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平的头像

赵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9
分享

心中有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各级媒体不时会对各地移民安置的相关情况进行报道。每当读到这一类的消息时,我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我总想亲自去到那些移民安置的社区,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看那些被安置的移民群众生活究竟过得怎样?怀揣这个一直的冲动,今年十月,我利用一个周末,连续两天专门去到我县移民安置的两个社区,实地调查了解了我县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群众的生活实况。

在前往移民社区调查之前,我心里有无数的想法。我猜国家给移民群众建造的房子应该是平房,大家居住在一个又一个的小小院落里。我猜小区群众应该多数都是老人小孩,或者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或者是生活特别困难需要救助的群众。我还猜移民小区每天一到天黑应该安静得出奇,大家吃完晚饭后都窝在家里,家家晚上大概都舍不得安装大功率的日光灯,他们终日安守在昏黄的灯光下消磨漫漫长夜。我猜移民社区的群众更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城市的电梯房,更不要说时尚高雅的音乐和舞蹈......

带着种种猜想,我踏上了前往我县移民安置小区的探访之路。

探访之前,我向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几位熟人求助,请他们特意帮我联系一些我即将前去走访的对象,并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在熟人的帮助下,很快我收集到了本次需要探访对象的多数人的联系方式。

初访江口坝

我探访的第一站是县城附近银盏方向的江口坝移民安置社区。

探访前,我从有关部门得到了关于江口坝移民安置社区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江口坝移民安置社区成立于2018年3月,面积1.4平方公里,安置点占地286亩,入住搬迁群众1720户721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90户3568人,住房共有48栋。

下午五点左右,我邀约了一位同事驾车陪我一同前往。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江口坝移民安置社区。江口坝社区靠近瓮安北部工业园区,交通便利,小区内房屋整齐,国家修建的这些安置房楼下基本都设计的是门面和车间加工用房,楼上用来住人。整个小区环境干净,当天我们在小区里看到有不少老人在太阳底下悠闲的晒太阳。

我们今天在江口坝社区要采访的是一位叫赵禄菊的女孩。我和她提前在电话中约定的,周末等她下班后在她家中见面交流。因赵禄菊平时在公司上班,上班的公司距离江口坝社区大约五公里左右,据之前她在电话中介绍,平时公司业务繁忙,她几乎不回家,下班后就住在公司宿舍。

我们驾车进了社区大门,车还没停稳,就接到了赵禄菊打来的电话,说她刚刚下班已经回到家里,问我什么时候才到她家?接完电话,我和同事连忙下车去找赵禄菊。我们在社区的几十几栋楼房巷道中转来转去,一时没找到赵禄菊家居住的C栋1单元。让我和同事没想到的是,在江口坝移民小区里,居然还建有好多栋十多层楼高的住房,我们想这么高的楼房,居民们平时上下楼多不方便,会不会是电梯房呢?我跟同事说,同事回答我:这些高房子怕不可能是电梯房喔!

带着疑问,我和同事继续在社区的巷道里寻找打探赵禄菊家的住处。穿过好几条巷道,问了好几次人,也不知转了好多个弯,终于找到了C栋楼。这栋住房只有六层楼,这时看见一位戴着眼镜,身高不足一米的短发女孩正在C栋楼前的面坝中给人打电话,原来我们要找的她就在这里。看到我们,她热情的挥手招呼我们并带领我们进了她的家。

她家住的一楼,我们进屋坐定,我说明了来意。赵禄菊戴着一副眼镜,个子虽不高,但说话声音清脆甜美,她说今天妈妈不在家,她是特意从公司赶回来的。我问她,你们老家在哪里?赵禄菊说:老家在珠藏的鹤亭乡下,那些地方条件不好,特别是路不好走。我问她们家几口人?她回答说:我们家现在有三口人,妈妈,妹妹和我。我问:你爸爸呢?她说:几年前爸爸因病去世了。我和同事环顾了一下他们家里的情况,发现我们坐的客厅里只有沙发,没见电视,赵禄菊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着说:现在我们来到城里,暂时还没买电视,但是我们家有洗衣机,平时我们都是用洗衣机来洗衣服的。

眼前的赵禄菊,尽管身高不足一米,但她的脸上一直溢满了笑容,鼻梁上戴着的眼镜片遮挡不住她的自信和乐观。据赵禄菊介绍,她们家情况特殊,2019年她还在读高中时政府就帮助她们一家从珠藏的乡下搬到了这里,她妈妈个子也不高,大概和她差不多,每个月政府都会对她们家进行经济上的帮扶。今年六月,她大学毕业,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帮她在县城附近的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进了现在的这家公司。现在的她,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一分属于自己的工资,她非常开心。交谈中,赵禄菊还说:我在读大学的时候,通过努力就已经考取了会计初级证书。听她说到这里,我和同事都对她刮目相看了!像她这种情况,能考上大学,还能考取会计初级证书,真的了不起!看着眼前的这位阳光女孩,我和同事都慨叹,赵禄菊真的了不起!

