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如果只选两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那么一位是千古圣人孔子,中国雅文化的最高权威;另一位就是中国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中国俗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而谈到《水浒传》的诞生地,就不能不说江苏古镇白驹。
白驹又名藿场,取意于《诗经》“皎皎白驹,食我场藿”。据《市志》记载,白驹一名出现于元代。元之前这个地方只是一个盐场,这个斯文儒雅、生动形象的名字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何会在元代而不是在其它时代出现的呢?
文化名镇白驹,阅尽世事沧桑。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前的白驹境域即已成陆,然举目东方茫茫滩涂,再远处的黄海无边无垠。唐初,堤上渐有煮盐人家,利用茅草和芦苇搭起草棚,安身度日,滩涂上聚的盐民多了,茅草棚也多了,就起名茅棚镇。宋初,此地因其紧靠大海,时显大海的幻影,经由一位贤士改名山海镇,属楚州盐城监。元朝时两淮盐区南北绵延七八百里,南自吕泗场,北至临洪场,共有二十九个盐场,白驹场在两淮中部。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百分之八十来自盐税,全国盐税半数取自两淮,即为元朝政府的摇钱树。但盐民生产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在炎炎六月的高温下煎盐,在风雪肆虐的严寒中积草积卤,而且吃不饱穿不暖,碰到台风潮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尤其盐官、盐商、巡检、弓兵,盘剥敲榨,盐民冤诉无门,苦不堪言。人们唯有祈求神灵保佑永久安宁,遂改名永宁镇,隶属扬州路泰州海陵县。元末正名为“白驹”。说白驹是一个被盐水浸泡的沧桑古镇,一点都不为过。
地灵蕴光华,沧桑出英豪。依然在元代,白驹场出现了一位翻天覆地的大人物,他就是元末中国盐民起义的领袖张士诚。让人更为自豪的是,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施耐庵也在这块人杰地灵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不朽的传世名著《水浒传》在花家垛上源源流淌。一个占地揭竿称王武撼全国,一个千秋雄篇文震环宇。白驹,在这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
施耐庵的出现,奠定了白驹重要的历史地位。沿着历史的脉络,让我们触摸文坛巨匠的坎坷与豪迈。施耐庵,名彦端,又名子安,字耐庵。据《兴化县续志》载,生于元贞丙申(1296年),殁于明洪武庚戌(1370年),享年75岁。施氏世居兴化,兴化为水乡,其父施元德操舟为业,漂泊至平江(苏州)时,施耐庵出生在船上。他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施耐庵从小随船东西,居无定所。后来父亲把他送到与兴化相邻的海邻县白驹场读书。自此,施耐庵与白驹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中的许多美好时光都留在了这里,白驹成了他真正的故乡,他也成了后世白驹一带施氏的鼻祖。35至40岁间,施耐庵参加盐民张士诚起义。曾官钱塘二载,因官场黑暗,愤然辞官。其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后辗转归隐于白驹,遂闭门潜心专撰《水浒传》。
一踏进白驹镇,一股浓烈的“水浒”气息扑面而来:水浒酒楼、水浒街、水泊桥、神行太保车行、浪里白条水产行、聚义茶庄……在这一刻,你仿佛穿越到了宋朝,与梁山好汉们融为一体。走进施耐庵纪念馆,抬头便见一座汉白玉施耐庵雕像伫立在院中,眉宇深沉,似在构思巨著。施耐庵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物史料、名人字画、碑廊等文物,立即勾起你对这段历史的神往。
云飞水泊花家垛,匠心独运生巨著。在施耐庵晚年创作的《水浒传》著作中,白驹的方言无所不在。在施耐庵纪念馆展区,原汁原味方言诠释的展板比比皆是:第四十四回“只央叔叔掌管账目。”中“央”的含义为请;第十六回“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岗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中“巴”的含义为爬;第十五回“两只船厮跟着在湖泊里,不多时,划到一个去处,团团都是水。”中“团团”的含义为四周围……《水浒传》中不断出现的白驹方言,成为施耐庵在这里生活多年的有力佐证。
700多年前,白驹与施耐庵的一场邂逅,至今仍发挥出深远的影响力。《水浒传》宣扬了反抗封建朝廷的统治,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胜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原国家邮电部3次在白驹举行《水浒传》特种邮票首发式;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台湾著名影视制片人凌峰和著名导演夏振亚把施耐庵故里的风光摄入了《八千里路云和月》、《话说苏北大平原》两部纪录片……白驹镇以其神奇的魅力进入世人的视野,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文人墨客到这里考古探究、观光旅游,领略一代文豪的风采。
晚年的施耐庵是不幸的,《水浒传》被朱元璋视为“犯上作乱”的洪水猛兽,他被关进南京天牢,险些丢了性命,幸亏在好友刘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辗转到淮安,不久便结束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一颗巨星,悄然陨落。如今,施耐庵又是幸运的,他走出了历史的寂寞,宛如芦荻一样,深深扎根在白驹,并把根须延伸到世界各地,永远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拜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