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饲养业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据今一万年左右。华胥部落与伏羲部落,大致处于这一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早期。这一时期,是比较漫长的。因为华胥与伏羲,不只指单个人,也指其部落。《遁甲开山图》说:“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由此可见,伏羲如同夏、商、周一样,也是一个朝代。依此类推,华胥依然。
因为华胥是伏羲的母亲,所以华胥所处时代和伏羲所处时代,当为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以此为据,参照有关史料和考古成果,可勾勒出华胥部落与伏羲部落所处区域。
关山一带:华胥部落的第一活动区域
六盘山古称陇山,亦称大陇山;其南端古称小陇山,亦称关山。陇山者,龙山也:龙脊为第一高峰米缸山,《山海经》称之为高山;龙首为第三高峰桃木山,《山海经》称之为龙首山。所谓“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
桃木山,地处关山之巅,海拔2857米。这里是一个三县交汇的地方:东北麓有泾水源头老龙潭,为宁夏泾源地界;东南麓有汭水源头,为甘肃华亭地界;西北麓有朝那湫,为甘肃庄浪地界。方圆40里,有大大小小的泉湫100多处,俨然是一个“龙的世界”!
朝那湫古称雷泽。《山海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吴西者吴山之西。《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山七:“曰华山、薄山、岳山……”其岳山,黄帝时称吴山,周代称吴岳,唐代称青龙山,今称五台山,在华亭境内,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为秦汉王朝每年所祀之山。朱熹《诗经·注》说:“汭水出吴山。”这里的吴西、吴山和汭水,非常具体地把雷泽所在方位点了出来。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由此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羲皇故里”为庄浪,因为朝那湫是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而其湫今在庄浪;“娲皇故里”亦为庄浪,因为女娲与伏羲为兄妹,也是夫妻;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为朝那湫。
那么,华胥为什么要把都地选在关山之巅的朝那湫呢?总的来说,这与华胥部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为了有效地抗御自然灾害。古代多洪水、多毒蛇、多猛兽,而选择岩石裸露、三面环崖的桃木山西麓为都地,既可防御洪水、风暴和滑山走坡的侵害,又可防御毒蛇、猛兽的侵袭,此其一。关山一带,层峦叠嶂,森林茂密,芳草萋萋,可狩猎,可放牧,可采集野果和野生植物的种籽。这正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所需要的,此其二。朝那湫之水,不涸不溢,极其甜美,是人畜饮用的最佳水源,此其三。桃木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此其四。
那么,华胥部落在关山一带的活动区域有多大呢?从地理环境来说,无非是山上和山下。山上不会超过当天往返的路程,山下也可建立临时居住地,由此而言其活动范围可以方圆50里为界,包括周边的庄浪、秦安、张川、华亭、泾源等县的一些地方。
人们的社会生活,大致可包括六个方面。社会组织,以部落、氏族和氏族成员为基本建制,由部落首领统帅。由女性主导社会活动,有统一管理,也有分工负责。婚配制度,以群婚、血缘婚为特征,儿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活状况,以采集、狩猎、放牧、渔业为生活来源,以树巢、洞穴为居室,以兽皮、羽毛、树叶为衣服,以磨制石器、骨器、木器、陶器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火烤肉类、野果和植物种籽为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共同占有、共同使用,食物共同管理、共同分配。以龙为精神信仰和图腾崇拜物,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祀、娱乐活动。可以断言,此时的华胥人以掠夺性经济为主,生产性经济仅限于放牧。
葫芦河流域:华胥部落的第二活动区域
关山一带,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保障了华胥部落的生存与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壮大,生存空间又明显感觉不足。于是,他们便向陇山西部的葫芦河(包括其支流清水河、水洛河、庄浪河、治平河)流域迁徙,最后在甘肃静宁治平河畔的成纪定都。
葫芦河,古称陇水、瓦亭水,发源于宁夏西吉月亮山,流经甘肃的静宁、庄浪、秦安、秦城区而入渭河。《伏羲考》说:“葫芦即伏羲”。《水经注》说:葫芦河“因纪念伏羲而得名。”葫芦河支流治平河,古称成纪水。成纪是一条河流的名称,也是一个古县的名称,亦因纪念伏羲而得名。孔安国《尚书·注》说:“十二年曰纪。”因伏羲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故以成纪名水、名邑。
