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卫权的头像

王卫权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12
分享

我当记者的岁月


 

 30年前,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高考落榜了,只得回家种地但不知为什么,我一上地心里就发慌,心不在焉,怯出力,伺弄庄稼一窍不通。那年阳春四月,地耕了,肥料上了,天气很热,社员们地里劳动,远处看就像浮动的油标,都忙着犁地播种。家里贫困,经济拮据,好不容易东挪西凑买了两袋尿素,文化程度不高年龄不大的哥哥一锄头挖一个坑,我逐个坑抓一小撮尿素扔下,再点下三粒玉米籽。到了庄稼出苗季节,邻居家地里苗齐苗壮,而我家玉米苗出得稀稀拉拉,黄不拉几。邻居老大伯说,孩子,种玉米不是这个种法,尿素用追肥,不能直接在玉米窝里撒,你这么弄,等于把苗烧死了。于是我赶紧补种,结果玉米地里长成了爷孙三辈,有熟了的、有半熟的、还有未熟的。收获时,别人家里一亩玉米打一千多斤,而我种的玉米还不到五百斤。后来依葫芦画瓢,看别人咋种我就咋种。种地逐渐摸索出了经验,家里有了粮吃;种烤烟等,增加了收入,日常生活从此不发生问题。

忙完地里的农活,无聊的没事干,闭门不出,沉迷在香之中不能自拔这当儿家里住的窑洞忽然塌陷,我借住在生产队里的一间饲养室。这里是全队人流集散中心,嗜书如命的我不敢明目张胆的看,而是偷偷的看,因为村里人大不识字,爱笑话读书人。

每天,我住的饲养室人来人往,蜂拥不断,他们三七呀二八呀,谝个不停慢慢消磨时间。等人散声消已是晚上十点以后,这时万籁俱寂,我偷偷的拿起笔写起来,村民有趣的事有趣的人,稍作加工整理,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好信封里,第二天偷偷寄出去时候,投寄稿件不贴邮票,信封上注明投稿字样就行。我投出去小说都石沉大海,即使偶尔有回信,都是退稿信。有一次《甘肃文艺》一位编辑给我退稿信上说,你的文字乡土气息浓厚,但小说故事情节太简单,建议你多观察生活,注意写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文章给我们寄来等等。

务农种地拴不出我的心,看书投稿登不上报刊,但我就是爱看书。有好看的书,好看的文章反复诵读,百读不厌,乐此不疲。有一天在外乡当乡邮员的同学兴冲冲的来我家里,他拿来一张《甘肃农民报》,说他的稿子上报了。我一看报缝登着五十多个字的简讯,题目是《愿甘肃农民报越办越好》,同学名子赫然变成了铅字。我心想,这也叫文章?但就是这份报纸,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来他又拿了一张报纸,说他的一条简讯又刊登了。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除了有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的文学杂志外,还有刋登新闻的报纸杂志。认真的阅读了几份报纸,发现上刊登的东西似乎我们这儿也有。新闻就是比较新奇的东西,这不难写啊

《甘肃农民报》上有个农家富信息专版。邻居大嫂用生粮食酿造的食醋味道香醇可口,使人胃口打开。于是我详细了解了的全过程写了一篇《介绍一种新的做醋方法》投给《甘肃农民报》,想不到一周后被该报三版头条刊登,文章有八百多字,报社寄了五元钱稿费。我高兴极了,这时全省各地的信件像雪片飞来,都是询问做醋的具体细节,来不及回信,于是我又写了一篇《关于纯生粮食做醋的补充意见》又被该报刊出,又得了五元钱稿费。

看到《甘肃日报》读者来信版上有个“精神文明”专栏。邻居王大伯女婿一年四季奉献真心,真诚地孝敬岳父岳母,村里称赞有加。我写了一篇《邻家有个好女婿》的新闻故事,九百多字,投给《甘肃日报》,想不到在《甘肃日报》四版头条刊登。

写新闻比写小说强多了,从此我全身心投入新闻写作上。为了能看上报纸,我就和乡邮员套近乎,和邮电所所长交朋友。瓜果成熟的季节,我用所得的稿费买上瓜果让他们吃,稿费领多了,隔时间请他们到街上搓一顿。这样我进乡邮电所来去自由营业员忙时,我帮分发报纸,闲时就静下心来,坐在邮电所阅读报纸,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等,凡是能看到的报纸,我几乎都要浏览一遍。时间一长,我逐渐摸索出了写新闻的窍门。啥叫新闻,就是别的地方不曾出现的新鲜事,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正确导向的人和事。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好新闻。

在农村写作,是不被人看好的。因为我这个高考落榜生不爱种庄稼,就爱傻读书,傻投稿。有一天晚上,我好了两份稿件装进信封,不料被村里一位所谓精明读书人发现了。他很惊讶,你大学考不上还能写出什么文章?文章是你这号人写的吗?你做梦吧!

