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心灵的“桃花源”
赵克明
从教坛退下来之后,我将新浪网“古蓼耕夫”博客的博主简介更改为:
一个43年语文教育求索被清零的耕夫,一个喜欢用文字营造心灵“桃花源”的愚叟,一个浪迹江湖心若游云的行者。
43年语文教育之旅被清零,这是一个事实。从虚龄17岁高中毕业任民师,到恢复高考进入师范学习,到在农村中学任教15年,再到在县城中学任教23年,学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一直耕耘在语文的园子里,须臾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语文,有过迷茫,有过艰辛,有过伤痛,有过无奈,有过过错,有过遗憾,有过荣耀,有过喜悦。然而,这一切随着一纸退休文件统统都归了零,容不得自己留恋与不舍。
归零之后,我又回到原点,开启了人生的下半场。
我写了一篇小文,把人生的上半场定位为“规定赛”,把人生的下半场定位为“自由赛”, 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自由的灵魂,不必在乎条条框框,不必顾忌规规矩矩,不必为冲杀于高考的战车前而心惊肉跳,也不必去看某些“大人物”“小人物”的眼色,我会如一只自由的鸟儿,扑腾着翅膀欢快自由地飞舞。
我将身若游云,飘移于江湖之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用背负沉重的行李,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体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去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怀,去品读“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柔媚,去体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畅快……沿着孔老夫子周游列国的路线,沿着诗仙李太白出川漫游的路线,沿着东坡居士遭贬宦游的路线,沿着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的路线,沿着马可·波罗穿行丝绸驿道的路线……
我将远离喧嚣,归于宁静的一隅。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守拙斋里,让漂浮的心绪慢慢地沉淀,打开一直想读却挤不出时间读的杂书,老子,庄子,世家绝唱,汉晋春秋,易学释玄,六祖坛经,天下至道,老老恒言,康德美学,亚里士多德……不求甚解其玄奥,只为洗去心灵的浮尘,暂得一片小憩的树阴。偶得涂鸦的灵感,用“一指禅”替代秃笔,敲击出或多或少的文字,不是为了评职称或拿奖项而搜肠刮肚,不是为了完成某领导规定的“官样文章”,也不是为了挣几个碎银子而忸怩作态,更不是为了那种高大上的“历史使命”,纯粹是一种自娱自乐,或者是在与知者相互击掌中得到一份愉悦。
我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用当下很时髦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就是“梦想”。我喜爱文字,喜欢思考,信奉西方哲学家所说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只要允许的话,我的人生下半场更多的时间是用文字营造心灵的“桃花源”,把对世相、对生命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意象化地表现出来,以臻于我所想往的境界。
很欣慰的是,我敲击的这些点滴文字,不只是愉悦了自己,也感染了文友们,温暖了我周围的这一片天地。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鼓励,我才有了选取这一两年所写的部分散文随笔汇成一集的想法。作品集共分6辑,第一辑“真正的天籁”,回眸那些老照片一般曾经的校园;第二辑“故乡的符号”,描述给予我精神养分的故乡风貌;第三辑“外婆家的老枣树”,讲述家人与亲友的故事;第四辑“川西悟禅”,留下自己行旅的足迹与印象;第五辑“一棵树的定力”,记录自己对教育与人生的感悟;第六辑“纯净而婉丽的诗”,编入与读书相关的杂感。集子命名为“悼念一条河”,那条河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虚拟的意象,它流淌在我儿时的生活中,流淌在我美好的记忆里,更流淌在我精神的血液里,沿着这条河,我似乎望见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内心变得怡然而安然。
有关心我的友人直言相劝,你这个鬓发斑白的老头子还在做文学“白日梦”,何不凭着头上的“光环”去“发挥余热”挣几个银子,等到“因碌碌无为而遗恨”的时候就晚了。我以笑应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我觉得心为形役是件痛苦的事,想自己想想的,做自己想做的,才是最快意的。
旅美青年学者说过一句话:“只要我们在这些‘碌碌’的日子里,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心地活着,‘无为’或‘有为’,又有什么打紧。”两千多年前那个曾做过“蝴蝶梦”的庄子也有言:“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他还责备世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谁能断言,“无为”不是“有为”,“无用”不是“大用”呢?当然,我自娱自乐式的行旅、读书、写作,是不可能也并不奢望“有为”“大用”的。
营造心灵的“桃花源”,给自己一分自由,一分淡然,一分超脱,仅此而已。
(首发于《皖西日报》2020年5月7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