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家乡的花灯队伍纷纷出场,夜幕来临,花灯穿梭在乡间村寨,吸引了村里孩子们的眼球,大家只要听到花灯队的乐器一响,全都跑到村口迎接花灯去了。
花灯是流传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在我的老家,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花灯队伍。早在六七十年代,农村精神文化单调,春节期间大家第一盼望的是欣赏耍花灯。
花灯队一般在春节前两周开始排练,过完除夕,正月初一这一天花灯对外演出开始。当年我们村里也组织有一支花灯队,春节前,爱好花灯的师傅们早聚在一起,商量着筹备花灯队的事。接着请专门的扎匠扎好各种花灯,买来耍花灯所用的响器钹儿,铛儿,鼓儿,锣儿,召集好耍花灯时专门负责唱花灯调子的师傅,挑选好耍花灯时的主角幺妹和堂二,对幺妹堂二跳花灯的步伐进行专门训练,为男扮女装的幺妹量身定做鲜艳的衣冠。每晚吃完饭,大家早早聚在一起敲锣打鼓,扯开喉咙唱起了花灯调子,幺妹堂二在师傅们的指导下扭动腰肢,舞动双臂,踏着乐器的节奏反复操练,为正月初一的出灯做好准备。
正月初一的上午,花灯队会派专人到村里各家去散帖子,接了帖子的人家要做好晚上迎接花灯的准备。晚上大约七点左右,花灯队伍出灯。锣鼓响器齐鸣,八盏漂亮的花灯一字儿排开,小伙子们用八根竹竿高高的挑着花灯,花灯里面的油灯加满了油,微光穿透灯笼外的彩纸,花灯在夜色中慢慢移动,远远看去,犹如一条火龙在乡间小路游曳。
花灯第一天出灯,先要到村里的水井边去祭灯,以祈求水神的庇护,保佑全村人来年平平安安,事事顺利。祭灯大约半个小时,祭灯时锣鼓响器齐鸣,歌师高唱十二月采茶花灯调,幺妹堂二跟着响器的节奏,跳着欢快的花灯舞,司仪秉烛烧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以此祈求神灵保佑大家出行大吉大利,来年风调雨顺。祭灯仪式完毕,花灯队的表演才正式开始。
我跟着村里的一大群孩子,走在花灯队的里头,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响器的环绕中,在高挑竹竿挂着的灯笼的带路下,前往上午预约好的人家去耍花灯。
花灯队来到主人家院子,主人家早早安排人进入堂屋,将大门门栓紧紧的插好,蹲守在大门背后,等耍花灯的队伍到来,专门出题盘问耍灯人,这是主人家对耍灯人进门耍灯的一场考验。
当年我追花灯最感兴趣的不是耍花灯的师傅们唱了些什么,我最欣赏的是主人家在堂屋里如何盘问门外的耍灯先生这个环节。耍灯的队伍来到主人家院中,扛花灯的小伙子高举悬挂灯笼的竹竿,分列在院坝两旁,院内挤满了耍灯的,追灯的,锣鼓响器有节奏响起,这是告诉主人家,我们耍灯的队伍来了,主人家请作好接花灯的准备。锣鼓响器喧闹过后,整个院子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等着大门内主人家的盘问和门外花灯师傅的应答这场戏的开场。
这时,耍花灯的领头人走近主人家大门,对着堂屋中的主人高声说到:锣因因,鼓因因,门内先生请闻听,今日新年天气好,我们来把主家吵一吵,主家来年人运财运官运样样好。门内先生闻声回答:锣因因,鼓因因,门外先生听原因,早不来,迟不来,主家关门你才来,你说得清,表得明,主家放你进来踩财门,说不清,表不明,还请先生打马转回城。门外先生听完门内问题,高声回答:锣因因,鼓因因,门内先生听原因,我来是来得早,来到半路耽搁了,遇到一个癞疙宝,捉也捉不到,按也按不到,所以我们来迟了,现在我说得清,表得明,请主家打开财门。门内先生继续发问:锣因因,鼓因因,门外先生听原因,你打的哪家锣,玩的哪家灯,请问你的当当有几两,锣儿有几斤,说得清,表得明,主家放你进门踩财门,说不清,表不明,还请打马转回城。门外先生回答:锣因因,鼓因因,门内先生听原因,我打的是唐王锣,玩的是唐王灯,我的当当有二两,我的锣儿有半斤,我说得清,表得明,主家快快打开大财门……
