干这树显然不是枫叶,整个形状有点的古怪,靠近地面处的一二米外形与大象的大腿有些相似。两棵不同的树,根却长在一起了,感觉是同一棵树,真是“和合不同”啊!因此,我称这两棵长到一块儿的树为“国清和合树”。

寺门东开是很有学问的,南开门的话对较高的祥云峰,会造成压抑感,东向开门,朝向祥云峰与灵禽峰相连的低凹处,亦即“气口”,保证了“气”的畅通,使建筑、自然、人文协调起来,这也就是很多气功大师来到国清寺觉得气感特别强的原因所在。国清寺山门东开,又寓意“紫气东来”。

寺门有一副楹联:“古刹著域中创六代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双涧胜迹长存。”这正是对国清寺的真实写照!

寒山子当年对国清寺也进行过描述:“丹丘回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霓。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路迷。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溪。”

寺内建筑主要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梅亭、妙法堂、罗汉堂等,分布于五条轴线上,与寒山、拾得的遗迹主要还有三贤殿,在妙法堂东北一隅,供奉国清寺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的雕像。三贤殿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而建筑。殿旁在一石碑载文:“唐贞元间,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据传系文殊、普贤、弥陀三大士示现,故号称三贤也。”据《国清寺志》第二章“国清讲寺建设”记载,“这三位诗僧形影不离,有唱有和,出口成诗,尊誉为‘三贤’,其中寒山尤为著名,有诗三百余首传世。”《国清寺志》记载:两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日本高僧寂昭弟子念求又捐资重建,并在寺内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这是记录最早的“三贤堂”。

《国清寺志》还记载:“他(寒山子)生活在公元约734至871年之间,其中在天台生活了70多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人们在他栖遁外,建设了寒岩寺和寒山大士纪念塔,以供瞻仰”。这在《天台县志》也是有记载的,比在国清寺中的记录的“三贤堂”早了108年。

据寺志,三贤殿原在妙法堂东厢,现已移至妙法堂东北隅小殿中,内有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丰干形态逼真的造像。三贤殿原为“虎啸堂”,传说丰干的坐骑老虎,曾经关养在这里。三贤殿供奉的正是丰干、寒山、拾得金身像。丰干居中,这位当年国清寺的护林僧,左手在招呼,右手持一大拐杖,模样倒也慈祥。其左侧的寒山双手撑一小拐杖,其右侧的拾得手握扫帚作扫地状。寒拾俩瘦得肋骨在外,面容憔悴,可谓饥寒交迫。而今见天台国清寺丰干、寒山、拾得三贤造像,似忠实于历史记载,并无半点神化。据传,这是80年代恢复三贤殿,重新为丰干和寒山、拾得造像时,充分考虑到他们当时的身份,寒山状若疯癫,不可能具有富态。天台有关人士认为,天台国清寺是历史上真实的三贤形象,还其本来面目。而据知情人介绍苏州寒山寺是诗化的寒拾形象。

在殿门口,有流传很广的“寒山问拾得”:“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它、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殿后门的左右墙壁上,分别刻有寒山二首诗。一为:“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经亨颐书),一为:“云山叠叠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远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鸟语啾啾。老夫独坐栖青嶂,少室闲居任白头。可叹往年与今日,无心还似水东流。”(传印书)。

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庭。天台宗在海内外影响十分深远,推动了国际友好交流。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1世纪末,义天到宋朝求学,把天台宗传到了朝鲜。

天台宗吸收了道教南宗要义,智者大师止观调息论结合了不少道家之说。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智顗创立天台宗,博采众长,即融合儒、道之精华,融合南北禅学之长处,并以在天台山的宗教修习来践行自己的理论,简言之,佛教天台宗的建立是圆融三教的结果。天台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之一,汉传佛教八宗之母。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认为天台宗的核心便是“和合”:天台宗的圆融思想,核心是三谛圆融。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它强调“调生、调息、调心”,调心即从“多念——一念——无念”,最后达到身心的和谐,这就是和合。

漫步国清寺山门至寒拾亭时,我时常频频回头看,似乎看到了拾得把装有剩饭冷菜的竹筒里送出来,要交寒山带走,两人情同手足,惺惺相惜,催人泪下。不管岁月轮回,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那一瞬间,定格在天地间,如刻在我的心坎里,永不磨灭。那些表面看不见的天台宗和合要义,不单藏在经书里,而且也滋养了国清寺的一草一木成长,更是飘至世界各地,融入五湖四海,法乳千秋。

回来的国清路上,虽然已是深冬时节,但我的眼前浮现出寺内的一片荷塘,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修行,而荷叶田田,花开莲现,给了人们怎样的启示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