成纪为西汉所置之县,原属陇西郡(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327年置,治所在临洮)所辖;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陇西郡置天水郡后,属天水郡所辖,包括静宁、庄浪、秦安一带。成纪县治起初在今静宁治平镇刘河村。《水经注》说:“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渭之长离水。”瓦亭水为葫芦河,长离川为庄浪阳川镇,长离水为葫芦河流经阳川镇之水。这里以瓦亭水、长离川为坐标,把成纪县治所在地说得很清楚。到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其县治因地震而迁往秦安显亲川(今叶堡乡金城村);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58年),又迁往上邽(今天水秦城区),明初废止。
史料多称成纪为伏羲部落的都地。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不足为信。因为伏羲生于雷泽,长于成纪,此时还是一个未成年人,这在《帝王世纪》中说得很清楚,所以成纪仍为华胥部落的都地。而伏羲因从小就聪明好学,又善于发明创造,只是在华胥部落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已。
成纪也是一个文化圈之名。它以庄浪、静宁、秦安为中心,东可以关山为界,南可以天水朱圉山为界,西可以渭源鸟鼠山为界,北可以西吉月亮山为界。而这正是华胥部落的第二活动区域。天水秦城区有伏羲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经多次重修,形成规模较大的古建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0多年来,每年都举办祭奠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活动。这是历史形成的,有一定依据,无可厚非:就是民间的祭祀活动,也不因行政区划的变迁而分割。但“羲皇故里”只能是庄浪,而不是别的地方,因为籍贯历来是以“自身的出生地或祖居地”来确定的。
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文化遗址,遍布葫芦河流域。例如,古成纪遗址,地处治平河畔,城址呈正方形,边长450米,总面积为20.25万平方米,东墙、北墙尚存部分残垣,北城墙基就叠压在新石器时代的灰坑之上,在夯土层中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大地湾遗址,地处清水河畔,距今7800年,发掘出仰韶早期聚落区,有房址、灶址、柱基、灰坑、窖穴、墓葬和窑址,并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角、牙蚌和兽骨等。吴家沟遗址,地处水洛河畔,属半坡类型,距今6700——6100年,遗址面积1.25万平方米,发掘出大量灰坑、灰层、草拌泥居住面,并出土直口钵、彩陶罐、彩陶盆和尖底瓶等,其中有泥质红陶兽头壶为国家一级文物。古洞门遗址,地处葫芦河畔的阳川镇李家湾村,属庙底沟类型,距今5900——5000年,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出土彩陶罐、乳钉斝、敞口盆、实足碗、尖底瓶、火种罐等,并发掘出一粟窑,粟粒已碳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上述文化遗址可以推断,华胥部落在葫芦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以种粟(谷子)为主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居主导地位,狩猎和渔业退居次要地位。制陶业讯猛发展,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有定居的村落,集中的土葬。妇女仍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但男子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族内杂婚制向族外聘婚制过渡。氏族成员和氏族部落逐步发展壮大,部落联盟初步形成。
渭河流域:伏羲部落的第一活动区域
以葫芦河流域为中心,华胥部落逐步发展壮大。一是人口迅猛增长,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期间,伏羲已长大成人,而且以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领导能力,在部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伏羲接替华胥为部落首领,伏羲部落逐步形成。此后随着部落实力的不断增强,他们便顺着渭河流域逐步向东发展。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鸟鼠山。它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蜿蜒而下,在秦岭山区深切下行,越宝鸡,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夹持下缓缓而流,又接纳泾河、洛河之水,冲积出了富饶的“八百里秦川”。进入渭河流域的伏羲部落,如同渭河之水,广纳百川,越流越大。此时其都地在陈仓,活动区域包括陇右一带,又扩展到关中地区。伏羲部落已形成了以氏族部落为基础,以部落联盟为组织机构,以联盟首领为最高领导者的统领形式。
进入渭河流域的伏羲部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在物质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精神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一时期,伏羲部落的社会生活状况是:
农业生产已上升到经济活动的第一位。古人称谷子为稷,这种作物既耐旱又耐涝,更耐诸藏,是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其次有黍(糜子)、菽(豆类)、麻和麦。这几类农作物统称为五谷。辽阔、肥沃的渭河流域,种植五谷杂粮得天独厚。而且此时伏羲部落已有了简单的历法。如伏羲的四个儿子青干、朱四单、白大楠、墨干,就分别主宰春、夏、秋、冬四季。