为了杀杀他的傲慢与偏见,我说既然你知道了,我就给你说句实话吧,我写稿不是做梦,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你看看,我在省报上已经发表了不少。说着我一下拿出十几份样报让他看,他惊得一惊一乍的,看着看着,虽然不言语了,但还是一种怀疑不相信的目光,好像我的文章是抄袭别人似的。

1984年8月开始到年底,四个月时间,我大大小小刊登了二十九篇新闻稿,当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还参加了县上的表彰会,这给了我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我知道写新闻既宣传了别人,推介了自己。从此我时时关注,处处留心,看到一些新鲜事就刨根问底,穷追不舍我感觉我有写新闻的灵性和敏感性。去街上赶集,听说个体户李俊选顾上了保姆,一了解是真的,就写了《农民李俊选雇上了保姆》在省报刊出,还获得了省、市、县好新闻。宫河村主任王宏军女儿结婚不摆宴席,支持女儿旅游结婚。我就写了《村主任嫁女》被《甘肃日报》二版头条刊登,还加了评论员文章。农民潘俊民去陕西店头村挖煤,不但带动村里一大批青年很快脱贫致富,而且出巨资承包了个煤矿,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于是我写了《扶贫采煤队跨省挖宝,三十困难户步入小康,青年农民潘俊民有胆有识有功》在《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刋登,编者还加了。一次我串门时,发现邻居抢吃大嫂的苜蓿菜馍,我当即写了现场新闻故事《抢菜馍》刊登在陇东报二版头条,并获得了当年通讯员好新闻奖。

我们村里乡里但凡有点新鲜的人和事,几乎都被我写成了新闻,刊登在当地的报刊杂志上,从此我就有了“乡村名记者”的誉。我不管走到那儿,都有熟人朋友,他们也乐意给我提供新闻线索。业余写新闻四年间,我的大名在省、市、县报刊电台挂上了号,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1988年7月,《甘肃日报》高级记者苏正发向县广播电视局极力推荐我从此我成为县局聘请的罗川乡广播电视站机线员。罗川广播电视站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南山上,在那里,我一蹲就是十年。这十年内,我经常过着缸里没了水,盆里没了面的艰苦日子,但是坚持笔耕不辍,如《投资上涨猛于虎,夏粮丰收农民忧,正宁农民种一亩小麦倒贴十元钱》《高佳宁一棚辣椒种了六茬收入7万元》等许多获得全国、省、市好新闻一二三等奖的代表名作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写出来的。

因为我写作成绩突出,1995年我破格被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后来调入县广播电视台,正式了记者。从此不管当记者、编辑、总编,还是当副台长、台长、县文广局副局长,始终以新闻职业为生命,以从事新闻工作为己任,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勇往直前。进了广播电视台,面对全新的挑战,我开始钻研摄像技术,学习掌握各种拍摄技巧每天不分迟早,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假日,只要有采访任务,就义无反顾,乐此不疲。白天扛起摄像机出发,晚上加班加点写稿,常常一熬一个通宵。因为自己从不言苦,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每年刊播新闻都在二百篇以上省市广播电视作品评奖中,在台上一直独占鳌头,总有几件作品获奖,最多的一年达篇之多,成为台里“获奖专业户”。

当了副台长以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是点名让我跟随他们出发采访。一些同行说你已经当副台长了,主要任务是把好新闻导向关、审查关、文字关、播出关,你还常常跟随领导出发,不是自找苦吃吗?

我说领导点了我,我要身先士卒,永远冲在前头。因为只有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才能抓拍到好的新闻。我回忆了一下,领导为什么经常点我随他们出发,不是说我学问有多好,而是我把新闻当成事业干,从来只干不说,要干就必须干好采访时,我认真拍摄好每一个镜头,写好每一段文字,抓住每一条新闻眼,写的新闻首先让自己满意,然后才能让观众满意,这就是记者的体会

