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宁宁的头像

郑宁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3
分享

书房的味道


郑宁宁

  读书到夜深,光阴从指尖悄悄流逝。书房灯光伴随着暮色愈加温暖。忽然想起莎士比亚那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环视幽雅安静的书房,反倒滋生出类似的感触。

  幼时,对读书充满神往。可惜,家境贫寒,能吃饱穿暖就算好日子了。亲近文学作品,犹如一件格外奢侈的事。

  教书的姥爷,私藏一批图书。家里置办下一顶深红的柜子,里边装得满满当当,满眼新奇的读物。只要有空,就盘腿坐在柜子旁边翻阅。刚开始,最喜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前苏联小说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心里一直犯嘀咕,作者的名字太长了吧。当年,我刚念小学,汉字都认不全,居然耗费一个礼拜,把那本厚厚的小说,从头到尾地精读完了。欣赏一本俄罗斯的小说,哪还管时间,直到家里人冒出来,揪着耳朵把人拽到凉透的饭桌前。

  屈原号称“中华诗祖”,少年时,他读书刻苦,尽管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很不巧,家境没落,大不如前了,好在衣食无忧,足以一门心思念书吧。屈原心重,早知道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的血脉,虽说年纪小,总不能把读书明理的黄金时光荒废掉呀。一年冬天,正在读书,屋里火盆烧得很红火旺盛,屈原莫名其妙地昏昏欲睡了。其实,这种少年读书的小动作,令屈原极其苦恼,为了避免读书昏睡的臭毛病,他不顾家人阻拦,居然小心翼翼地揣起书本,钻进一条山洞里。风和日丽,清风扑面,干脆起旁若无人地翻阅竹卷了。求知的心灵与探求的目光,映射在清凉的山洞里。

  少年期间,阅读机会慢慢增多了,每逢周末,就跑到东城的新华书店里,如同寻觅猎物,哪怕在人群里待一会儿也好吧。碰上实在喜欢的书,一咬牙,就把母亲预交买饭的钱拽出来。新书捧在手心里,天空明澈,鸟语花香啊……冲着同学炫耀,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酷似少年屈原,那条竹影摇曳、清风渐起的山洞,隐藏着隔代的猎取与自我陶醉的快慰。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自幼,她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里。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这种天份,与她博览群书、勤于练笔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暮年,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斜卧于床榻,一边喝着豆蔻煎成的汤水,一边欣赏门前雨中的木犀花。靠在枕上读书,那种场景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

  据说,莎士比亚也称得起“书呆子”。他出生在一个富裕之家,后来,因为父亲投资不利,导致财务破产,尽管如此,莎士比亚却没有放弃读书。当年,他极具理性地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这种看法早就变成了他在艺术天空自由飞翔的一大秘密。

  与莎士比亚一样,列夫·托尔斯泰也很重视读书学习。阅读之余,他经常喜欢与人敞开心扉。1853年的私人日记中写道:“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动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勉励我们读书的同时与朋友多沟通交流心得,只有心灵的碰撞才会产生共鸣。其实,阅读与思考总牵连在一起,哪有青灯黄卷下的孤独者呢。

  日子越来越有滋味,终于坐进了自己的书房。典雅的窗帘,宽大的书桌,书架旁还摆放着极具灵性的绿色植物。忽然觉得,读书不仅是一件木秀于林的爱好,反倒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使每颗心灵都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洗礼、生活中的豁达与开朗。

  贫瘠时代,刻苦读书,总希望改变眼前的命运。再想,无非想释放那颗年轻而自由的心,与贫富无关,与穷达无关,林语堂说过“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只在乎花开花落、晨钟暮鼓——独属自己的那番生命的味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