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明金的头像

周明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5
分享

没有书声的校园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入学忙。暑假随父母南下北上、东奔西走的学子、准学子们纷纷踏上归程,或继续未尽的学业,或走进陌生而又充满朝气的新的学府深造,或到了入学年龄为选择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匆匆、忙碌、焦急、权衡、抉择、投亲靠友、选定学校、安置寄宿或抛家别舍租房陪读,一切就绪之后,心满意足的家长,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只等着子成龙,女成凤。继而又南下北上、东奔西走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陪读亲人的衣食住行而打拼忙碌去了。

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除了听取各校开学工作汇报,还要深入各校检查落实开学情况,尤其是新学期学生流失请况。便有了触目惊心的场景;便有了不可思议的教育现实;便有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便有了写不尽、道不完的社会反响;便有了声声哀怨,声声责骂,无尽的怅惘。

A校,始建于50年代,曾经大起大落,创造两次辉煌。70年代,村村有戴帽中学,该校由于管理规范,教师敬业爱岗,成绩突飞猛进,成为全公社龙头老大。本村无一学生外转,还吸引邻村及周边公社的学子纷至沓来,求亲告友、请客送礼,以能转入该校就读为荣。教室有限,难以满足四面八方学生来此求学的愿望,“怨”声载道。被树为全公社乃至全县的教育标杆。此后,校长被委以重任,调到片中任职,继任者才疏学浅,教师骄傲自满,为争任校长内讧不断,成绩一路下滑,走到了差的极端。村干部怒其无能,群众骂其误人子弟,学生潮水般地流向四面八方,与此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审时度势的村领导几次上书乡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求从外村借调校长,整顿教师工作作风。党政领导从大局出发,调入一名校长,调整了领导班子,整顿了教师队伍,严明纪律,奖勤罚懒。一年之后校容校貌、教风学风大变,教学成绩一路飙升,一跃成为全乡教学领头兵。家长看到了新的希望,又纷纷将孩子转回来,教学成绩迅速提高吸引了周边村、乡学生的眼球,又一轮外村学生转入高潮掀起:班班爆满,桌凳一添再添,教室达到了容纳的极限。七年后,校长调到另一破败学校收拾残局去了,继任校长庸庸碌碌,沉迷于吃喝赌博,疏于管理;教师慵懒怠工,成绩极速滑坡。不久,无为的老校长退休,新校长接任,也是一个不思进取、混天度日之辈,教师也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之感。学生被私人学校挖走一部分,转入镇上、城里一部分,家长带到外地一部分,本期开学只有两个学生,一残一傻。七个教师面对空荡荡的校园,空荡荡教室,不知是羞、是悔,还是良心发现,纷纷要求调出。

B校,建校一个花甲。一路走来,步步坚实,成绩也曾名列全镇前茅,然而,随着教师老龄化,一批批退休,新分配的年轻教师耐不住寂寞,不甘受偏远落后,出行不便之苦,没有一个能在此坚持一年的,不是申请调到他校,就是弃教经商或考公务员走向政界。学校失去了青春活力,便成了一潭死水、陈水、腐水,家长的希望渺茫,孩子们也不愿接受陈腐的教学模式,相继转走。今秋开学只剩三个学生,还是付不起私人学校的高收费或去其他学校的拼车费的特困生。

C校,不是私人办学胜似私人办学,校长工作一言堂,收支一把拿,把有限的教育经费中饱私囊。为人苛刻,语言尖酸,人心向背。一批批分配去老师,一批批通过不同途径调出或转岗,没有一人能在此安心任教的。学校成了校长的家,校长即将成为孤家寡人。

D校,有百年老校之称,自古以来,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古有开明人士开庠办学,治愚励志,惠及乡里,走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志士。建国以来,历届校长都能殚精竭虑,为保住声誉而努力。然而,走到新世纪,却败在了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的校长手里。先是领导之间的利益之争,继而是教师之间的荣誉之战,学校犹如古战场,狼烟四起,战火连连。百年老校毁于无谓的鸡毛蒜皮的争战,令人痛心疾首。

E校,F校,G校……都有着不同的衰败原因:有关学校领导。目前农村学校的校长很少是因为其工作出色被大家推选或被领导提拔的,而主要是因其“上层路线”走得好才受到重用。一所好的学校,首先是有一个好的校长。许多学校搞不好的首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好校长。《现代教育报》有文章说:“校长要有教育家的抱负”,而眼前的校长大多只有“阴谋家”的伎俩。在拉帮结派,损公肥私上最有能耐。试想:“浊其源而盼河清,曲其根而望茎直”,可能吗?

有关教师。许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工作粗枝大叶,得过且过。而且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欠缺,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又很少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固步自封,因而缺乏处理各种学生及学习问题的能力。中老年教师负面的消极态度、颓废思想对年轻教师影响很大,严重干扰、甚至阻碍了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最终在教师队伍中造成“德之丧,能之降,勤之缺,绩之丢”严重不良局面。

有关家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空前强烈,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送子女到教育发达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已较为盛行。对城市优势教育资源的追求,造成农村学校有“条件”学生的外流。另外,农村家庭之间的攀比心理,也促使部分原来并不打算送孩子进城读书的家长,咬牙把孩子送进城区学校,以期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

新学期刚开始,学校本应书声琅琅,歌声阵阵,人声鼎沸,熙来攘往,充满朝气。然而,每到一校,所能见到的是国旗高高飘扬,校舍却破败不堪,建有教学楼、教师周转房、食堂的校园空荡荡的,虽然清脆的铃声按时响起,却激不起任何回音;阔大的操场上空荡荡的,丛生的杂草,掩盖了单双杠、乒乓球台,突兀的篮球架萦萦孑立,形影相吊。学校失去了往日的喧哗,人去楼空,满目清冷。哪里寻得琅琅的书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