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非文的头像

非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6/29
分享

用乡土文化激发艺术创新思考力

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村庄故事与编辑出版成书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对传说和故事的选择。素材的遴选、加工与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村庄传说和故事素材美感深层次的艺术加工,甚至是开发利用,也在拓展乡土文化的创作思路。日前,在地处庆元县境之东厢且与福建寿宁县接壤的青竹村精心编辑出版的《青竹故事》,便带给我如何以“乡土文化”激发艺术创新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足见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乡土文化特别是像既有着百年人文历史底蕴和美丽传奇,又连接浙南闽东横跨洞宫余脉之双苗尖山麓的青竹村,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与百姓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时代需要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乡土文化精品。

事实上,乡土文化精品创作,是与时代、百姓和生活须臾不离的。身为作家应该热忱感受时代精神最强烈的情感,并将它们悉数注入创作之中。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农村的当下,更要努力践行这种创作理念。

时维荷月的某午后,我收到《青竹故事》主编毛茂丰先生托昌成兄带来的新书。致谢后,翻开散发着翰墨芬芳的扉页目录内文,我满心欢喜。《青竹故事》以5辑76篇,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青竹村民及其村庄的精神面貌变迁,热情歌颂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耕读传家的青竹广大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奔向幸福小康生活的辉煌历程。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青竹十景》,美丽乡愁、人文荟萃的《老屋村庄》,天真烂漫、英雄少年的《童年杂记》,民风淳朴、智慧人生的《渐行渐远的劳作与游戏》,神乎其神、莞尔一笑的《猪的故事》等等都充满朝气蓬勃的力量。挖掘村庄的深度和对人物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文章的深度。在此书的文章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

综观上下,作文者似乎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喜欢将自身对世界和生命的情感体悟与实践经历,投入到耳闻目睹的人事风物中去,意欲让它们更具有意义。因此,敝人认为像《青竹故事》一书里的许多“故事”是可以作为独立文化审美而存在。每篇文章都有性格——除了固有属性外,还来自于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心理情感,以自身的物理性和精神性特征融入其中。人的审美追求和对创造的渴望,让作为精神载体的文字图片,得以站在创作前沿,发挥其艺术感染力。将乡土文化的艺术表现推向极致,正在成为作家探索创新的门径。在此,乡土文化在审美表现中得到转换与升华,被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

我一直固执己见地认为,一个作者唯有掌握写作语言的运用方法,才能处理好文章组合中,“章”与“节”的关系、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关系、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关系,并藉此提高艺术表现力。

乡土文化传承与创作必须将作家自身感受和社会民众的喜好结合在一起,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指引。要做到这一点,作家需要具备综合修养与技能,包括对环境因素的掌控、对民众心理的了解、对写作方法与技巧的运用等,才能以自己独有的精神认知、文图语言,创作出富有乡土味道和菇乡神韵的优秀作品。

毋庸讳言,在当下将感知生活深处的时代温度作为一句流行词汇时,《青竹故事》就是一部深入生活,深入了解当地民众,长期深扎在一个村庄,并在长期积累和不断深耕中解读、传承乡土文化的典型。

解读和传承乡土文化既无须面面俱到,也不仅是了解三五个老人则可。只有乡土的“气息”浓郁,才能比较和选择,才能集中和创造典型,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青竹故事》达到了既定目标与要求。

应邀走进青竹村时,村庄于我而言是“第一印象”。于此,我不是用一周,而是用半月的时光去锻造一篇千字文。在作文过程中还不时打扰昌成兄,向其核对青竹村庄的人物和风情等数据。我以为作家深入生活,需要细心观察、认真研究,敏捷发现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样的作品才有乡土文化的清幽味道与芬芳气息。

作文是要讲究真情实感和思想性的。通过对青竹村庄及其村民的生活生产的解构,不难发现其中的精彩片段,我有感而发地把适合作文表现的、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最感人的画面呈现出来,用素材演绎出来的文章去鼓舞人们为新时代服务。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只从概念、公式出发,不太重视生活中存在的生动之情趣、情感和美好,致使文章丧失了生活的温度、时代的温度和艺术的温度。而《青竹故事》恰恰在这方面避免了只有生活素材,而达不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弊端,使其形式和语言符合描写对象和内容,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目下一些所谓的乡土文化因缺乏或忽视其“乡土气息”,而难以表达出生活味道和人物神态,加之形象缺少生机和活力,导致故事不生动、不感人。村庄及其人事风物的“乡土气息”不是靠某个人想象出来,而是要作家能够严格地把握人之内心世界和事物特性底蕴,通过形象细节表达出来。关于作文,其中学问之多,需要作者和编者不断体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不断在长期艰辛艺术实践中磨练。

怎样提高创新思考力?突破是其一。现在某些创新,或着眼于形式,或让人雾里看花。真正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创新的内涵有多样,可以从生活中深化,从意境构思、文章布局、笔墨章法、形象处理等方面去探索。但又不能离开乡土文化特色和老百姓审美需求。比如《青竹故事》坚持乡土文化特色和气息,就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对于指导国民汲取传统营养、创立乡土文化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青竹故事》是一部名副其实的 “青竹村史”。风光旖旎、上善若水的600年青竹村庄及村民早已载入史册,相信此次《青竹故事》出版发行必将大放异彩并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的青竹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

无论大小题材,只要其作品入脑入心都会受到读者青睐。感人的文章,来源于生活;良好的社会效果,必定来自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编者艰辛的艺术加工。这就是我对《青竹故事》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