从与赵禄菊交谈中得知,在江口坝移民社区,政府除了为大家修建步梯房外,还为移民们建有电梯楼,她们隔壁的那栋高层房子就是电梯楼。听她这么一说,我和同事终于明白,刚才我们俩还在猜想,那么高的楼层,人们每天上下多不方便,原来是我们想多了,人家那是电梯房,这是我们刚才没想到的。

夜走映山红

从赵禄菊家出来,已是晚上七点左右,我和同事决定驾车前往我县的另一个移民安置点——映山红移民社区。

据相关资料介绍,映山红移民社区位于瓮安县朵云拓展新区,距离县城2.5公里,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该社区于2019年5月经瓮安县人民政府批复成立。该移民小区现有住房22栋63个单元,已安置搬迁人口1292户5336人。这其中居住的主要是低保户、低保脱贫户、特困供养脱贫户、残疾户及无人抚养孤儿等人员。

当我们驱车来到映山红移民社区时,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在社区外的停车区停好车,还没有进入小区,就听见从社区广场方向传来一阵阵悠扬欢快的舞曲。我们寻声走近移民小区那宏伟宽大的大门,发现小区广场上有一群大妈,她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正在跟着音乐的节奏,在明亮灯光照耀的广场上欢快的跳着舞。音响里的乐音悦耳动听,大妈们一个个神情欢快,跟着舞曲的点子,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享受着她们难得的快乐!能在映山红移民小区意外的欣赏到大妈们欢快的跳舞,这是我和我的同事所没有预料到的。同事感叹说:我还以为只有我们县城里的大妈们懂得享受,没想到在我们映山红移民社区的广场上,也有那么多的大妈们来跳舞,看来这里人们的生活过得还是蛮不错的嘛!

我们当晚走访的移民户主叫张志琴,她属于以前的精准扶贫对象。我和同事找到她家时,她才下班刚刚吃完晚饭,碗都还没来得及收拾,我们坐下开始交谈起来。

眼前的张志琴一米五左右,大概四十多岁。据她介绍,几年前丈夫不幸去世,她本人有严重的腰椎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大的个孩子是姑娘,小的个孩子是儿子,女儿读书高中已经毕业,儿子现还在贵阳读职业技术学校,她当前的主要精力是挣钱供儿子读书。

他们家三口人,享受的是六十平方的居室。尽管只有六十平方,但屋内设施基本齐全,客厅摆放了一组简易沙发,电炉一个,还是没有看到电视机。张志琴介绍,她家是从岚关乡的谷才搬来的,当年她丈夫不幸去世时,娃儿又还小,再加上她有严重的腰椎病,干不了重体力活,生活过得实在艰难。她说:还是政府好,把我们家评为精准扶贫户,还在这里给了我家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从乡下搬来这里后,因我身体不好,干不了体力活,在社区和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我在我们移民小区的工厂里找到了适合我的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还真得感谢政府。张志琴说得激动起来,我和同事一直在听,我们从张志琴脸上的笑容中感受到她说的是真的。确实,没有国家的帮助,这一家三口不知什么时候才熬得出头!

再探山水文苑

第一天的走访结束后,我总感觉对移民社区人们的生活了解得太少,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洗漱完毕,吃好早餐,又独自驾车再次前往映山红移民社区。昨天晚上我们来时天已经黑了,许多东西我们都没有看到,我想通过白天的走访和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移民社区的真实情况。

第二天天气晴朗,我早上九点左右到的映山红社区,我主要想看一下白天映山红移民社区人们的生活。

车停稳后,一下车便看到在小区一楼门面有两家专门卖肉的店铺,两个店铺相隔大约十来米,两家肉铺前都围满了前来买肉的社区居民。待我走近两个肉铺,发现两家铺面案板上的肉都卖得差不多了,肉铺老板满脸微笑,一边和大家拉着家常,一边熟练的操刀为大妈大爷们割肉称重。一个社区,一天两个卖肉的铺子,生意都还不错,我感觉小区的人们生活比我想象的要好。

