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全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秦汉时期,羌戎部落定居于洮河流域,尤其以卡车沟及洮河两岸附近藏区为中心的卡车三部落(卡车沟部落、朱扎部落、朱盖部落),是半农半牧藏区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至唐代,随着吐蕃民族的逐渐东扩,这里成了吐蕃军队的根据地,羌族部落成为其属部。吐蕃政权崩溃后,许多戍边军队依附羌族部落,形成民族融合。明初,朱元璋认为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自汉唐以来,备边之要地也” 。因此,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廷在洮州设置了洮州卫,命沐英等人于“东笼山南川,度地势筑城戍守”。其所带江淮一带(南京、徐州、凤阳、盱眙)的屯军将士和随部西迁的百姓,也在洮河流域安家落户。同时,西藏藏王赤热巴巾派安多地区征税大臣噶•益希达尔吉的长子些地率部来到卓尼,建立了政权,同时也带来了藏王宫廷文化及拉萨地区的民俗风情。至此,县境洮河流域各部落,经过长期定居、通化、融合,使这一带的藏民族从生产劳动、语言服饰、风俗民情等诸方面独具特色,形成了卓尼藏族——三格毛,这个既有丰富民族内涵,又有多元文化的特有民族种类。
喀尔钦乡的磊族村,便是三格毛这个特有民族的聚居村,民风淳朴,民俗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保留相对完整,而且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磊族村背依青山,面对莽林。一条长河从这里缓缓流过,万古不废;他们的祖先从草原深处跋涉而来,艰苦卓绝,择地势而居。这里又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产生和流传的地方,深远而传奇,流芳万世。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面对着起伏的苍山,势如凤凰展翅,吉庆祥瑞;背倚峻峭的龙脉青山,形如龙庭之宝座,稳如泰山;村前一条碧绿的洮河环绕着,犹如帝王玉带缠腰,威武霸气;而雄峙的东南山岳则如鲲鹏垂翼,气势如虹。这是一个缭绕着佛光彩虹,一个流淌着神泉圣水,一个传承着跑马射箭,一个演唱着善巴,舞蹈着阿迦的三格毛藏族村寨。一处风水宝地,一处集山川灵秀,人文民俗,神话传说于一处,不断演绎着英雄史诗的古老村寨。
一
在这里,每当农历正月初八,磊族村村民们便隆重而热烈地举行民俗文化活动,以示对山川神灵的敬畏,对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纪念,对本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命脉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节日里要拜谒玛吉拉仲佛洞,祭祀神泉圣水,围转菩提灵塔,举行跑马射箭,以及彻夜歌唱善巴,纵情舞蹈阿迦等活动。活动期间,全体村民兴高采烈,热闹非凡。
在磊族村西北面山坳的悬崖上,有一天然石洞,名曰“阿热扎窟(藏语)”,意为彩虹缭绕的洞窟。洞深约6米,宽约5米,高达9米。相传这里就是藏区著名空行母玛吉拉仲修行成佛处。玛吉拉仲(公元1049—1144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女密宗大师,出生在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她自幼聪颖,十三岁时母亲去世,随姐姐东措仁钦本及格西阿东座前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十六岁时,在格西札巴座前修习广、中、略三品《般若波罗蜜多》。二十岁时,她遇见以获得新旧密宗大成就著称的交顿巴索南喇嘛,在他座前授受“甚深三昧四灌顶”、“大加持灌顶”和“幻化灌顶”等。其后,玛吉拉仲修习了大量的藏传佛教经典。三十四岁后,离开家庭,再次剃度出家,削发为尼,并拜谒其尊师索南喇嘛和喇嘛扎巴,从索南喇嘛受授“帕姆成就五神灌顶”。之后,赴定日再度拜见帕丹巴桑杰,授受灌顶和多种深湛秘诀与修持法。并依帕丹巴桑杰授记,用坚韧的生命和执着的毅力游历一百零八座雪山后,云游来到卓尼,便住进这个岩洞,苦行修持。于藏历第二绕迥之木鼠年(公元1144年)圆寂,享年95岁。她是藏族出家女性中的优秀代表,是藏传佛教界的一代女领袖,被后人奉为智慧空行母的化身,被藏区人们亲切地称作“尊母”或“伟大母亲”。她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族历史上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女密宗师。她创立了藏传佛教觉域派。她的教法弘扬广大,播及整个藏区乃至印度、尼泊尔等国。传说玛吉拉仲在这个洞窟中圆寂后,化作一道彩虹飞升天界成佛,留给世间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未解之谜。
二
在磊族村西北角的山沟里,有一处高深宽敞的天然窑洞,窑洞里常年流淌着一汪清澈甘甜的泉水,四季丰沛,千年不涸。当地人称此泉为“格萨尔神泉”。磊族村在每年一度的跑马射箭活动中,首先要祭祀这个神泉圣水。