     那年“三讲”活动中,县上开展“听民声,解民忧”调研活动,我随县委书记出发。走进董庄村民间艺术大师赵爱霞家里,只见院里窗明几净,葡萄架上的葡萄晶莹剔透,下面摆一炕桌,放着地道的农家饭,一家人看起来正要吃饭。书记回房间里看香包,我在脑海里勾画了要拍摄的镜头。等书记出来,我让书记等领导坐在葡萄架下,和赵爱霞一家人同吃饭、拉家常我抢拍了这个镜头。走到店子村书记翻看村部墙上张贴的规章制度图表,这些电视里常见的镜头没一点意思。我看到路旁村民正在吆着牛,犁地起翻洋芋几个农民正拾洋芋装袋子。我悄悄给书记耳语几句书记和其他领导纷纷下地,挽起裤腿干了起来。有的拾装洋芋,有的抬袋子装车。县委书记竟扬起鞭杆,吆牛犁起了地。这些特写镜头被我抓拍上投后,成为省县电视台长期保留使用的精彩镜头。像这样的采访事例枚不胜举,做一名合格新闻记者,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领导没有想到的,记者首先要想到;被采访对象没有想到的,记者同样也要想到。因为一些精彩镜头往往一瞬即逝,根本没有挽救补拍的可能!

当记者成了名人,但这名人不是处处有光环,有时候还得提防一些人的做派。1986年春,我上县城开会,县委宣传部一同行叮嘱,以后要多写一些正能量的新闻,不要乌七八糟的见啥都写,给有关部门出难题、惹麻烦。当时挺纳闷,我从来没有写反面新闻啊。没多久,初中一位同学兴冲冲的来我家 ,色飞舞地说,他们村有个电霸,不但胡乱收费,且经常停电。他给报社投诉了多次都不顶用,但是借用我的名字一投即中。原来如此,我才明白宣传部那位同行的意思了气得我当场给了他一拳头,骂道,你太不地道了,敢冒我的名义给报社投诉,让我背黑锅,亏你想得出。

1992年9月,罗川一位青年,我的名字给《甘肃农民报》反映他们村群众买的小麦良种因发霉变质,种地里不出苗的投诉信发给报社《甘肃农民报》派出记者暗访后,在该报一版刊登了《不该下放的良种》一文,在县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相关部门负责人找到我,说你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用手中的笔乱写啥嘛?给他们工作造成被动。我莫名其妙,说我并没用写什么稿子抹黑你们啊?他们说,明明署的你名,还强辩?天哪!我真是有口难辩,白白挨了一顿批评。

还有一次,和我熟识的一位业余通讯员为了尽快上稿,抓读者眼球,他胡乱编造,想当然写了自己所在的村子村民因长期吃沟涧里水,导致儿童大骨节病多发,上学非常困难的读者来信后,省、市、县专门派人实地调查,结果该地区此类病治愈早已达标,多年从未人此病有关部门要处理他。他害怕的不得了,竟红口白牙,说是我给他出的主意,让他写的稿件,还亲自给他改过稿件。你说气人不气人,最后我干脆和他断交,多年不曾来往。

写新闻让我有了一口饭吃,还得了一百三十多个奖项 。结果有人嫉妒,心里衡,经常遇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一年一位职工提供了一条新闻线索,我认为这条线索有点价值,先征得他本人同意,下足功夫写成了一篇获奖的新闻,当时署了他的名结果好多人从中撺掇,给从来不写新闻的他出点子,说是我剽窃了他的新闻,吵闹着要署第一个名。暑就署呗,我干脆放弃不要。每年我平均有五六件作品获奖,也不在乎这一次奖。      

真干的不如坐着看的 。当了主管业务的副台长,因为我出发多,刊登稿子多,上投稿件多,获奖作品多,拿的报酬也就多。事实就摆在那儿,一些不干事就吹阴风,说我报刊上登的,广播电视播出的,所获的作品都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一次年终统结果出来后,我一个人拿三四千元,某些人一分钱拿不到,就说局里制定的奖励制度有问题。人话一出口局长大怒。他说制度是给大家制定的,有本事多学习,多写东西,多领奖金,不要害红眼病这样做不好局长是大风大浪过来的人,能知人善任,弘扬单位正气,那几年单位着实搞得红红火火。

做新闻媒体的负责人,不像当行政领导,光说不做,指手画脚,职工不认可你,领导不欣赏你,你说的话没有人理你,时间一长你心里就会失衡,情绪就会失控,越来越不受人待见。我在新闻媒体工作二十多年 ,靠的是勤奋,靠的是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才处于不败之地。因为我懂新闻,会写新闻,是新闻内行,和职工有共同语言,容易交流,指导工作都在点子上,让职工心服口服。

我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新闻记者、编辑、总编、副台长、县广播影视局副局长兼广播电视台台长,这辈子我觉着没有虚度年华,活的很充实 ,我知足了。

 感恩当记者的岁月,感恩我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