沿着一楼门面往北走三百来米,到达映山红社区的正大门。昨天来得匆忙,再加上是晚上,没注意社区正大门上的题字,今天才发现社区正大门高大宏伟,正门正上方的横梁上有书法家的题字,名为:山水文苑。

此时阳光照在社区广场每一个角落,我独自漫步在社区的文苑广场,广场大气宽敞,随便都可以容纳上万人。因为是周末,孩子们没有上学,几位大妈牵着孙子推着玩具车在太阳底下玩耍晒太阳,偌大的广场干干净净,没有一丁点纸屑或垃圾。抬头望,在广场东面邻山的那边,有一个用塑胶网围着的篮球场,十来个小男孩在里面打篮球,一群小女孩在旁边追逐打闹,看着孩子们玩得如此开心,我也跟着他们开心。

在篮球场旁边有一个公厕,公厕附近有三位大妈正拿着清洁工具在那里干活,我连忙走过去和她们打招呼。三位大妈看我提着公文包,以为我是哪里派来检查工作的干部,她们停下手中的活,问我有什么事?我没有正面回答她们我是干什么的?我问他们辛苦不?家中情况怎样?离我最近的大妈告抢先诉我:她叫郑大敏,她家一共四口人,她们一家分得80平方的住房,她说她是残疾人,她家是精准扶贫搬迁户,她丈夫多年前得了脑梗,她老家在永和镇白水河的车底独坡,居住和生活条件差得很,感谢政府的关心,她们一家能够搬到这里来,政府还帮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天早晚,负责打扫这个文苑广场的卫生。她接着说:这不,你来时我才刚刚打扫完,正准备回家煮饭。我问她:你每天做这些事辛苦不?郑大敏笑着说:这都是一些手上活路,比起在老家爬坡上坎做活路轻松多了!另外一位大妈叫吴中兰,今年52岁,腿脚不方便,她介绍说她家原来住在猴场大金星的徐家院,他们家有五口人,最小的女儿还在读三年级,她们也是精准扶贫户,也是感谢政府的关心,她们老家以前没有房子住,小孩读书也不方便,现在来到这里,不但有了安逸的住房,政府还帮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她的任务是打扫社区住房的17栋楼1单元的卫生,她们一家住在这里非常安心。拿着扫帚的还有一位大妈,她叫石荣会,她说:她们家有八口人,她家属于异地移民搬迁来到这里,这里最方便的就是学校就在家门口,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初中,孩子们读书我们大人一点都不用每天接送,她们背着书包,走出家门不到十分钟就到学校了,现在她们家的三个小孩都在这里读小学。

离开三位大妈,我来到映山红社区的办公室。今天虽然是周末,但办公室的大门仍然开着,有两位同志在值班。我向他们说明来意,希望从这里再了解一下社区移民的情况。值班的两位同志非常热情,他们答应帮我打电话通知我想要联系的走访对象,听社区同志在电话中的谈话内容,就知道社区工作的同志和这些人都非常熟悉,很快打电话的同志反馈说,通知的几位人员马上就到社区办公室来了。

挂断电话不久,第一个来到社区办公室大厅的移民是一位中年男子,大概接近五十来岁,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自我介绍说他叫杨林,原来老家在永和镇的红岩村通大坪组,他家有三口人:他,母亲和儿子。他说他双侧股骨头坏死,走路困难,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我问他小孩多大,他说刚刚13岁,现正在家门口的朵云学校中学部读初一。我说你母亲老了,你又不能干重活,你主要靠什么维持生活呢?杨林扶了扶眼镜,笑着说:要是在老家,你问这个问题我还不晓得囊个回答你,现在好了,我们搬家到了这里,政府领导关心我,给我安排了一个为社区老人送爱心早晚餐的工作,我每天就在小区的爱心厨房为我们社区的那些煮不了饭吃的老人年人送送午餐和晚餐,另外再加上做一份小区的保洁工作,我现在每个月都有了收入,我再也不用担心老母亲和娃儿的生活问题了。说完,杨林再次扶了扶眼镜,看着我笑着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一家居然有机会来到这里,我现在一点都不担心一家的生活问题了!这一切都得感谢政府的关心,感谢各级领导的帮助!

