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双锁的头像

张双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2/23
分享

皇甫谧的另一面

“针灸鼻祖”皇甫谧,不仅在医学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文史哲方面亦卓有成就。感慨系之,我吟出了“文笔挟星斗,银针耀大千。流光抹不去,泾水俱欢颜”的诗句。然而,久萦于心、挥之不去的却是他的另一面。

原来,他是个“浪荡子”。 《晋书•皇甫谧传》说:其人“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在我心中,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他,青少年时代,定然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可谁知,他竟是个“浪荡子”,是个“痴呆儿”。这就不禁令人发问,如此之人,何以成才?这与其后叔母任氏有关。皇甫谧从小就父母双忘,寄养在其叔父家中。他的家乡安定郡(治地甘肃泾川)朝那县(治地甘肃华亭),当时羌汉矛盾激烈,战乱不止。为避战乱,他跟随他的叔父逃到中原新安县(今河南渑池),作为一个流民,在曹操屯田的地方生活。一天,他的友人送了一些瓜果,而他却一口也没有吃,全孝敬给了他的后叔母任氏。而任氏呢?一肚子早已想说的话,便随着泪水脱口而出:“谧儿呀,你的祖上可是世代名人呀!今年你已是20来岁的人了,因逃难你没有好好读书,将来可怎么做人呀?”接者又是一大堆的道理和典故。而心存孝道的皇甫谧,深为其后叔母的言行所感动:从此之后,他拜同乡学者席坦为师,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有感于此,我为之而歌曰:

游荡二十载,不知世事艰。

叔母一把泪,欣渡浪子还。

原来,他是个“躬耕者”。皇甫谧曾祖父皇甫嵩为东汉太尉。作为名门之后的他,此时山穷水尽,已到了土里刨食的地步。《晋书•皇甫谧传》说:其人“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此“带经而农”者,就是说他只能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可这个书,咋来读呀?《晋书•皇甫谧传》说:他“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真难料呀,一个“浪荡子”,一个“痴呆儿”,竟然成了一个“书淫”:沉溺于浩繁的典籍之中,以致时常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而当有人劝他保重身体时,他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你看,这不是在玩命么,他把读书做学问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个“躬耕”者,竟有如此的毅力和志向!情动于衷,歌以记之:

居贫不畏难,带经苦耕田。

沉溺典籍内,寝食两茫然。

原来,他是个残疾人。公元255年,随着战乱的平息,年界40的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安定郡朝那县。此时,他事业有成,衣食无忧,日子还算过得去。可天有不测风云,两年之后,他却不幸患上了风痹症,以致其“躯体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因错服寒食散,以致其“隆冬裸袒食冰”。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与写作。《晋书•皇甫谧传》说:其人“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瀛疾,而披阅不怠”。你看,这是何等的胆识,何等的意志呀:一介草民,竟向晋武帝借书;疾病缠身,却依然“披阅不怠”。感慨所至,谨以咏之:

风痹十九载,身斜脚也偏。

久食虎狼药,冬裸不知寒。

原来,他是个“隐君子”。他笃信黄老之术,自号玄晏先生;郡府、皇家曾先后6次辟征其出山为官,可都被他一一谢绝了。比方说,晋武帝咸宁初年(公元275年),司马炎以其“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而拜其为太子中庶子,这是何等显赫的社会地位啊,可仍被他婉言谢绝了。有人说,其人不愿为官,是因为身体残疾的缘故。这虽不无道理,但也不全对。他在《答辛旷书》中说:“至于鄙薄,才玩行秽,疾夺其志,神迷其心”。此“神迷其心”者,是什么之“神”呢?在笔者看来,那就是学术之“神”,除此之外别无它求。假如说,此人不是隐居,而是步入官场的话,那定然是事务缠身,应酬很多,那里还有什么心思搞学术呢!有感于此,歌以记之:

笃信黄老术,自号为玄晏。

官府六辟征,挥之似云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