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三塘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一句古代名人说的话。
有山就有风景,最美的风景往往隐藏在自己忽略的地方——这是我在三塘盖登高时的感悟,抑或是谬论。
人群居住的高山山腰或山顶平缓地带,黔江人称之为盖,山顶为头层盖、山腰为二层盖。三塘盖是头层盖,它一直以恒古的谦逊姿态隐藏在黔江绵延起伏的大山里。虽然1400多米的平均海拔高度完全够得上一座高山的标准,但它从不以高山自诩,而是羞涩地自称为盖。
三塘盖雄奇秀美。如果说竣山柔水的黔江是一本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册,城在峡谷上、峡在城中央的黔江城是其点睛之笔或封面之作,那么,三塘盖就是这本山水画册的扉页,抑或是卷首语。
这样想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本画册题上《中国峡谷城》的书名,配上三塘盖这样的扉页或卷首语,简直是绝了,比起什么“神秘黔江”“魅力黔江”“清新清凉之都”“养心养肺之地”等不是浅薄俗气就是题不对文的名字来,不知要高明、大气多少倍。
还有什么名字比这更贴切、更精准呢?
一
上三塘盖的山路犹如蛟龙蜷曲在山。已经是仲秋九月天, 山中的农时似乎比山外晚半个月左右,稻谷还没开始收割,像云梯一样的梯田层层叠叠铺满耀眼的金黄,有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般激烈。道路两侧的树木、蔬菜、茶树、花草或绿或红、或紫或黄,犹如画家调满赤橙黄绿青蓝紫颜料的调色盘。随着山体的增大和变陡,黑褐色的岩石与或黄或红的土壤不断透过斑斓的色彩扑面而来,似乎暗示了三塘盖的深邃与神秘。
汽车喘着粗气爬到山顶的时候,云气蒸腾,山峰、树木、农舍、牛羊若影若现,密不透风的树林深处偶有如鸣佩环的溪水声音传出,抑或有一两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金鸡受到惊吓从地面的树叶里猛然蹿起,然后拖着长长的尾巴漂亮地消失在远处的密林里,让人疑心这黑黝黝的密林里还会有金凤凰飞出。
几个摄影界朋友为看云海和日出用石头建造的云上村酒店就在这时候出现在这样的画面里,占据着三塘盖的最佳位置。
站在观景台上,从云缝里俯瞰来时的崎岖山路,我不由得惊呼:天哪!六六三十六道拐,七七四十九道弯,如丝带飘舞、如云缕飘逸、如河流飘忽,这哪是什么山路,分明就是天路。
对,它就是天路。
一位带路的当地村民告诉我,这是帮助三塘盖上的村民摆脱贫困修建的一条扶贫路,因为有了这条路,山里山外的距离骤然缩短,山外有的东西山上不缺,山上有的东西山外千金难求,比如这这宜人的康养气候,所以,村民都把这条路叫天路,寓意是天道酬勤的路、通往人间天堂的路、老百姓心中的路。
我惊异这位当地村民的口才,但我更相信他说的话是言由心生。
时逢秋雨停歇,日出雾起,山与山之间的沟沟岔岔被茫茫云海淹没,雄奇峻险的山头如踩着祥云的仙女,在云雾中飘忽嬉戏。天路蜿蜿蜒蜒,犹如捆在土家男人腰间帮助挺直腰杆的白色丝帕,大小山峦犹如土家族人正月玩狮子灯时脱衣甩膀堆出的罗汉。它们把脚蹬成稳固如磐的八字,把手捆绑成力拔千钧的钢绳,把肩并成供人攀爬的台阶,发一声雄性十足、气冲霄汉的吼,山体丰隆的三塘盖便踩着他们的肩膀一级一级地往上爬,直到在风起云涌的云海上面岿然如骨骼粗大、肌肉结实的将军。
