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新江的头像

邹新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1
分享

村西的桥

在老家村子的西边,有一座桥。这座桥是村西边唯一的一座桥,也是村里人下地劳作外出的必经之桥。

小时候,这座桥就是我和玩伴们的欢乐园。那时,桥下的小河里还有水,水是活水,从北流向南,村民洗澡、灌溉都用这条河里的水。水里还有鱼,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比如“小鲤鱼”“小白鲢”“黄鳝”“火头”“千条”“泥鳅”等等。当然,水里还有青蛙和癞蛤蟆。在桥上,或站着或趴着,看水里的鱼儿追逐嬉戏,听河边树上的知了嘶鸣歌唱,这些都给欢乐的童年增加了不少乐趣,别有一番滋味。大人看到了,一般都会说:“别在那玩了,一会掉河里喽。”“往后点往后点,太靠边了……”有的小伙伴看的入迷,不予理睬;有的跟着“嗯”“啊”应声附和,只是害怕被大人生拉硬拽的撵走,不让在桥上玩了。

除了看水里的鱼,听知了在歌唱,更有趣的还有玩泥巴。泥巴,也就是胶泥,它就如同儿时的宝贝。紧挨着桥下的河边,便能挖到可以玩的胶泥。用手或是用小铁铲挖一块上来,就能够玩上一天。

那时,村里比较穷,没有轿车,但是对车的喜欢程度却一点也不小。虽然村里没有轿车,家里没有轿车,但是手里有胶泥,有了胶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警车、救护车、小轿车、货车……一个一个捏的有鼻子有眼。之前,先用胶泥做成车的形状,再在车的侧面用树枝写上“公安,”在车顶,插上一小截树枝,安上警灯。这样还不行,要想车做的像真车一样,还得安上车轱辘。车轱辘还是用胶泥做,把胶泥用手团成球行,再在石头上把两边摔成平面,在中心穿个小孔,车轱辘就做成了。刚做成的时候还不能直接安上,因为胶泥是软的,得等到把胶泥晒干以后才能安上,那样不变形,还能转。最后,就是在车的前面部分和后半部分,用一小截直一点的树枝穿透,安上车轱辘,这样一辆警车就“下线”了。等到玩警察抓小偷游戏的时候,或是手里拿着胶泥做的警车,或是用绳子拉着警车。“呜-呜-呜……”伴着嘴里发出的警报声,你追我撵,玩的不亦乐乎。

胶泥的玩法还有很多很多,最有意思的还有摔“哇呜。”玩法就是两个人一组,各自用一块胶泥做成凹形状,把底子做的薄薄的。“一二三,”随着一声口令,“啪”的一声,“哇呜”摔在地上,底子瞬间就被摔飞了。有的崩到了脸上,有的崩到了身上,还有的崩的没了影子。谁摔出的洞大,谁就赢了。因为需要彼此给对方补上漏洞。洞大,需要的胶泥就多,洞小,需要的胶泥少。“给我补上,给我补上”……“我摔得大,我摔得大”……

如今,昔日天真烂漫的小伙伴,都已成家,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休假回到家乡,看着落魄的“欢乐园,”童年与玩伴游戏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眼前,伴随着一声高过一声的呐喊声、欢笑声,恍如昨天……

三十年过去了,这座桥,依然履行着它的使命,里面连着外面,过去连着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