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冲刺路上
——记赴汉中市镇巴县县际交叉检查纪实
文(陕西)/赵明霞
按照全省脱贫攻坚县际交叉检查安排,我是抽调50余人其中之一。九月十七日早九点整,我们一行人在县扶贫办门口乘坐2辆大巴车向我们的目标县——镇巴县进发,车子前行四个多小时,一溜烟钻进了秦岭腹地,我以为像以前走缠绕盘旋的大山,还想尽情欣赏秦岭山中的秀丽风光,车子就忽地进入到了一条黑黝的隧道里了,而且这隧道延绵不绝,持续不断,穿越秦岭一直伴随。眼前一个山洞套着一个山洞,一个隧道连着一个隧道,而且一个隧洞比一隧洞长,车轮飞驰,隧道紧连,犹如地下穿行。穿行其间,又象步入风光旖旎的千米长廊,一明一暗,一步一景,车走景移,秀色变幻,司机和大家开着玩笑,车里又说有笑,充满着好奇欢愉的气氛。
车子驶出隧道后,我们走到西乡县入口处,在大家又困又饿的时候 ,车上分别上来了两位美女,自我介绍是镇巴县健康扶贫文艺宣传队成员,她给我们每人分发了一些水果,立即车上又恢复了生机,在说笑之中,美女简单介绍了镇巴县人、文、地貌、风土人情和方言,特别给我们一句最为暖心的话是:“你们这次的检查,是我们工作上的促进,情感的交流,友谊的升华。”这一句话说的一下缓解了一车人的困乏,拉近了相隔600多公里的镇巴与麟游人的距离,车内又恢复了生机,车向西南方向极速驶入镇巴县。
一
秦南界蜀亘巴山,入境盘龙小终南。到镇巴县已是下午6点四十分。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辖19镇1个街道办157个行政村24个社区,总人口28.9万,2019年底财政收入为1.4亿,属深度贫困县,县城坐落于两山夹脚下,由10座连心桥将东西两边建筑物连接起来,为汉将班超的封邑,红四方面军曾在此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因而该县是一个具有红军文化、苗土文化、民歌文化的大县,那里的人个个都能哼几句民歌,镇巴民歌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次在中省赛事中大放异彩!镇巴县青水镇是苗民的聚集地,这些苗民是在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主要分布在凉桥乡一带。当时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深山老林一带居住,遗憾的是我没有见到苗民。镇巴县主要给初来乍到的人印象是陡峻的大山,灌木茂密,很难见到成片的土地。有道是“人人都说上天难,宁上天来也不愿上巴山”。过去的背二哥成群结队背上土特产,从陕西汉中、川北阆中换盐巴、百货,人们把这些背东西的人称为“背二哥”或者叫“背老二”。如今,巴山林的道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都通了水泥路,进山出山的物资都靠汽车运输,山民们买难卖难早已经成为历史。县城街道都是两车道,拥挤而不杂乱,没有乱停乱放现象,在和他们工作人员交谈中,大多数人不买车,主要是没处停车,不管是机关单位也好,乡镇也罢,办公室简朴、连办公桌子都小,办公室地面都是水泥压光,很少见到瓷砖贴面。镇巴因山大,森林覆盖率达67.48%,主要盛产茶叶、木耳、核桃等农副产品,是“中国名茶之乡”;镇巴腊肉、树花菜、黑木耳、香菇等四项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二
入住镇巴宾馆,在我县李鹏副县长的率领下,在县扶贫办副主任朱万杰的周密安排下,宣布了一套严明的纪律要求,大家带着责任、肩负使命,背负压力备战七天的工作,检查组兵分两路,共成立7个小组,我们一行为5人小组,县住建局副局长杨浩为组长,每天早上八点整,“一字型的suv车”就在镇巴宾馆院子集中,我们所有人按前一晚上小组长会议要求,听从“小群”通知,准时奔向各自的检查点。
秦岭大山巍峨而峻秀,谷深而路险。当汽车驰上那高峻的山巅,遥望远山丛林,犹如一幅古战场上的兵营,一座连着一座营帐,绵延远方,又像走进西游记拍摄现场,云雾缭绕伸手就可触及一束云朵,随意看向一座山,不等你细看,云雾已将这座山化为了无数种形态,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形容再好不过了。
由于好奇,司机师傅停下车让我们拍张照片。又沿着“蛇型盘山路”缓慢而下,蜗牛般蠕动而上,据说: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每天拉我们下乡的司机师傅驾龄都在5年以上,从内心深处感谢县上领导的细微安排!