关于这个神泉,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相传当年格萨尔王北上征战黑魔途经此地,由于长途奔袭,饥渴难耐。忽然,他的坐骑扬鬃嘶鸣,奋起双蹄,踏向悬崖,顷刻间轰然一声,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一个宽敞的窑洞,从窑洞里流淌出一股清澈的山泉。于是,格萨尔便在这里饮马歇息。夜幕降临,格萨尔便将战马拴在窑洞前的石桩上,自己躺在了泉眼上方的石窝里。第二天,格萨尔王深感神清气爽,精神振奋。他的战马更是英武雄壮,四蹄生风。沐着晨风,迎着朝阳,格萨尔和他的坐骑人马和一,风驰电掣,继续冲锋在驱魔除妖的战场上。
此后,磊族村的人们为了纪念格萨尔王,将此泉奉为神泉,每年祭祀供奉,祈求吉祥安宁,护佑一方。如今,在神泉右上方,有一个酷似人睡过的石窝,传说就是当年格萨尔王睡过的地方。洞口的右侧有一石桩,是格萨尔王拴马的地方,洞前有一块石头,上面留有格萨尔王的坐骑踏泉时留下的蹄印。从此以后,凡是前来观光膜拜的信众,一定要畅饮这清凉甘甜的神泉圣水,一定要躺一回格萨尔王睡过的石窝。而且传说在神泉右侧的石壁上,有缘人还会看见时隐时现的佛祖六字真言。更神奇的是,倘若一旦泼上泉水,那六字真言更显得清晰可见。多少年来,尽管被风吹日晒,石壁脱了一层又一层,但六字真言依然隐现在斑驳的石壁上。
三
磊族村的跑马射箭历史悠久,至今已有900多年。按照传统仪式,跑马射箭开始之前,首先要煨桑转灵塔。这座灵塔名为大菩提塔,塔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四臂观音,以及千手观音。全村的男女老幼,均围着灵塔转,为自己,为家乡的幸福平安祈祷许愿,渴望通过转灵塔清除尘世的私心杂念,给自己一个清明而充满希望的未来。人们围转在佛塔周围,煨桑、磕头、撒路马,鸣枪放炮,转锅庄。同时那些即将参加跑马射箭的勇士们,更希望得到佛塔圣灵的保佑,给自己一种勇气和力量,在驱魔除妖的征战中箭箭精准,马到成功。 跑马射箭是该活动的重头戏。磊族村人认为,跑马射箭是我们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活动,是这个民族的祖先们游牧草原,抵御外敌,征服自然的基本技能。通过跑马射箭,会强壮人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人们的竞技技能,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性,更是对古代民族英雄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一项活动中,包含了诸多内容。为了传承古老的活动仪式,使这一活动名正言顺,更为了使这一活动顺利进行,一切吉祥如意,依照传统习俗,特邀了卓尼县柳林镇草岔沟庙的三位山神代表,作为常爷(常遇春)和他的印官与令官的化身,为这一活动坐镇并发号施令;有当地磊族山神的化身;有卡车沟知知寺院和康木车寺院的僧侣,他们诵经祈福,安神弘法。并有神医师徒的化身,他们反穿皮袄,手持钢刀、挥舞着铁链和枷锁,跳法舞,念咒语,驱邪除鬼,救死扶伤。为当地身患疾病的人们驱邪治病,以保平安。这些被邀请的人们在这一活动中,以最尊贵、最特殊的身份各司其职,受人尊敬。
跑马射箭活动的第一天进行射箭。由村里年轻力壮的勇士们,全副武装,争相拉弓射箭,展示他们的英勇神武。活动的第二天进行跑马。一队年轻力壮的男人跨上骏马,背上弓箭,挥舞着长矛和大刀,像古时候的格萨尔王一样,策马扬鞭,驰骋疆场,征战黑魔。经过跑马出征,勇士们个个争先恐后,英勇不屈,终于战胜了“黑魔”(格萨尔王征战过的黑魔),赢得了战争,收获了财富,凯旋而归。这时,所有的人们将为英雄们的凯旋而归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载歌载舞,欢欣无比。
在活动进行到晚上时,为感谢神灵,庆祝跑马射箭的顺利圆满,村里的老一辈及中年男人们唱起了善巴,年轻的妇女们跳起了阿迦。
四
流传于卓尼洮河两岸半农半牧藏区的“善巴”(藏语,即歌唱宇宙的形成和物种的起源)和“阿迦”(藏语,即古老的民歌),是卓尼三格毛藏族在举行婚礼、祭祀、庆典活动时举行的一种演唱和舞蹈活动。它既是卓尼三格毛藏族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更是卓尼藏族经久不衰的民族艺术。它自成体系,贯穿于各项活动。其中“善巴”的表现形式是演唱,“阿迦”则类似于表演唱,在演唱的同时配以简单的舞蹈。
在磊族村一年一度的跑马射箭活动中,“善巴”和“阿迦”的演唱尤为重要。这一演唱贯穿在整个活动的几个重要场面。演唱的主要内容有颂扬天地神佛无量功德的祝词,有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有反映历史事件的叙事诗和英雄史诗,有富有哲理的藏族格言,以及即兴而作的藏族民歌等。这两种表演形式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尤其在进行跑马射箭这一活动中,演唱主题与具体场合紧密结合,或歌唱开天辟地,或歌唱山川神灵,或歌唱《格萨尔王传》,或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演唱者或是独唱独舞,或是领唱众合,或是说唱结合,或是双方对答。主要有赞颂神佛的《代知》,有欢迎亲朋好友的《祝福歌》、《敬酒歌》、《敬饭歌》、《敬茶歌》等。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
“跑马射箭”是磊族村经久不衰的民间文化,是磊族村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命脉。因此,保护它,发掘它,将会使这一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为此,衷心祝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奇葩,枝繁叶茂,芬芳千秋。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