云海自是层层叠叠匍匐于山脚的山峦气冲霄汉而成。她时而像白衣少女的裙摆飘逸洒脱让人心净如洗,时而像江河的汹涌波涛上下翻滚让人想到令人胆寒的拍岸惊涛,时而像草原上奔腾的骏马群恣意纵横让人顿生驰骋疆场的英雄梦想,时而像薄如蝉翼的面纱遮掩美女让人浮想联翩,时而像温顺的羊群依偎在人的身旁让人想到眼大辫子长的放牧姑娘或一首古老的草原情歌……
有了这样的云海和云海下面的天路,眼前的三塘盖便显得更加磅礴大气、韵景非凡、气韵流动。恍惚的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雄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轮美奂,什么才是真正的梦幻之境;突然明白了人类需要的是率意的艺术,每一次的呈现都必须独一无二,就像现在看到的云海。
二
就像网络推手推出网红一样,大自然这个神奇的推手也会在不同的季节推出不同的美景,不同的是网络推手只认钞票不认人、只认关系不认规则,只要你愿意出钱,推手就可以让你一夜走红,只要你是圈子里的关系,人家就可以无原则地闭着眼睛给你投票或拉票,在这种推手的作用力下随便一个人都可成为当下网红;而大自然的推手则与人类相反,它完全按照客观规律、四时变化而作用于大自然,绝不会有任何虚假的成分。所以,这时的三塘盖因为接近1000米的海拔落差,不仅秋色正浓,而且图层迥异。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悬殊极大的海拔落差把一种从眼前绿到天边的绿铺在了底下一层,坡地里高山反季蔬菜基地的绿、红豆杉基地的绿、老鹰茶基地的绿……草绿、墨绿、浅绿、嫩绿,无不绿得生动,无不绿得精神,包括匍匐在地的小草,呈现出的都是一股劲地拼了命往上疯长的绿。随着海拔的陡增,以大红为主色调的图层进入视线,满坡的红籽树、红泡树……把珠圆玉润的果实缀满枝头,给人一种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意象,一路颠簸产生的疲劳自然消解。再往上走,就是金灿灿的黄,秋菊的金黄、柚子的麦秆黄、柑橘的土黄……无数的黄调和成丰收的景色呈现在眼前,让人顿觉畅然。
徜徉在这样的图层里,完全想象得出三塘盖的春天定是生机勃勃的花花世界,夏天定是绿浪连天的避暑天堂,冬天定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我突然觉得,三塘盖真是人间大美,我的眼神再亮,也看不透三塘盖蕴藏着的美丽;我的相机再好,也拍不出三塘盖的独特魅力;我的画笔再多,也难画出三塘盖的风骨。
所以,在云上村酒店后面一处叫岩口的地方,我背对青山、面向云海,忍不住以“老夫突发少年狂”的模样肆无忌惮地跳跃,但跳得再高,在这巍峨的群山里我仍觉渺小如蚁。
怪不得有朋友告诉我说,你到重庆读懂了解放碑、朝天门,还远远不够,因为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你还得去黔江读中国峡谷城,读三塘盖。三塘盖有很多大自然的偈语,会给你醍醐灌顶般的启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渺小的,绝不能因为机缘巧合在某一时刻某一地域登上了某一高峰就以为自己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最高境界。
三
站在岩口远眺,云海或动如脱兔或静如处子,远景高低各不同的大小山峦诗意的白里尽显妩媚之态,让人有了几分穿越时空的奇思怪想:
这样的风水,历史的长河里没得几个狠角色才怪?