我们每天就这样缠绕在镇巴的山山茂茂之间,就是这样的一条条盘山公路维系着山里人与外界的联系。两顿饭都在所在镇廉政灶就餐,那几天每天基本都下雨,晚上有时回到宾馆九点多,鞋湿透了,裤子上的泥巴也顾不得洗刷,大家又在一起梳理问题,讨论研究第二天的“进攻”方案,每天变换着检查的突破口。第一天检查回来,同志们见面不约而同地都说:“这里条件太艰苦了,我们从此以后不能说生存于山区县,这里才是真正的山区县”
崔木镇干部杨红军激动地说:“我刚才给我老婆打电话告诉,镇巴人民太不容易了!还在用背篓一筐一筐由山顶往山下背玉米,50-60度的陡坡,我们站也站不稳,何况要劳动采收!”
驻陈家沟村工作队员刘海生感慨地说:“回去后再也不怨天忧人了,陈家沟村和这里相比就是广阔的平原,起码有成片的土地,牛羊上山能看得见。”
在第三天检查回来后,有人上吐下泻,全身无力,县政府办派驻西坊村干部王仓文将吊针挂上了,到了第四天、第五天,陆续大约有十多个人出现了同一症状,带队李县长安排朱主任前往房间探询,又和镇巴人民医院联系统一去检查就医,但不到几分钟,有症状的人在群里发声,自己买药了,无需去检查。大家不想给镇巴人民添麻烦,也不想耽搁影响工作!县工信局干部赵亚萍在一天没吃一口饭的情况下和材料组同志依然加班到深夜!驻酒房镇麻夫村工作队员马亚亚,本身身体单薄,一下子虚脱了,同去的姐妹们领她去药店买药、去医院挂号把脉就诊!还有好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即使晕车了,哪怕山在高,车越不能去的地方,也要带病实际核实,看有没有年轻人住新房子,老年人住危房!有没有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依然深居条件恶劣的大山!
查看分散安置户水是否进户了,水质监测了没有?顺着支部书记的手势,一户隔河望过去,还居半山的分散安置贫困户,我还是执意要实际看下,一对小夫妻刚从山上背着稻谷回来,我和那位“年轻漂亮的妈妈”拉了几句家常,得知儿子在上大学,女儿在西安打工,我半开玩笑说:“把女儿一定嫁到麟游,不要再嫁到镇巴了----”,支部书记揶揄我说:“那不行的,那我们这里的男娃找不下对象咋办?”“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人”的信念始终萦绕于每个人的心!
