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天,小雨,断断续续的下着;风,悠悠的吹着;已有了寒意。因天气的原因,游人稀少。我选择这个特殊天气,再次游览了享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避暑胜地”、“江淮文蔚”、“楚豫禅宗”等美誉的黄柏山。
第一次游览黄柏山,是2014年11月7日,应邀参加“省市知名作家商城县采风行暨‘地域性写作的承继与发展’文学沙龙活动”后,到黄柏山采风。时隔四年,导游温婉甜美的介绍似乎还萦绕在耳畔:黄柏山,因盛产珍贵药材——黄檗而得名。黄檗,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至黑灰色,木栓层发达,柔软,内皮鲜黄色……
黄檗,浑身是宝。木材坚硬,边材淡黄色,心材黄褐色,是枪托、家具、装饰的优良材,亦为胶合板材。果实可作驱虫剂及染料。树皮内层经炮制后入药。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泻火燥湿……
再次走进黄柏山,又一次被满眼美景深深陶醉了——景区内千峰披翠,万水竞绿,山清水秀,林茂壑幽。时值深秋,层林尽染。商城的文友自豪地说:黄柏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三山夜月、九峰比肩,古庙遗风、风岭清岚、息影怀古、将军观山……在展现优美自然风景的同时,让人惊叹此地厚重的的历史文化沉淀。
手举雨伞,慢悠悠地走着,目之所及,绿满山野。空蒙的黄柏山上似乎只有我等三几个游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切随性,一切淡然。没有了尘世的杂念,一心融入到这如画景美之中。细雨朦胧,烟雾缭绕的黄柏山是寂静的。涓涓细流静静的流淌着,没有波涛汹涌之声,亦无激水拍石之响,天地间的一切都随着这场小雨而安静的存在着。
烟雨濛濛,雾气殇殇。独具风韵的山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与感慨。
黄柏山不同于南北方的山。北方的山,要么裸露着岁月的狂野,要么驯顺着时间的沧桑;南方的山处处是悬崖峭壁,抹抹是翠树绿草,满眼充斥着生命的张力,那么耀眼,那么绚烂;黄柏山中的水亦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水。北方的水桀骜不驯,那么率性而为;南方的水悠悠而流,静静而淌,是含蓄,是优柔,是另一种美的体现。而黄柏山中的水,飞瀑,轰然作响,撕锦裂帛,珠落玉盘;流泉,叮咚有致、窸窸窣窣,随意、舒缓、温馨、和谐。
黄柏山,有泉水,有瀑布,有林海,有马尾松,有古柏,有千年银杏,有竹林,有天池;有白冠长尾雉;有娃娃鱼;有古迹,有传说;有“楚豫禅宗”法眼寺,有开山祖师无念禅师的墓塔息影塔,有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讲学的花潭书院,有久负历史传说的黄花天子庙、胜卦尖、跑马场、百战坪、撂脚河、姑嫂潭等人文景观……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山水文化。
文友说:黄柏山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鲜花满山,百鸟和鸣,泉水叮咚,生机盎然;夏天林深叶茂,林海涛涛,飞瀑流泉;秋天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天银装素裹,青松傲雪,景色煞是好看!
深秋的黄柏山显得苍翠雄伟、敦厚秀美。蜿蜒的山路回环于翠竹幽林之中,如诗如画,如描如绘。涓涓细流游走于苍松黛峰之间,似缎似带,如锦如帛。奇丽的山石间聚拢着一丛丛、一簇簇各类林木,片片枫叶好似团团火焰映红了山崖,盏盏野菊花犹如黄亮的油彩点染着山涧,朵朵山茶花宛如雪白的云朵飘浮于山岭。水也来凑热闹,不知从哪儿跑出来的,这儿一个涧溪,那儿一道瀑布,依着山石幽然地流,欢快地溅,溪畔姹紫嫣红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一抬眼,铜锣潭景区映入眼帘!一个凄美的故事——“杨腊红大战黄花天子”又萦绕在耳畔:南宋时,黄柏山上有一农家子弟,因出身时其母梦见满地黄花,有一黄龙成烟而入口中后生此子,得名“黄花”。长大后,“黄花”才智过人,憎恶官场腐朽,为拯救当地百姓,于黄花岭上成立“东圣神州九渡莲花国”,自称天子(后人称“黄花天子”),起兵反朝,东并金寨,西伐光州,南征麻城,北占商城,箭射湖广总兵,威名远扬,吓坏了一府三县的地方官员。
朝廷闻知后派杨门女将杨腊红出征黄柏山,讨伐“黄花天子”。杨腊红用兵奇勇,偷袭黄花头战坪,大破黄花九曲阵,马踏黄花五里山,连胜黄花军师、大将,与“黄花天子”决战百战坪,攻下黄花寨,追至三教洞,受挫龙头关,获助彩云台(吃圣丹,得神鞭),大破小幽州,杀至河凤桥。
黄花兵亡灌河,于舍身崖投拴龙潭,尸体倒漂八里滩。杨腊红错记还阳丹,厚葬黄花太子岗,病死小幽州,葬身凤毛山……
“杨腊红大战黄花天子”同许多民间故事一样,不乏虚构和演绎,但人心向善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不觉间来到法眼寺。法眼寺门前左、右各有1株银杏树,胸径2米有余,四人合抱,均为雄性。冠幅近400平方米,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枝干挺拔。相传是南宋年间妙湛禅师在此建报恩寺时亲手所栽,有1370年的历史。法眼寺附近还分布有13株古银杏,平均树高20米,树龄均在400年以上。
观赏罢古银杏,拾级而上经过法眼寺来到“李贽书院”。李贽书院位于法眼寺之东侧,沿着淙淙溪流走去,跨过一座小小石桥,蜿蜒曲折的平缓小路,伸向松林深处,行约500米,豁然开朗,便有石牌坊迎面而立,上书“李贽书院”。进入黑漆大门,过池上石桥有道路,与纪念馆之外环碑廊相连,碑廊壁上玻璃框内(为方便观摩,现玻璃已卸掉),陈列着李世南先生所作之历代书家像赞,纪念馆主体与碑帖廊,均依山势而建,逐步递升。进入大厅,正中是李贽半身石像,两侧陈列着部分资料,其大量资料,均存于边间室内!像后屏风,刻有李贽传记,北边碑廊居中,有月洞门,可去花潭客舍之服务总台,或折而东向,即是净心讲坛。讲坛正门面西,东临悬崖仅数十步,有廊可眺群山,内部明亮宽敞,休息处,有李世南先生所作之李贽画像。
李贽,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
传说、故事如同片片美丽枫叶,随着霜打雪袭,飘落成泥,唯有这山,这水,这如画的风景,这生生不息、青山不老的黄柏山精神,绵延千年,亘古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