果然,一个人从历史的字里行间飘飞到我的眼前。
来人身着幞头袍衫,拿着一本《叠岫楼诗草》,银发飘飘地站在三塘盖上王家寨的老屋前,表情一如归家的游子。他在吟咏一首诗,一首年轻时回到家乡三塘盖写的一首诗:
万绿丛中老屋存,
梅松绕径竹当门。
问名一笑还成喜,
去日儿童已抱孙。
老人深望着浮在云海上的三塘盖和远处的武陵仙山继续拈须吟诵:
芒鞋踏破翠重重,
石磴纡回古木封。
奇景易穷千里目,
名心销尽五更钟。
岩悬飞溜喧高树,
亭裹疏烟补断峰。
天半梵音何处答,
涛声万壑吼虬松。
隔着百多年的岁月,我看不出他的高矮胖瘦,辩不清他的模样俊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肚子不是酒精肚,头顶也不是脑满肠肥惹出来的荒原。他叫陈景星,字笑山、小山,百度搜索里虽然搜不到他的画像,但从其存留在世的《叠岫楼诗草》里可以看到他浪迹江湖、寄情山水、随性赋诗的诗人模样,可以看到他满怀家国情怀、一生悲天悯人的文人模样。他是个读书入仕的男人,是三塘盖上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考取的进士,时间虽然是在他过了不惑之年后,但终究是实现了他读书入仕、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人生梦想,一肚子的诗书终究没被捂在肚子里沤粪。
自古文人命多舛,陈景星也没能逃脱这定势,所以,幼时虽已文才傲蜀却偏偏屡试不第;青年时投笔从戎意欲在金戈铁马生涯中建功立业却又竹篮打水白白耗费了八年光阴;不惑之年重返科考入仕之路虽然如愿以偿得了一官半职却又遇上蚊帐里面耍大刀的时代,壮志难酬。
游学、从军、为官,陈景星一生滞留在外,但对三塘盖的乡愁自始至终没忘记过,就是客死天津也没忘记将自己的一把老骨头放回三塘盖变成黄土。少小离家,至死方归,这个中缘由绝不是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就能解释得清的事,恐怕与一个男人年轻时的野心或志向有关。有谁没在大山里吮吸过?彷徨过?挣扎过?又有谁没有过到山外闯一番事业的壮志雄心?出生在三趟盖王家寨的陈景星也不例外,他目睹了三塘盖的美丽与贫困,他一心想建功立业改变三塘盖贫困的命运,可惜的是他一生也没整明白,身逢一个官声和擢升不成正比的晚清时代,一个不让人干事的大清末世,你纵有万般才华也是枉然。所以,他兢兢业业为官十八年,到头来也只能用一句“历尽崎岖万念空”的无奈诗句给自己的人生结尾。
幸亏如此,仕途虽被荒诞不经的时代蹉跎,却成就了他写诗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叠岫楼诗草》这本充满人性光辉的诗集和“太息豺狼当道卧,寸心时为下民哀”等饱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从三塘盖的高天厚土里走出的他虽然没有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命运,但也因此得到了土家诗人的桂冠,成了诗坛上的一个狠人。
与陈景星一起从字里行间走出来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张九章,一个是王良鼎,都是清末到黔江任职的县官。不同的是张九章是百度里一搜就可以查得到的硬角色,而王良鼎却是百度搜索里无论如何都搜不到的可悲人物。
张九章是1847年生人,比陈景星晚出生六年,但科考入仕的运气比陈景星好。陈景星1896年考中进士当官的时候,他已从京城来黔江当了七年知县。七年间,他虽没改变黔江贫困的境遇,但他利用在工部任职时结下的人脉在不让人干事的窄缝里给黔江做了不少让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大实事、大好事,比如修筑黔江河堤、编修黔江县志、开办墨香书院、开仓赈济灾民等。对于一个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封建士大夫而言,能在不让做事的时代为老百姓做点事,心情自然是愉悦的,所以,闲暇之余他也忘不了游历境内高山大河,借景抒怀,以诗言志。他去了三塘盖,写下了关于三塘盖的不少诗句,比如,在游览梵音袅袅的石钟山诗,他欣然写道:
陡绝山高薄暮天,
云封石寺倍苍然。
有钟莫大无声扣,
底事修成自在仙。
不仅如此,他还把黔江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气象变化等记录成《双冷斋文集》,为后世留下了黔江的《资治通鉴》。