三
对于大山,我并不陌生,我从小就生长在山里。而镇巴的山更为险要,挺拔茂密,过去这里庄户人家散居大山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大山沟里。他们面对的是山,背靠的也是山,住的是山,好一点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吃水不发生困难,水质可能也好,所以这里的人腿都不疼,没有见到大骨节病人,万物皆有灵性!这可能是上天赐给他们要走山路的福分吧!因为山陡,所以他们走的是曲曲折折小路,弯弯的小路就像是穿梭在秦岭的毛细血管,深深浅浅、起起伏伏,反衬出山的高大险峻。
镇巴人民,克服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险阻,更孕育了秦巴人民既柔韧似水又意志如山的秉性。这几年,镇巴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的短板,加大实施移民搬迁力度,“十三五”期间对9302户31621人进行了移民搬迁,其中集中安置点78个,7652户5534人,8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7个,分散安置1650户6087人,基本将生存在山上的群众搬到公路沿线或者镇区社区、县城,为了能“搬得出、稳得住、有钱花”在安置点建立扶贫产业园20个,社区工场和就业扶贫基地24个,主要种植莲藕、辣椒、药材、食用菌,加工大米、茶叶、蜂蜜,服装,解决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大问题,同时他们给贫困户还划分了菜园,搭建了过红白理事场所。
镇巴县健康扶贫工作在全国首当其冲,曾在2019年《焦点访谈》、人民网、新华社、九三学社、健康之路做了专题报道,我们在回来的前一天专门去拜访学习,在镇巴县中医院参观学习了中医院中医馆,县卫建局的健康扶贫模式管理,一个社区卫生室“2+2+1”从业服务模式,“4+X”医疗保障、“互联网+健康扶贫”等模式。县健康扶贫办一位女主任接待了我们,她将制作的APP图文并茂边讲边回放,这也是她下午要去辽宁巡回演讲的资料。由于我以前参与过健康扶贫工作,所以我洗耳恭听,虚心学习,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因为群众深居深山处,看一趟病要等几个小时的班车,他们从强化村级医疗卫生室的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配套抓起,让没有考上大学的近线生,由县财政出资定向培养一批愿意学医且留在农村的后梯队伍,回来后一直扎根大山服务于当地群众,他们在卫生室建起宿舍、卫生间带洗澡等设施,他们给村村都配上健康一体机,让村民基本小病不出村,老年人和残疾人经常有人专门上门服务;他们经常是白大褂遍布深山沟,被蜂蜇,被狗咬是常有的事;他们穿着白大褂像红军过长征,经常有人在村口等,有人在门口送;他们还成立了健康扶贫文艺宣传队,常年巡回在山村庄头普及健康知识和宣传慢病知识。2018年被评为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突出县和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入选中国发布的《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
四
镇巴——出名的是腊肉,经过长时间的烟熏,再用清水洗过,便成一副色泽鲜艳,黄里透红的模样,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可以把它切成块或片,故无论是炒还是炖它肥而不腻,瘦不塞牙,有几位同志回来时还给家里人买了些。故当你走进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四方型的大火坑,屋子被熏的黑乎乎!主要是用吊锅烧饭,在这里用“就地取材”最为恰切,他们还说这样做的饭好吃,冬季边做饭还能取暖,另外火坑一直续上火用来熏腊肉。
镇巴的菜豆腐很出名,鲜嫩爽口,还有回味无穷的香菇土鸡汤。镇巴“临近”于四川,无论是什么菜,口味都是很重的,特别辣。镇巴的人,很淳朴。镇——县城,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坐车4个多小时,一般的镇距离县城都在2个多小时左右,我们检查期间最远的也去了,虽然下乡回来我腿脚有点浮肿,但我想比起他们佝偻着腰,背着一筐玉米行走在荆棘丛生的山间小道上算得了什么?
碾子镇里没碾子,远水村里不缺水。据镇巴的人说:他们的地名、风俗很奇特,他们的亲人已故后要埋在自家房前屋后,并用山上的石头将人封于地下,如果有人做的梦不好,就要烧纸!
陕南——镇巴,在电视上经常一目而过。不去不知道,一看庆幸自生不生于此地是最大的荣幸!在那里我们见证了勤劳朴实的巴山人!见证了真正的青山绿水!见证了脱贫成效带来的欢声笑语,
返麟10天有余,镇巴人民被大山重重包围的镜头就像手机里的快手,不由我在闲暇时间就回放!我们平时是运动员,这次升格当了一回裁判员!相信每位同志通过这次外出检查,找寻了自我工作的短板,学习增长了好多见识,净化了心灵深处的浮躁!
虽然我们在镇巴,爬坡过坎累了、病了,但在脱贫攻坚的冲刺路上,决不能懈怠!我们要用山坳的镇巴精神,继续增压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