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月亮是月饼,是皮球,长大后的月亮只能是月亮。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月亮,顶多是从网络上看到几张似是而非的照片,精美的画质,加上厚重的滤镜,看得太多让人觉得乏味。没人会阻止我去看月亮,只是我自己再无心去欣赏。
古人把月亮描摹得很美,明月光,地上霜,一片哀思寄渚于昏黄的月色之中,多了几分浪漫和凄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于永恒和时间的遐想在夜晚被展开,诗人总能从那些细枝末节之中发现有趣的普世之道。几百年前的月亮是今天的月亮,关于宇宙和空间人们展开了无限的联想,那是古人的智慧。琼楼玉宇之上的月色更加迷离,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和清冷之感,试想一下,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站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共同欣赏着一个月亮,美好而又简单。
后来,写诗的人变少了,赏月的人也不多了。生活琐事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内心,每天就像一群蚂蚁一般在运行,前有被机器奴役的时代,那时候,人们虽然疲惫,疲惫之余,还能偶尔欣赏一下月色,走在低矮的河床旁边,月色和树影交相辉映,三三两两的行人,大有种苏轼和张怀民秉烛夜游的感觉,知己不多,月色很亮,竹影交错,同样兼具美感。当我们的双手被解放出来之后,当万家灯火更亮的时候,那种朦胧的意境却已经相去甚远,哪里都有月亮,却再也没有欣赏月亮的人,人人都向往诗意和田园,却无心从那种世俗的桎梏之中抽离,也只是嘴上功夫,毕竟月亮不是面包。
醉翁之意不再酒在乎山水,大多数人假装不关心一杯酒的重量,把山水当作佳话,俨然只是在顶风作案,朋友圈里满屏的月亮图案,当诗意成了潮流,被一些多余的东西捆绑住了,月色也变得更见暗淡,精修过的月色始终比不上儿时坐在院子里,看到的月色,那种东西是平面的,而非立体的,小时候看到的月色却是真实的,用肉眼可以触及到的,自己亲手所感知的东西,接收到的讯息不是单一的从网络获取,借以慰藉不安的内心。
自然亲切极简大行其道,当那些关于月亮的元素被各大厂家放在了衣服上,手机上,花花绿绿的广告纸上,我不禁觉得难过,就像看着一朵被雨水冲刷得皱巴巴的假花。感受自然的目的也并不纯粹,只是在繁琐之余,借以释放自己心中的苦闷,再也没人关心到月色和自然和永恒的关系,而是被明暗程度,残缺或者完整,视觉上的好坏霸占了视野。截取了一个片段,就妄图对自然指手画脚,美其名曰亲近自然,人人都要装作一副恬淡的,与世无争的模样,让人属实觉得尴尬。
不曾想月亮会被人们淡忘,那些纯真都被丢失在了远古,试图力挽狂澜,却始终觉得力不从心。与其去关注那些是非,倒不如如我现在一般认真的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