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大清末朝的腐败,也在1888年莅任清朝黔江第九十任知县的时候亲眼目睹民众之贫、教会之乱、鸦片之毒等三坨烧得通红的炭圆给黔江带来的灾难,然而,有着“搢绅之风”的他并未像前几任一样选择逃离,而是在夹缝中发誓,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所作为。所以,上任不久,他便在离三塘盖不远处的关口驿道边一块如房屋大的石壁上,找人镌刻了“砥砺廉隅”四个大字,既警示自己,也告诫过往官人:为官者要有为官的风范,要经得起磨砺担当。
也许是三塘盖的氤氲灵气浸润着这块张九章勒石为誓的巨石,百多年的风雨也未能让几个刚劲的大字泯灭或字迹难辨。
不无讥讽的是,这样一位一心想干事也在夹缝中干成了一些事的旧官吏,“砥砺廉隅”七年,到头来仍只混得一个七品,远不如后来靠关系入仕、玩文字游戏起家的清朝黔江的末代知县王良鼎,他什么事都不干就得了个四品。
王良鼎是一个用百度搜索都找不到的晚清举人。按理说,一个举人是没得资格吃官饭的,就像时下的专科生,连报名考试吃公家饭的资格都难取得,怎么进得了体制内?但王良鼎就偏偏靠着父亲的关系当上了吃官饭的州府小吏。与陈景星、张久章比起来,他这官也来得太容易了,自然免不了春风得意,距三塘盖数十里外的两河口有一处黑黝黝的石刻——“奇境天开”,一笔一画都写满了这份得意。
据他在石刻上题写的序文显示, 1907年的一天,他借核管两河口的盐、铁、茶专卖之机,带着一大帮谄媚之徒游览太平洞,见其空旷深邃、奇石异境,便忍不住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奇境天开”几个大字,并在大字前题写了几句序文,说 “丙午年余奉檄筦榷两河口,公余游玩,见古洞谽涧数十里,入其中几疑别有天地。因题数字,以誌鸿爪”。
这家伙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什么官,竟然脸都不红一下就主动题词,足见其小人得志之态,不仅如此,他的心机之深、文字游戏功底之厚也让人难望其项背。“借机公费旅游”的事本可以让他丢掉饭碗,但他却师法前人用“屡败屡战”遮盖“屡战屡败”的文字游戏,以“公余游玩”四个字将公费旅游这件事捂得严严实实。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五年后平步青云出任黔江知县仅半年,就被辛亥革命火烧屁股。他更没想到,他这个黔江知县除了皇帝诰封四品的一张揩屁股都嫌糙的黄纸外,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临走时,他心有不甘地在黔江城边一处叫观音岩的石壁上题写了“望治情殷”四个大字,并在序文中写到:
余于前清宣统三年辛亥十月莅任
于民国元年壬子五月请假回籍
时当改革无补民生行将去也
因题数字以誌感怀“以誌感怀”
与五年前在两河口题写的“太平洞天”相比,字体没变,但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情绪却发生了天大的变化,小人得志时的快意歌吟被大厦倾塌时的悲戚咏叹所代替。尽管如此,他仍做着有一天能够重返官场的春秋大梦。所以在序文中仍不忘用最擅长的文字游戏掩藏其心机:没有挂冠辞职,也没有溜号脱逃,只是“请假回籍”。
三个男人都身逢乱世,都是大清朝的一方官吏,除王良鼎在百度搜索里找不到影子外,另两个男人只要一打开百度搜索,就会有很多词条跳出来,一个是悲天悯人、以诗存世的奇男子,一个是砥砺廉隅、官声存史的好知县。可见天地间有杆称,秤砣就是老百姓的心,只有心系黎民百姓疾苦的良臣能吏才会青史留名。
四
在时空穿越中与几个历史人物的相遇,让我幡然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自己的一坐山,都有自己的一条河。山不在于高矮,河也不在于深浅,更不在于有没有仙和龙,关键在于这山是否有百折不挠的筋骨,这水是否有撞开大山的韧劲。陈景星吮吸三塘盖的乳汁把自己定格在他的诗意人生里,张九章受到三塘盖的浸润把自己镌成了百年风雨难泯其迹的岩刻,而王良鼎尽管煞费苦心附庸风雅弄了两处岩刻,但老百姓却当他不存在。
