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双锁的头像

张双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29
分享

圆与涩

书法是非常神奇的,它可以把大千世界“一寓于书”。然而,它又是非常简单的,不论你咋写,也就是点、横、竖、撇、捺等几个点画而已。

但作为汉字的点画与作为书法的点画,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汉字的点画,只要书写正确就行。而书法的点画,则不仅要书写正确,而且还要有美感——如果没有美感,那就不能称之为书法,只能算作“毛笔字”罢了。

书法的点画之美,虽然只是书法之美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书法之美的本质特征——形象性和抽象性,全民性和时代性,独创性和规则性,无不以点画之美来体现。如果没有点画之美,所谓的抒情、意蕴、趣味……一切便无从谈起。

那么,怎样的点画才美呢?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圆”的点画才美,只有“涩”的点画才美。在书法的世界里,不论甲骨文、金文、小篆,还是隶书、楷书,抑或魏碑、唐楷的方笔、圆笔,抑或行书、草书的曲线,它们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能够给人以美感的,其点画必然带有“圆”与“涩”的特征。

“圆”是立体感的象征。它意味着点画的神完气足,意味着点画的骨力强健,意味着点画的血肉丰满。诚如苏轼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圆”是中锋用笔的产物。书法用笔有两种形式:一是中锋,二是侧锋。前者是主体,后者是补充。中锋用笔,就是在书写时“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而且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圆”的效果。这是古人用笔经验的总结,也是书法用笔的奥妙所在。张旭说:吾“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由此可见,中锋用笔犹如“锥画沙”。而且只有这样,方可使点画之状“明利媚好”,方可使点画之态“沉着”,方可使点画之力“透过纸背”,此乃“功成之极”,“道”之“至矣”。

那么,“锥画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可想而知,用锥尖在泥水漫过的沙地上划道儿,其沟痕必然是中间最深,两边及头尾渐浅。依此类推,当笔锋在纸面上移动时,如果始终保持主锋在点画的中心,副毫在点画的两边和四周,那么笔端所含墨汁,就必然从点画的中心朝四周渗出。如此而成的点画,它们的中心定然会“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此乃“圆”的标志所在。

至于侧锋用笔,“意在取媚”,是在起笔时偶尔为之,一旦笔尖触纸后便要马上“侧而归中”。它是中锋用笔的一个点缀,不能随意扩大。但偏锋却与侧锋不同,它是中锋用笔的“死对头”,因为它所产生的点画是“扁”而不是“圆”,当以败笔论之。

说到“圆”,有两种关系必须理顺:一是立体之“圆”与外廓之“圆”的关系。书法点画的立体之“圆”,它的对立面是“扁”,此为一对矛盾;而书法点画的外廓,既有锋芒毕露的“方笔”,也有藏头护尾的“圆笔”,它们是方直与圆浑的关系,则为另一对矛盾。若按中锋用笔的原理,不论是“方笔”,还是“圆笔”,只要达到了立体之“圆”,它们的外廓就必然是丰满而匀称的。反之则必然呈现出鼠尾、柴担、蜂腰之类的败笔。二是立体之“圆”与弧度之“圆”的关系。在篆书、行书、草书中,常有许多圆转的点画,古人形象地比喻为“折钗股”,可谓百练钢而化为绕指柔。这是立体之“圆”与弧度之“圆”的统一,是中锋用笔的必然结果。

“涩”是力度感的象征。它意味着点画的体魄强健,意味着点画的生涩老辣,意味着点画的苍劲质朴。此犹如两军对阵,有阻击和反阻击,有冲锋和反冲锋,有扫荡和反扫荡,而只有那些冲破重重阻碍着,方显英雄本色。古人所谓“点如凌空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就包含着威力、气势和耐力的意蕴,可谓点画力度之美的最佳诠释。如唐人孙过庭《书谱》,洋洋洒洒数千言,那通篇跳荡着的点画,就无不具有“涩”的特征。

“涩”也是中锋用笔的产物。它与“圆”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圆”要中锋用笔,“涩”也要中锋用笔,而且还需更进一步:要将笔锋站立起来,人为地制造一种逆行涩进之势。而这种“势”,恰是产生“涩”的必要条件。正如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言:“惟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期不期涩而自涩矣”。古人所谓“屋漏痕”,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和效果:当水滴沿着平整而粗糙的泥土墙面,从破屋顶徐徐而下时,因受到墙面泥土的种种阻力,便留下了一种奋力而行的轨迹,这种轨迹的突出特征便是“涩”。

说到“涩”,有一种检测的手段。笔者喜欢在旧杂志、旧报纸上练字,每当中锋运笔时,笔锋与粗糙的纸面接触后,便会有“沙——沙——沙”的声音出现;而一旦偏离中锋,这种声音便会消失。由此可见,“涩”是一种阻力,是中锋用笔的标志所在。

时人书法的点画,致命的弱点是疲软、塌陷和散乱。究其原因:一是无视中锋用笔。如有人将绘画的皴、曳、拖、抹等笔法也用之于书法,那就只能产生一些散乱、扁平、油滑的点画。二是无视提按调锋。一旦笔锋触纸后,只知挥洒,不知提按:不但对偏锋视而不见,而且还把笔根、笔肚也用之于点画,甚至把绞锋也欣然笑纳。这对于书法的点画之美来说,无疑是极其有害的。

总之,书法的点画之美,在于“圆”和“涩”。而“圆”和“涩”,在于中锋用笔。古人所谓“如印印泥”,就一揽子说明了“圆”和“涩”的意蕴。古代是以紫泥密封邮件包裹的,那坚硬的带有汉字点画的印章,在柔软的紫泥上用力一按,它会留下一种怎样的痕迹呢?那是“圆”和“涩”的痕迹。这种痕迹极有美感,非常之美,它与书法的点画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哉,无尽的宝藏,就靠几个“圆”和“涩”的点画打开。妙哉,天地的奥秘,就靠几个“圆”和“涩”的点画蕴藏。我赞美你——神奇的点画,你是书法艺术的精华。我歌唱你——神奇的点画,你是书法艺术的脊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