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科元是位老中医,平生探究岐黄之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杏林大有声望。业余之际,他雅好翰墨,兴致来了挥洒几笔,本为陶情怡性,而时日久了却也成了气候。可以说,中医与书法是其生命的年轮,生命的光华。
他初名元福,1942年出生于葫芦河畔的庄浪县阳川镇曹家坪村,1966年毕业于兰州中医学校,曾任庄浪县中医院院长等职。他从小就用毛笔写字,上小学时,大楷、小楷为必修课,就是其它作业也用毛笔来完成,练就了写毛笔字的童子功。1957年就读于庄浪中学时,他受该校书法家李毓香的感染,爱上了书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63年就读于兰州中医学校时,他作为学习委员,又有书法专长,便由校方确定专门接送著名书法家、省博物馆研究员魏继祖定期来校讲授古文。他们俩人一见如故,但凡涉及书法方面的问题,即兴而谈,无拘无束,使其眼界和胸襟大开。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把练书法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兴来而书,意去而罢。“文革”期间,他有幸与下放到庄浪的著名书法家、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邦彦结识,使之成为其谈艺论道的良师益友。张邦彦学识渊博,真草隶篆无所不通,文史哲造诣很深,如在返回省博物馆后所临汉简,文化部还作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但在庄浪紫荆山车马店期间却无人问津,而曹科元却偏偏成为其座上客,有关书法方面的问题无所不谈,促使其书艺大进。
书法与中医,同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曹科元认为,看书如看人,人以健美为尚,书法同样以健美为尚。比方说书法的点画之美,俨然与人体一样,既要神完气足,血肉丰满,又要骨骼强健,生涩老辣。诚如苏轼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这是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书法没有健美的点画,所谓抒情、趣味、境界……一切便无从谈起。比方说书法的点画组合之美,也俨然与人体一样,既有主次之分,又要协调一致。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原理,以相生相克来配制药物,以调动人体自身机能来治疗各种疾病,而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拿书法的局部和整体关系来说,这与人体的生理机能是相通的:既要眼耳鼻舌、五脏六腑的健美,又要全身的健美;拿书法的稳定和变化关系来说,既有保持平衡的一面,又有发生变化的一面。而这些方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有许多相似之处。
书法与中医一样,极其古老,传统性很强。因而,曹科元一辈子都把临习古典法帖作为必修课。其书以行楷为主,楷、行、草兼修,尤其精于小楷。其楷书以颜鲁公《麻姑仙坛记》为宗,又化裁《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笔致萧散,意态雍容,有正大气象。著名书法家张书范观后评曰:“古朴典雅,有书卷气。”其行书以王羲之《兰亭序》为宗,又参以何绍基笔法及其它碑帖,体势矫健,笔致纵横,给人以动中寓静、从容自如之感。著名书法家李尚才观后评曰:“传统功力深厚,用笔圆熟,点画精到,子贞味浓。”其草书以王羲之《十七帖》为宗,博采众长,以达情为尚,不计工拙,不计笔墨,形成了一种生涩老辣、苍劲古朴的风格。其小楷以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为宗,又糅和王羲之、祝允明笔意,形成了干净利落、沉着痛快的风貌。
其作品先后获“敦煌杯”国际书法大赛优秀奖、纪念全国总工会成立七十周年书画大赛一等奖、首届“泾平杯”书画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小作品大赛优秀奖等奖项20多次,并被相关《作品集》收录;又散见于《甘肃日报》《平凉日报》《固原日报》等报刊杂志,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有的被园林胜地刻石,有的被日韩等国友人收藏。其小楷《小儿语》《陇上柳诗稿》《红楼梦诗词对联及匾额抄本》《柳泰花甲回忆录中诗及部分散文抄本》出版后,深受同行好评。
曹科元书法,如涧边古木,乃数十年自然生长而成,又加中医雨露滋润,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正如著名书法家于小山观后所评:“中医与书法同为国宝,是理相通,互为借鉴。曹公深得此理,书法故可传至后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