这样想的时候,一直如四海翻腾的云海渐渐消失。三塘盖现出壮如男人的身型,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其陡峭壁立的巉岩、动魄惊心的峡谷、高不可攀的巅峰,但却不见矫揉造作的仿古楼阁、怀旧自恋的府第遗址,更看不见不可一世的富豪别墅,倒是这两年新修的连户路、产业路在传统院落和现代院落之间、形形色色的产业基地之间如人的血管在体内伸进伸出,与主动脉一般的天路相连接,构成了三塘盖上的阡陌奇观。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信步在这血管一般的阡陌之中,体悟庄子的这句哲言,我得到了一种性灵的释放。随处可以邂逅憨厚、纯朴的村民,感觉不到人去屋空的孤寂;随时可以坐下来歇脚抽烟,感觉不到城市的喧嚣与通邑的拥堵;随便在哪个院子都可以喝一杯村民用上百种名贵野生药材泡制的土酒或自家土法制作的盖上藤茶,听他们高声大气地摆儿女们在城里打工、上学或做生意的龙门阵,叙说祖上从江西一路披荆沥胆到三塘盖挖金矿的故事或这两年寨子在脱贫过程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便在浓浓的酒香和氤氲的茶香中消失。
他们说,他们起祖江西,先祖们不远万里上三塘盖是为了寻找和挖掘心中的金矿,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三塘盖原名叫金山盖,地下有金矿只是一种传说,但有铁矿倒是千真万确。因为挖矿的人前赴后继,再大的地方也经不住越来越多的人的挤占,再多的矿也禁不住这种肆无忌惮的疯狂开采,时间一长,可供人们居住的空间被无情地缩小,千山叠翠的山头被无情地挖成了疤癞,三口翡翠一般的大塘也因塘底挖穿龟裂成了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豁嘴干塘,金山盖也因此改称三塘盖。三趟盖再不像当年那样郁郁葱葱、再不像当年那样充满勃勃生机,鱼儿往来翕忽的意境不复存在,靠喝望天水长出的包谷小如盐藿,秃顶的山头开始大面积石漠化,饿肚子自然就成了淘金梦醒后的必然结果,吮吸大山然后逃离大山也就成了三塘盖上青壮男女的必然选择。
这世上往往是物极必反,没想到流失青壮男女的三塘盖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了变化,留守老人守住了渐逝的村庄,深根于地的草木拼了命往上长,癞秃的山头变回遮天蔽日的原样。随着背包客越来越多的到来,远走他乡的青壮男女如冬去春回的鸟儿开始飞回故乡,三塘盖又以平和、素净、淡泊的姿态面试,并示人以警——生态环境石漠化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心石漠化;土地撂荒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撂荒。只有永远感恩脚下的土地、眼前的家乡,新的希望和新的史诗才会诞生。
五
大自然的美尽管千万次周而复始地重复,但人们总是不会产生厌倦。重现千山竞绿、万壑滴翠之景的三塘盖,又以新娘一样的笑靥,以最新鲜的妩媚,最纯洁的灿烂,在这金色的秋天里给我们演绎了自己斑斓的色彩、无边的浩瀚。我突然觉得此行受邀挖掘整理三塘盖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遗存显得有些多余,三塘盖根本不须倚重或有或无的名流,不须找人编造粗俗的神话和传说,不须山寨东施效颦似的古街或堆砌假冒伪劣的古董,仅凭令人心跳加速的百仗岩、形如唐钟倒扣的石钟山、峰林壁巷如迷宫的九门十八洞、剿匪标语犹存的千米长岩岍(山岩凹陷如“匸”的地方)、引人穿越时空的明清建筑群、以崖作瓦的岩居人家严家寨、使人悟道明德的天书石等景点,就能以迷人的自然生态,平和、素净、淡泊的大山秉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登高悟道或赏景悦心,就能让山上的老百姓靠山吃山,把日子过得像春天的花一样美好、秋天的色彩一样绚丽。
奉命助阵黔江脱贫攻坚的中信集团深谙此道,面对有着“盖上冰城,坝脚南国”之美名的三塘盖,面对有着“云顶夏都”之誉的三塘盖,面对年平均气温15.1°C、夏季平均气温仅22°C的宜人气侯,面对众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大自然偈语,突然有了在攻坚战中找到突破口时的兴奋:三塘盖脱贫的路径不就是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这美在深山、穷在深山的三塘盖,除了生态旅游、康养旅游,还有什么路径比这更合适呢?
