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武陵仙山
钟良义
在重庆东南角的黔江区石会镇境内有一处算是名山古刹的地方。说其有名,是因其历史上曾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齐名,是西部地区屈指可数的佛教胜地之一,张之洞曾为其题写过山名,黄庭坚曾为其留下过诗句;说其古,是因其宗教历史穿过时空隧道可上溯至西汉刘秀时期。山因刹而名,刹因山而沉淀了儒、道、佛融于一山的浓厚的宗教文化,在宗教史上堪称一绝。
这山名为武陵仙山,这刹乃武陵古刹贞武观。借这次《星星》诗刊小南海全国诗歌笔会,我攀爬了心仪已久的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佛教名山,登上了曾经有“武陵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之说的武陵古刹贞武观的遗址玉笋峰。海市蜃楼一般的山景、凸显土家人建筑智慧的庙观遗址和无处不在的包容文化无不让人震撼。
一、香山寺:“怪兽”难倒众文人
武陵仙山山脚是寺庙,山顶是道观,远近闻名的香山寺就在武陵仙山山脚,是上武陵仙山山顶贞武观遗址玉笋峰的必经之处。香山寺原非一座寺庙,而是一处专用来接待香客食宿的场所,一般寺庙没有这样的设施,只有香火特旺的地方才有,这足见武陵仙山在浩瀚的宗教史上曾经的辉煌。清同治《酉阳直属州总志》有文字佐证:“寺内恒僧数百人.......远近淄流,奔赴不绝,香火之盛,殆甲全州”。
我们一行带着城市的厌倦来到香山寺,见寺前一对石雕怪兽概莫能辩。这石雕怪兽长不盈米,高不足尺,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狮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兽类,皇宫宰府、官衙民宅、庙宇馆舍.......门前大多立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守护吉祥。像这样的石兽还未见过,大家争先恐后发表高见,尽显自己知识渊博,但无一能说服众人。一位当地农民见我们争论不下,憨厚地笑了,他说这怪兽名叫犼,是《西游记》中仙人的坐骑,一种非常勇猛的野兽,在全国寺庙中立此石雕仅有香山寺一家寺庙,目的是不让有邪恶的人进入这块福宝地。据说凡到武陵仙山参拜的人只要到了香山寺,见此怪兽,就会立除邪念,诚心向善。他说他常听寺内的方仗说:善,是为人之本,只要从善如流,人间处处都是福山宝地。
“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多”听完这位农民的讲述,大家不禁心生感概,自以为是的表现顿时收敛了许多。
香山寺是一座四合院,我们弄明白门前“怪兽”后进入寺内。从缅甸运过来的玉石观音慈眉善目地端坐在雕梁画栋的正殿内那莲花宝座上,喧嚣的人群站在天井内青龙石嵌就的院坝上,对着面目和善端祥的玉石观音,在雕龙刻凤的石香炉里燃香许愿。不知是对神灵的敬畏还是院内文化环境的作用,四周顿时静怡,只见香雾缭绕上升。即使在早已被香客的脚磨得平滑光亮的青龙石板上走过,也是寂然无声。这和挤车坐船相比截然不同,前者是人多但不显喧嚣,后者是人挤却喧嚣无忌。
我们都不信燃香许愿会如愿以偿,但从寺内出来时一颗在城内浮躁已久的心已开始宁静。
二、土地庙:上山路边显教化
从香山寺出来,一条石级路从林间蜿蜒至武陵仙山的主峰——玉笋峰,贞武观就建在这玉笋峰顶。石级路有3600余步,没点毅力很难爬到峰顶进入真武观。看来,这武陵仙山的山民们早就明白从善如登的道理,所以把这贞武观修在那么一处不易到的所在。一时从善容易,终身从善的确很难,生活中不是有很多人始善终恶,落得身陷囹圄,遗臭万年的下场吗?
