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平的头像

赵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6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尺牍情深

在我书柜的最里层,有一样非常珍贵的东西,它既不是文学名著,也不是金石字画,它是二十多年前我的亲人朋友们给我的上百封来信。这一封封早已泛黄的来信,伴我度过青涩的岁月,陪我从青丝到白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每当捧读这些珍贵的来信,心灵的港湾总会涌起阵阵涟漪,给我的生活平添了春日的温暖与前进的不懈动力。

今天的人们,很少见到有人提笔给人写信了,但在过去,人们的信息往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书信。我个人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书信时代,还真是非常之留恋。

书信的历史久远,在我国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信往来。古代书信的别称一般有多种,通常有尺牍、鸾书签、锦签、华签、雁帛、书简、鲤鱼、八行书、尺素、鸿雁等。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信在信息传递和交流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书信中,清代名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当为古代书信的典范。该书成书于19世纪中叶,记录的时间从清道光二十年到清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事、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特别是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在家书中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到:“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政。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孝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他的教子家训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书信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那是傅雷写给孩子傅聪的书信摘编,时间跨度从1954年到1966年,话题不只局限于生活琐事,还涉及到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的爱与期望。有人曾对此有过形象的比喻,说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对其子傅聪来说就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心灵按摩师找准了穴位对他进行一次次心灵的按摩。在傅聪的成长路上,假如没有父亲傅雷那一封封家书的教导和陪伴,就不可能有钢琴家傅聪后来的健康成长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以我非常认同《傅雷家书》是心灵的按摩师的说辞。

解放以来大家的信息交流从当初的书信更新到手摇电话机,到座机的数字电话,到BB机,再到各种手机的普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再远的距离,只要将对方电话号码一拨完,对方很快就可以接通电话,甚至还可以通过手机视频通话聊天,交流起来快捷方便。如今,沿用千年的写信这种陈旧方式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有幸经历了写信交流那一段重要时期,只可惜当初写的信太少。今天的我和大家一样,不再动笔给人写信,有事就电话或微信或视频联系。电话联系确实方便快捷,但总感觉没有原来写信实在,今天大家在电话或微信中的交流一般比较简短,多数都是浅层次的交流。过去人们要给人写信,必须端坐在书桌前,摊开信纸,握笔静思,或品一口香茗,或点燃一支香烟,动笔之前酝酿了再酝酿,推敲了再推敲,待构思完毕,才挥笔动工。在写信过程中还要讲究文字的书写,讲究遣词用句,讲究表情达意,有时兴趣来了,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笔端自然流淌出洋洋洒洒几大篇的真情来。

我之初次学写信,是在我初中毕业考上师范学校后才开始的。那时我就读的贵定师范学校离家有一百余公里,想家了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写家信。一封信写好后,买一个信封最多五分钱,再到邮局花五毛钱买一张普通邮票,将信纸折叠,装入信封,再将信封口敷上浆糊,把邮票正正当当贴在信封的指定位置,最后将贴了邮票的信封放入邮局门口指定的邮政信箱,邮局会定时开箱将信件取出分捡外送,直到送达收信人。

那时候我们读师范的所有同学,我感觉大家只要有时间好像都在写信,写信成了我们业余生活一个重要的部分。不停的写信,静静的等待回信成了当年同学们生活的常态。

记得我写的第一封家信是外出读师范的第一周专门写给家中的母亲的,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封来信也是当年母亲给我的那封回信。

十六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我有幸考上贵定师范学校,金秋九月,第一次离开家,到离家有一百多公里的贵定师范学校求学。来到新的校园,人地生疏,加上自己又不太会说普通话,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交流的障碍,因一时的孤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孤独寂寞中提笔给母亲写了第一封家信。

母亲当年读过小学,在村里算是少有的读书人之一,她很快给我回了信。在学校的收发室收到母亲的第一封来信时,我异常激动,小心的拆开信封,展开母亲的来信。信纸是用妹妹的小学语文作业本写的,字虽歪歪斜斜,但一点都不潦草,虽然当中有许多错别字,但并不影响阅读。母亲来信中鼓励我主动与同学交往,把精力用到学习中去,她说孤单寂寞是暂时的。她还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克服想家的想法。母亲说她希望我振作起来,一定要克服想家这个关口,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母亲的这封来信,犹如一场及时雨,顿时温润了我干枯的心灵,心里立即温暖起来。那段日子,只要一想家,我就拿出母亲的这封来信,一遍一遍的读,读着读着,母亲就仿佛站在眼前,用她那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她那慈祥的眼神一直端详着我,好像在说,有我在,我儿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的!真的,每次读完母亲的那封来信,心中所有的孤独,一切的烦恼自然会一点一点弥散开来。这封信,师范三年,我一直珍藏着,毕业参加工作后的这三十多年,我也一直珍藏着。

那时候,我一般是一个星期至少给家里写一封信,在信中向母亲报告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在给母亲信中,我把自己在学校成功竞选班长的喜讯第一时间进行了报告,我还在信中多次把自己被学校表彰的喜讯分享给母亲和家人。师范三年,我给家里写了不下几十封信。每次收到我的信,母亲都在第一时间给我回信,当她每次得知我在学校的成功喜讯,心里自然开心得不得了。但母亲每次给我的回信,一定有一句告诫我的话:你一定要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希望你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母亲的话,我牢牢记在了心里,一直努力再努力。在师范学习的那三年,我年年都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团员,这所有成绩的取得,来源于母亲三年来在信中对我一直的鼓励与鞭策!