中信集团玩了一个大手笔,决定斥资数十亿对这块风水宝地进行淡妆浓抹,决意用旅游扶贫的长效功能让这“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三塘盖惊艳于世,让这宛如美丽村姑的三塘盖不再香消玉殒于贫穷,必须让三塘盖搭上脱贫的战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唯一、世界一流”的康养胜地。
任何一个天资国色的女人都会因没有新鲜的血液而花容失色,任何一处美丽的风景都会因为贫困的阻隔而沉寂于深山。三塘盖很幸运,遇上了穷在深山有远亲的大好时代,遇上了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英雄时代,遇上了一群攻城拔寨、骁勇善战的扶贫将士。由此,有着强大造血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康养旅游产业在三塘盖如花绽放。
因生态而疮痍,因疮痍而生态,因生态而脱贫致富。我很惊异,三塘盖为何没有囿于轮回,而是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同行的朋友告诉我,答案就在观音堂石窟下的天书石上写着,那是一句大自然的偈语。
观音堂石窟是三塘盖数十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是黔江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石窟,其址位于白土乡三塘村的梯子岩,宽1.3米、深 1米,通高2.5米,距地面高1.4米。分 上中下三部份。上部浮雕寿字、瓦、鱼 及水波纹。中部楷书阳刻“灵威”“普度众生”“普陀岩”等字,下部为佛龛主体部分,有阳刻的楹联楷书 “何须朝南海,即此是普陀”。有人在岩上题诗咏叹,说:“悬崖峭壁附天梯,普陀神像远目及,五岭二郎刺云层,夕阳西照公背媳。”
天书石在观音堂石窟下方不远处,是一块呈矩形、如八仙桌倾斜的巨石。岩石倾斜的一面看似平整,但表面筋脉凸起,纵横交错如汉字的点横撇捺,一个四不像的字隐约可辩,但神仙难认。大字多一点,似“太”不是“太”,类“犬”不是“犬”; 像“天”不是“天”,似“夫”不是“夫”。这就是朋友所说的“天书”石上的天书。当地传言:若能识得天书,世代衣丰食足;子孙能中状元,尽享富贵荣华。
我不是神仙,我的子孙和我一样也没享受得到富贵荣华,自然认不得这天书。朋友提示我,说很多时候只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结果完全不一样,如果你从人们生造的“双喜”“招财进宝”之类的连体组合字的角度来认这“天书”,就会发现你一开始便犯了方法论的错误,“天书”并非一个单独的汉字,而是千年风雨把“天太大”三个字写成的连体组合字。
良久凝视“天太大”这个连体组合字,我忽然意识到,这是大自然的一句偈语,是在警示人类:欺心不可有,凡事须从善; 民心不可悖,万事遵天理;美好的生活在于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千年贫困的三塘盖之所以能够破茧成蝶、涅槃重生,不正是这天人合一之道的最好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