养殖业占居经济活动的重要地位。羊、猪、牛等为食草动物,相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性情温和,适宜人工饲养,是人类最早豢养的动物。是伏羲教会了族人,对猎获的死兽、大兽,最先食用;对猎获的活兽、小兽,豢养起来,待急之用。久而久之,养殖业便成为伏羲人的一大支柱产业。
渔业在经济领域仍占一席之地。鱼类是人类最早食用的水产品,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鱼类图案比比皆是。人类最早是徒手抓鱼的,是伏羲从蜘蛛网受到启发,“结网罟”,教会了族人撒网捕鱼,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有屋室,定居生活。人类最早的居室是洞穴、树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可以定居下来了,于是窑洞和土木建筑便随之而生。这在华胥时代就已出现。如大地湾遗址中,有一居室与现在农村人的土木建筑一般,有用泥浆包裹的木柱,有火堂,而且还有用料姜石抹成的一块平地,如同水泥般坚硬。可想而知,此时伏羲部落的居室定然是大有进步。
纺织业初露端倪。早期的人类,天暖时为裸体,或者以树叶、茅草遮身;天冷时以兽皮、羽毛御寒。后来随着葛、麻的种植,有了葛、麻类织物。
龙图腾逐步完善。在华胥部落龙图腾就已出现,但那是小龙蛇。而在东进途中随着多氏族、多部落的大融合,伏羲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发生了新的变化。伏羲取蟒蛇之身,鳄鱼之头,雄鹿之角,猛虎之眼,红鲤之鳞,巨蜥之腿,苍鹰之爪,白鲨之尾,长鲸之须,组成了一个虚拟的、威力无比的动物——龙。
八卦图逐步完善。八卦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升化的。起初伏羲只是按照其出生地雷泽双湫的样子,以阴与阳为图标,创立了太极图。后来他以烧煮熟食而象离,以河水之波而象坎,以日出东山而象震,以月衔西海而象兑,以天倾西北而象乾,以地斜东南而象巽,以高山阻隔而象艮,以长川疏水而象坤,才形成了八卦之图。
乐器种类逐步增多。音乐是很早就出现的,如江河湖海之声,鸟兽虫鱼之声,风雨雷电之声,虽来自天然,却有节奏,有韵律,此谓之天籁之音。人类起初用嘴摸仿,进而用器物摸仿,于是乐器和音乐便随之而生。如琴、瑟、萧、埙等为伏羲发明,笙簧为女娲发明。有网罟歌、立基歌、扶来歌等也是伏羲发明。
刻符文字逐步增多。八卦是由二进制刻画符号构成的,它可包容天地,包容万物,而且变化无穷。在古代的陶器中八卦符号很多,史学家称之为书契,也称刻符文字。它相对于结绳记事来说,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比方说六书中的指事字上、中、下等字和10个汉码字,便是由刻符文字演变而来。
婚嫁制度逐步完善。人之初如同幼儿一般,分不开天与地,分不开男与女,故而婚配也是没有什么伦礼可言的。是伏羲首创聘婚制,改血缘婚为族外婚,改群婚为对偶婚。
中原地区:伏羲部落的第二活动区域
伏羲之母华胥在东进途中,因年老体衰,在陕西蓝田寿终正寝,于是伏羲将其母葬于该县华胥镇。此后他又率领其部族过潼关,沿黄河进入中原地区,在河南陈地(今淮阳市)定都,“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伏羲去世后,葬在河南淮阳太昊陵,此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有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等15代相继而王,皆袭伏羲之号,又沿着黄河、长江流域继续发展,其疆域西可到巴蜀,南可到江浙,东可到勃海,北可到长城。
中原地区是伏羲部落的鼎盛时期。但从华胥部落到伏羲部落,从葫芦河流域到渭河流域,进而到中原地区,伏羲并不是靠武力完成的,而是靠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完成的。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言“伏羲至纯厚”,也如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言伏羲“有圣德”,这是历史的结论。
从华胥时代来说,伏羲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正如《列子》记述黄帝梦游华胥国时所言:“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这正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在伏羲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奠定了他与人与事和谐相处的思想基础。
从伏羲时代来说,其人一生充满了创造、奉献与和谐精神。正如唐人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言: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猎,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正是因为有诸如此类的发明创造,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创始人,中华民族渔业、牧业和农业生产的先行者,中华民族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驱。
而到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等15代,依然沿袭伏羲之号,继承伏羲精神,以发明创造为己任,来推动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统称为伏羲文化。
在我国首都北京阜成门外大街,有一座明代创建的帝王庙,庙中供奉着中华民族自传说时代到清朝乾隆年间的历代帝王188位。其中有从庄浪县朝那湫走出的两位帝王伏羲、女娲,名列其中,庄浪人为之而骄傲!
(原载2018年第2期《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