我和杨林的交谈正在进行中,社区办公室大厅里又来了一位女同志,值班人员介绍说:她叫冉晋菊,是一位残疾人,她口语表达吃力,但听力没问题,有什么问题可以慢慢和她交流的。

送走了杨林,我试着和眼前的这位女子攀谈起来。冉晋菊长得比较清瘦,留着齐耳短发,个头中等,说话吃力但脸上一直洋溢着微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她家老家住在珠藏的木引,她们家有四个小孩,因身体残疾劳动困难,生活过得艰难,政府帮她家搬到这里后,全家的生活终于有所好转。我试着问冉晋菊,你家小孩在读书没有?她吃力的回答我:在——在——在读书,大——大——大的——三——三——三个——在——在这——这里——读——读——小学,还——还有——一个——还——还小,没——没有读得。我又问:你来到这里靠什么生活?她看着我笑着伸出右手,把右手的五个指头全部打开说:我——我——打——打扫卫生,有——有——五——五佰块钱!我明白了,冉晋菊属于享受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的这一类移民,看得出来,眼前的冉晋菊生活过得很知足,虽然每个月收入才伍佰元,但总比在乡下老家生活好,特别是三个娃儿读书离家近,出门不到十分钟就到学校,这在她们老家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和冉晋菊的交谈内容虽不多,但从她眉宇和言语间可以感受得到,眼前的这位女子,自从搬家到映山红移民社区来后,生活是过得比较不错的,她虽然说不出什么感谢的话,但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是可以说明一切。

接着连续来了好几位小区移民,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在这里生活舒服,大家不但住上了新房,还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和在老家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看着眼前这些群众那么的开心,我心里想,这几年我们的政府对农村农民,对贫困线上的群众生活的关心确实落到了实处,特别是农村这些处在艰难困苦中的弱势群体,今天的他们真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当今这个美好的时代!

早上完成了对映山红移民小区的走访,从映山红社区的办公室出来,已是中午十二点,我漫步在映山红社区美丽的林荫小道上,道旁绿化带上的小草绿茵如画,小区空气清新,小区一楼数家加工车间工人们还在加班加点忙得不亦乐乎,整个移民社区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安详美丽。

二进江口坝

下午,我再次前往江口坝移民社区,我想到小区逛一逛,打算随机采访,在小区里遇到谁我就采访谁,这样的探访才最真实。

下午四点左右,我驾车进入江口坝社区,把车停好后,我独自在小区内漫步。今天天气不错,只见许多老人在社区篮球场内晒太阳,其中有一个老头满头银发,坐在轮椅上和大家开心的聊着天。我走过去和老人家打招呼,和他拉起了家常。听老人家介绍:他叫肖太仁,今年87岁了,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他们老家住在原来的玉华乡的白溪,那地方太偏僻,交通和水源都不好,他双腿不能走路,只能坐在轮椅上。他说:还是政府好,把我们一家搬到这里来,现在住的房子有80平方。老人家还说:没想到我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了,居然还能进城享几年福,每天虽然只能坐在轮椅上,但是我满意得很,这和乡下老家相比,光说道路就要平整上百倍,更不要说吃喝玩乐了。到了晚上,小区到处都亮堂堂的,哪里像以前在乡下,路又不好走,晚上到处都是黑黢黢的,有时得一点东西挑到城里来卖,都要走好多个小时的山路,要爬好多坡。想起那些日子,真是不敢回想,如今能来到这里生活,我哪怕明天走了,我都满意得很!

在我和老人家攀谈不久,旁边晒太阳的那些老头老太见来了陌生人,他们看我提着公文包,以为我是哪里来检查工作的干部。我笑着问他们:你们搬家来到这里习惯不?安逸不?大家抢着跟我说:我们觉得安逸得很,这都是托国家的福,感谢政府关心,我们才有机会进城,才有缘聚在一起来晒太阳,一起抽旱烟,一起摆龙门阵......

两天来我一直都在移民安置社区兜兜转转,走进了移民和他们的家庭,倾听了他们心声,真切感受到社区群众心底流淌着的是快乐幸福的声音。作为一名文字记录者,我只是真实的记录了这两天来我之所见所闻。

两天的探访,直接面对的是移民安置社区一线的群众,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辞,但他们生活都过得安逸,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是他们幸福生活最好的见证。

回想我所探访的两个移民安置社区,其间舒适的居家环境,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特别是那随处可见的移民们灿烂的笑容,这一切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成为我心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