我们一行拾级而上,路边杂木竞秀,野果满枝,几人合围的古树参天蔽日,红豆杉、拱桐等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树种随处可见。鸟声轻啭,山泉叮咚,兽迹依稀,让人好不惬意。在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赐予的同时,我注意到了路边残存的土地庙。说是庙,实在有点牵强,那只不过是用三块石头搭成房状,中间立一块人样石头的小石房。这种小石房当地人都叫她土地庙。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当地的土家族人和苗族人对土地非常珍视,心中非常敬重土地菩萨,认为土地菩萨甘为老百姓提供庇佑,不求有轩昂的庙宇,是最善良、最能体恤老百姓疾苦、最能为老百姓消灾化难的神灵,所以在房前屋后、路边地头都会立这样的土地庙,每逢过年过节或有灾难疾苦,就会前往烧香焚拜,祈求风调雨顺消灾化难。有人从山脚一路记下来,从香山寺到玉笋峰顶的真武观遗址,共数得这样的土地庙48座,这在全国的佛教圣地可能是绝无仅有,堪称武陵仙山一绝。从这些残存的土地庙,我们似乎看到了这里的土家族苗族人是怎样善待土地的。我们一行人在经过每一坐土地庙时都似乎听到一个声音:“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要善待土地”。
三、舍身崖:佛教故事感人深
爬完石级路,攀完一条羊肠小道,一座像春笋破土一样的山峰耸立在我们面前,山峰四周云雾披纱,深不见底,群峰环绕山腰。当地一个为我们带路的文化干部介绍说这就是玉笋峰,峰边刀砍斧削般的悬崖叫舍身崖,崖上有一条独路可以通往崖顶,贞武观就见在这上面。传说有楚人和川人争高下,川人曰:四川有座武陵山,离开只有三尺三;楚人回敬:湖北有座黄鹤楼,半载插入天上头。这川人指的武陵山就是这舍身崖这地方,这传说故事足以说明这舍身崖之高之险。这位文化干部还告诉我们,大凡佛教胜地的地名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舍身崖也不例外。他说,很早以前湘西的一对夫妇结婚多年无子,听说这武陵仙山的菩萨特别灵验,便相携前来跪拜,他们在贞武观内的菩萨面前长跪不起,求菩萨保佑生下儿子。当晚长老和尚招待了老两口斋饭,并给了一副药剂让老两口带回服用。老两口回湘西的第二年果得一子,满心欢喜。儿子满二岁后,老两口带着活蹦乱跳的儿子前来武陵仙山真武观还愿,没想到老两口在贞武观的菩萨前跪拜时,不省世事的儿子却在菩萨像前撒了一泡尿。老两口气急败坏,认为儿子亵渎了神灵,便将其摔下了悬崖,然后凄凄惨惨地回到湘西家中,没想到奇迹发生了,被他们摔下悬崖的儿子却安然躺在床上。此后,这悬崖便得了舍身崖的名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们很诧异,这贞武观是道观,怎么会有佛教故事,又怎么来的菩萨和长老呢?这位文化干部听后很骄傲地笑出声来,说:这就是武陵仙山独特的地方,在这里佛、道、儒三教集于一山,相互融通,彼此无界,形成了非常包容的独有的宗教文化。所以,在武陵仙山,山脚是庙,山顶是观,道教中有佛教思想、儒家文化,佛教中有道家文化、儒家思想,刚才讲的佛教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众人听后无不感叹:当下我们缺少的不正是一种包容吗?
四、贞武观:玉宇琼楼云雾中
舍身崖顶是百来米平方的一个平台,武陵仙山的看点真武观就建在上面。从西汉建观开始,经历朝修补,到明清时已有大小木屋125间。这些木屋以平台为支点,四周各有24间悬于空中。楼骑山尖上,云雾绕山腰,不是仙山琼阁却胜似仙山琼阁,只可惜这种景致现在看不到了,我们两腿颠颠地攀爬上平台看到的只是丛生的杂草和两块残存的山门。山门早已风化,但石刻的门联字体仍清晰可见。上联曰:玉笋凌霄曾向瓶里靡珠露,下联曰:山环皓月好泛钵里现昙花。短短26个子浓缩了武陵仙山美景和丰富的宗教文化。除此之外再无他物,昔时名噪天下的贞武观那琼楼玉宇早已化为云雾,只剩下一些灰烬和烧裂的石头。触摸着这些黑黑的灰烬和冰硬的石头,我仿佛看见了几十年前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这样一座凝结黔江人坚强毅力和无穷智慧的宏大建筑在2000多年的凄风苦雨中都稳如磐石,怎么会在文革后期毁于一场大火之中呢?我不知那时捅贞武观瓦片以饱口福的人是否还有颜于世?也不知那时让贞武观失之于火的地方官员是否愧疚自责过?
我们站在舍身崖顶,在对着废墟发了一通感慨后便两手叉腰回看爬过的山头,突然间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些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山头刚才还高不可攀,此时却通通趴伏在我们的脚下显得多么的渺小和卑微。白雾从这些卑微渺小的山头缓缓飘升,慢慢汇集在半山形成一片云海,云海之上冒出似公公背儿媳、夫妻拥抱、淑女晒羞等各种翠色欲滴的象形峰峦,像走马灯似的在云海中不断变换着形状,让人神采飞扬,疑似置身在仙景之中。很快,这种感觉就消失了,随着云海的上升,我们抬头四面仰望,看到周围高山林立,高不见顶,在这茫茫云海之上和周围的高山之下,站在崖顶突然感觉就像一住小草,甚至就像一只蚂蚁,先时“山登极顶我为峰”的感觉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感觉是山外有山,不管你站在哪一座山峰,你站的都不是极顶,你都不能以一个成功者的心态俯视往上攀爬的人,所谓的“山登极顶我为峰”只不过是一种小有所获的自我感觉而已。
五、天子殿:吟诗作对赋闲情
离开贞武观遗址到天子殿已是傍晚时分,大家兴犹未尽,在一块“观音娘娘送子木雕”前好一番争论。一曰天子殿是供前来武陵仙山拜佛的官方人员歇脚的所在;一曰天子殿的“天”字应为“添”,即为“添子殿”,是供不孕妇女烧香拜佛求子的地方,从这幅木雕可以推断。这幅木雕的确很形象;一位男子坐在莲花洞口将手伸向洞中的小男孩,洞的形状酷似子宫,小男孩一边向莲花座上的观音挥手,一边向洞外的男士走去。
严肃的争论总是很累人,大家很快厌倦。主持人提议大家把自己一天的感觉写下来并朗诵给大家分享。打油诗、格律诗、现代诗.......一时间都跃然纸上。我不懂诗律,收肠刮肚编得以下几句以凑热闹:
晨入香山寺,
午进玉笋林。
曲径通幽处,
古刹云雾深。
山光悦鸟性,
湖影空人心。
入夜万籁寂,
但闻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