在师范读书的那些年,母亲还随时提醒我,不要忘了曾经关心教育帮助过我的以前所有老师们,希望我一定要抽时间给他们写信,向他们表达心中的谢意,还要经常向他们汇报自己在外的学习生活,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农村孩子。

以前的老师对我的关心,我岂能忘记!我曾多次给我小学的班主任赵老师写过信。作为一名乡村小学老师,他教学几十年,学生桃李满天下。当他收到我这个当年的学生写给他的信时,他在给我的回信中说他太高兴了,因为他高兴的看到自己当年的学生有出息了,老师怎能不开心呢?赵老师在给我的多次回信中称赞我懂事肯学,说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当然每次都少不了对我提出更高要求,鼓励我更上一层楼!

清楚记得,赵老师的每一次回信从信封到信纸上的每一个字,就连标点符号都写得一丝不苟。我上小学的那五年,赵老师当我的班主任,教我们的语文和数学,他还是学校的负责人,每天全校上下课的小铜铃都是他负责按时摇响,在我心中,赵老师是一个做事极为认真的人。每天在课堂上,他的板书总是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赵老师给我的每一封回信,信纸上的字都是干干净净,工工整整,他在信末的署名总是写上他的大名。印象中赵老师从来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每次收到赵老师的来信,心中除了满满的温暖,更多的是感受到赵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在给中学老师的信中,写得较多是教我语文的彭老师。这位老师在我读初中的那三年里,对我的影响较大。当年的彭老师年轻帅气,思想前卫,他能说会唱,善于做思想工作,和学生关系处得好,语文课上得尤其精彩,深受同学们喜爱。他每一次给我的回信都不一般,单看信封上的收信人地址和姓名的书写,那上面的钢笔字个个刚劲有力,潇洒漂亮,真是字如其人,那些漂亮的文字,一看就让人充满了朝气和力量。彭老师当年是师专中文系科班毕业,在乡级中学能有幸受教于他,是我莫大的福气,每次能收到他的回信更是我的荣幸。尽管从我毕业之后的那年起,彭老师已不再是普通老师,他已被提拔为当地中学的校长,虽然工作忙,但他仍能做到每次我给他写信,他总是每信必复,并且是在第一时间,这让我一直深受感动。

除了给老师写信,我们当年的初中同学之间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当初有的同学考上了高中,有的同学在家务农,还有的同学南下广东进了工厂打工,大家虽天各一方,但我们总会时不时给对方写信。大家在信中畅谈理想,交流心得,写信交流成了当时我们那一代青年业余生活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

在我的箱子里珍藏的众多来信中,有一封来信尤为特别。

师范那三年,受担任文选学科班主任雷老师的影响,我逐渐喜欢上了文学和创作,一有时间就学写稿子,还多次大胆向编辑部投过稿。今天想来,那时的我真不知天高地厚,能写一点点东西,就飘飘然,竟然还敢向编辑部投稿。那些年我曾多次向《贵州日报》投过稿,可惜每次都是石沉大海,当年的我多么期盼哪一天能意外收到一封来自编辑部的信。

有一天,我居然真的意外的收到一封来自《贵州日报》编辑部的来信,这封信是用《贵州日报》编辑部的专用信封寄来的,来信地址为《贵州日报》编辑部。我欣喜而又小心的拆开来信,从中抽出两张信纸来,那是贵州日报社的专用便签信纸,信是编辑部的一位编辑老师用钢笔亲自写来的,在信中编辑老师肯定了我写作的热情,同时指出了我稿件中观点的不足,他希望我不要灰心,一定要加强学习,继续写作。这封信虽然不是用稿通知,但当时却让我兴奋了好久,这些年来这封信也一直被我珍藏着,它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写作的源动力!

工作以后的这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不停的学习和写作,偶尔也能收到一些编辑部的来信。不过信中几乎没有信纸,也没有书写其他内容,基本上都是编辑部用专用信封给我寄来各种样刊。每当看着自己辛苦创作的稿子终于变成报刊杂志的铅字时,自豪之情自然涌起,有时禁不住还会在朋友面前炫耀一番,心里的甜味一直荡漾着,这些年的辛苦创作总算没有白费。

当年我收到的那些所有来信,不论是来自母亲的,还是来自师长的,或是来自同学朋友的,或是来自编辑老师的,我都一直珍藏着。那些所有的来信,关乎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都是我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最珍贵最珍贵的东西。

目睹书柜里这些早已泛黄的所有来信,就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当年给我来信的那些亲人,师长,同学,朋友们一个个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他们纷纷向我招手,对我点头,微笑。他们的身影,时而朦胧,时而清晰,似乎离我好远又好近。

那些来信中的文字,一个一个全跳进了我的心里,浸润到我幽静的港湾深处,余生因伊的温润注定暖意融融......(4374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