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双锁的头像

张双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1/09
分享

呼应与对比

书法的点画之美固然很重要,但只有把那些美的点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完成它的最终使命。假若只有点画之美,而没有点画组合之美,那就不能称之为书法。

书法的点画组合,包括结体和章法两个方面。而从书法的审美判断来说,不论结体还是章法,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问题。

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西方人看来,作为艺术品,整体之美是压倒一切的:局部可以不美,而整体则必须要美;一旦局部之美超过整体之美,则必将其除之而后快(如断臂维纳斯)。但中国书法的审美理念却与此不同:既要局部之美,也要整体之美,而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还要有意突出某一笔和某一字的特别之美,使之成为统领全局的主笔和主字。这与中国人的“禅中有眼”和“诗中有眼”,如出一辙。

平稳和变化的关系。书法自始至终贯穿着“力”的运动。如点画的圆和涩,结体的外拓和内擫,就无不与“力”的运动方向和重心有关。因而书法的点画组合,总的原则是重心平稳。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因为书法的载体是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如同建房子一样,有字符(原料)、字根(构件)和字型(全套)。它们之间的结合和递进,都必须考虑“力”的平衡问题。否则房子就建不起来,即使建起来了也会倒塌。然而平衡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如《人民日报》4字,谁都看了会觉得很平稳,说它豪迈千古,说它气吞山河;而拆开来看呢?你看那个“人”字,那个“民”字,你能说它重心平稳吗?不能,因为单个字本来就不平稳,而只有组合起来才是平稳的。这是书法审美中,平稳和变化关系的典型范例,也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运动中求得新的平衡。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的点画动起来,活起来,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众所周知,中国汉字是方块字;但作为书法的每一个汉字,绝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顷斜的、参差错落的。

上述关系,可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

一曰呼应。这是笔势往来的产物。当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要提、要按、要顿、要转,就必然产生一种“势”。当上笔之“势”为下笔所承接时,呼应关系便随之而生。正如笪重光《书筏》所言:“起笔为呼,承笔为应”。这种呼应关系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如行书中的牵丝,草书中的连带,都是有形的;楷书中的“顾盼”,便是无形的。我们通常说的“一气呵成”,就是指一个字、一行字和一篇字的气韵贯通。反之若点画拼凑,气息不畅,则势必使之“状如算子”,显得呆板、破碎和苍白无力。可以说,呼应是局部和整体关系的再现,它意味着点画的谐调配合,意味着个体和整体的密不可分,意味着一个字、一行字和一幅字的生机活力。

二曰对比。这是笔势运动的产物。运笔如走路,步伐有轻重快慢之分,足迹有长短远近之别,故而对比关系便随之而生。书法点画组合的对比关系较多:如主次对比——在一字之中,有主笔和余笔之分;大小对比——在一行、一篇之中,有主字和余字之别;纵横对比——相邻之字,有纵向夸张和横向夸张之分;向背对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有相向和相背之别;偏正对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有端正和欹侧之分;疏密对比——在一字、一行和一篇之中,有稀疏和密集之别……这些对比手法,与作文中的修辞手法极其相似。可以说,对比是平稳和变化关系的再现,它意味着点画的对立和统一,意味着笔力的变化和平衡,意味着笔势的节奏和韵律。

呼应和对比是相辅相承的。前者要求书法点画组合的气韵贯通,是构成书法整体之美的必要条件;后者要求书法点画组合的动态变化,是构成书法内在之美的必由之路。它们之间是并行不悖的,是构成书法点画组合之美的基本准则。

然而,任何事都得“照木头下线”,不能生搬硬套。呼应和对比固然是书法点画组合的两大法宝,但用之过头,也就等于没用。时人书法点画组合的致命弱点是,有的极度夸张,致使汉字的点画和部件变形,令人难以辨认;有的点画和结体的反差过大,反倒失去了可比性;有的把一些本不相关的笔法和书体“一锅煮”,无格调可言。为此,有两条原则还须明确:

要顺其自然。呼应和对比是笔势运行的轨迹。它们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有意的,也是无意的。贵在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自然而然。凡故意按排者,流于雕琢者,过分夸张者,都是不足取的。清人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便是对此而言的。

要树立“大象无形”的最高理念。呼应和对比,不过是书法表现形式的一些技法而已。若烂熟于心,用起来便如同拳家对决,一旦上场那就只有竭力拼搏,无什么招式可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