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双锁的头像

张双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22
分享

就这么个莲花城

莲花城,是个并不起眼的农村集镇,但不知从何时起却成了家乡的一个日常用语——对于那些听说而没有见过的人或事,一旦亲眼所见,便说:“啊,就这么个莲花城!”

说起莲花城来,虽没啥神秘色彩,倒也有滋有味。记得小时候,因老家邻近没有集市,村里人便时常到这里赶集,回来后讲一些集上的事,什么鸡呀,猪呀,葱呀,蒜呀……啥价钱,咋卖的,听起来神乎其神,还真叫人羡慕呢。心想,啥时自己也能去一趟,看一看,该有多好啊。

机会终于来了。还是在我上初二时,学校放了暑假后,有一天生产队给家里分了8个西瓜,全家人吃了1个,再留1个,还有6个,父亲叫我担到集上去卖了,给我筹集学费。这可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啊!但心里也有点茫然,我从来没有赶过集,咋卖,卖多少,脑子里一片空白。其实,这些事父亲早就想好了,叫我跟村里一位叔叔去呢。

第二天清晨,我起得很早,等母亲做着吃了饭后,便兴冲冲地担着西瓜朝集上走去。一路上虽说很累,我浑身是汗,但心劲大,既看山,又看水,还看村庄,也看人,觉得山外的世界很新鲜。30多里路,不到中午就到了。

莲花城,其实也没有城,只是滨临清水河的一个集镇。它在秦安地界,与庄浪、静宁接壤,是一个三县交汇的地方。地方不大,人却不少,货物很多,连一些沟沟岔岔、临街叉道都摆着摊,设着点,被称之为“小香港”。上市的货物有农具、家畜、瓜果、山货,杂七杂八,应有尽有,叫人大开眼界。一看街上行人,有担菜的、背粮的、拉畜的、闲逛的……挤过来,挤过去,我撞你,你撞我,整个街道一片混乱,一片嘈杂,一片人头攒动。我只觉得眼花缭乱,神情恍惚,而西瓜咋卖,压根就顾不得了。

到集上后,我只是紧挨着叔叔把西瓜摆在了一个巷道的拐角处。对那6个西瓜,叔叔逐个安敦了开口价和成交价。由于当年天旱,西瓜长得不大,卖时只数个儿,不过秤。有人说:“你的西瓜咋这么小?”我自嘲说:“是树上长的!”对方只是一笑,不叨价就成交。到天黑,有4个西瓜卖出去了,共收入1元1角5分。剩下两个没有卖出去,只好担着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饿倒是不饿,因为我随身带着干粮,想吃就吃;就是渴得很,嗓子眼儿直冒烟,但篮子里的西瓜是不能独吞的。不过,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因为我既凑齐了学费,又见了世面。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到莲花城赶过集了。

要说,又很意外。1977年冬,我从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劳动已整整两年时间了。一天,我的一位小学老师急急忙忙的,满头大汗,跑到我家门上说:“现在国家凭考试录取大中专学生,你一定要去一试!”也多亏我的老师给我报信,我参加了考试,而且被顺利录取。第二年春,乍暖还寒,因为去兰州上学,我第一天步行到莲花城,准备第二天搭班车去南河川转乘火车。

那天,我到莲花城时,已是下午,不是集日。当我正在寻找旅店住宿时,迎面来了一位老实巴交的老大爷,面带微笑,身上披着一件棉裹脱,衣襟下左藏锅盔右藏秤,探头探脑的,问我要不要锅盔。这可是我第一次见锅盔呀,有砖头那么厚,锅盖那么大,还有花边,好看极了!但我哪里有钱买?只能看一看而已。何况我的布袋子里有炒面,既是路上的干粮,又备在校急用。

当时我想,这位老大爷谨慎点还是对的。因为我早就听说,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有个县委书记坐着小车,在去莲花城的路上,碰到徐家城村一位担着韭菜去赶集的农民,他一下车就气呼呼的,不由分说,几下子就把那位农民的韭菜撒到附近的房顶上了。如这位老大爷的锅盔也叫人没收,岂不可惜!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转眼已是四十多年过去了。国家不仅早已放开了集市贸易,而且还在整体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前不久,因参观大地湾遗址,我再次路过莲花城。那天恰逢集日,我怀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漫步街头,试图寻找记忆中的一街一巷,一门一店,其结果却是怅然若失。而令人欣慰的倒是新的一幕:整齐的街道,门店林立;宽敞的市场,井然有序;忙碌的人群,悠然自得……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历史的烙印一再浮现,只觉得天旋地转,今是昨非!进而一种敬意油然而生:莲花城,这个“鸡鸣三县”的地方,有这么一个集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知维系了多少人的经济生活啊!

想到此,我再三感叹:“啊,就这么个莲花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