门内主家问得古怪刁钻,门外先生回答灵机巧妙,这门外的先生,见多识广,不论去到哪一家,这所有的问答都能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招拆招。
主家盘问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门外师傅的回答顺口顺耳,主客问答环节结束,主人家堂屋大门终于打开,花灯队伍一班人趁机涌入堂屋,耍灯的师傅,追灯的小孩,全挤在主人家堂屋中。花灯的响器再次响起,幺妹堂二在锣鼓响器的伴奏下,各自手拿纱巾,对跳起了欢快的花灯舞。幺妹脸上打了胭脂,头上盖着红绸,尽情扭动着腰肢,堂二个子高大,画了花脸,手握纱巾,随着锣鼓的节奏,围绕幺妹做出各种挑逗的动作,惹得满屋子的人一阵哄笑,堂屋内外充满了节日欢乐的气氛。花灯师傅们进入主人家堂屋后,一般都要唱十二个月的采茶花灯调,有时还要现编唱几首夸奖主人家人丁财旺的花灯调,等到主人家端来茶水,掏出赏钱后,大伙的玩灯才结束,大家一窝蜂冲出主人家堂屋,小伙子们高高举着花灯,又敲锣打鼓往下一家去了。
以前春节期间,小孩子晚上没什么玩的,也没有电视可看,更不要说又手机了。这耍花灯的队伍一来,比看电影还吸引人。我们几十个孩子,就这样跟着花灯队伍,走了这家,再去下家,几乎家家都在场。虽然幺妹长得并不乖,堂二长得也不够帅,俩人跳得也不怎样,但我们却百看不厌。歌师们的花灯调,有时是十多个人一起齐唱,有时是一个人主唱,其他人按一个尾音应和。我们这些小孩没学过花灯调,每次居然也跟着大家一起按尾音应和,老老少少都图一个开心。
晚上玩花灯,有时遇到个别主人家感觉自家年前不太顺利或者想生一个男孩来继承香火的,他们便与玩花灯的师傅商量,到他们家来耍花灯,结束时要留下一个特别的宫灯给自家。我们乡下人的说法叫“送宝灯”,为主人家送福送子,主人家把这个宝灯供奉在堂屋正中的香火上,保佑自家心想事成。在我小时的印象中,当年那些接了宝灯的人家,好像后来皆心想事成,大都盼来了做梦都想要的男孩,这样的结果乡下人几乎都认为是那个宝灯保佑的功劳。今天想来,那时的做法好像有点滑稽和迷信,但当时村里人大多对此深信不疑。
耍花灯一般是通宵,多数小孩子在上半夜兴趣浓,一直紧紧跟在花灯队中,到了下半夜,许多小孩瞌睡来了,再加上天寒地冻,只好念念不舍回家睡觉去。但每天我还是坚持与几个穷人家的小孩一直跟着花灯队,那时的我们并不是对花灯有多大的兴趣,而是对玩花灯“打坐台”感兴趣。耍花灯有一个规矩,晚上玩到最后一家都要宵夜,一般在出灯之前花灯师傅和主人家就沟通好,通常是在接宝灯的主人家打坐台。这打坐台其实就是宵夜,主人家用甜酒水煮黄糕粑来招待玩灯的师傅们,我们这些一直跟在花灯队伍中的穷孩子,其实就是想跟着花灯师傅们在主人家混一小碗甜酒水煮的黄糕粑来解馋。
花灯队在主人家打完坐台,大家又敲着锣打着鼓,扛着花灯回到出发地,放好响器花灯,各自回家休息。到了晚上又继续去到下一个村寨,继续耍花灯。
我和村里穷人家的小伙伴们,则又跟着花灯队伍,走了这家又走下一家。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我们从未缺席,天天紧紧跟着花灯队,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村里的花灯才收灯,化灯。
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花灯师傅召集所有玩灯人,打着锣鼓响器,唱着花灯调子,小伙子们高举花灯,大家又整整齐齐排着队,来到水井边,举行化灯仪式,仪式庄重神秘。至此,正月的耍花灯才真正结束。
可惜我参加工作后,这些年来的春节一直都在城里过,很少再见到当年花花绿绿的花灯,也很少听到那热热闹闹锣鼓响器的声音,也没机会听到老乡们齐声高唱的花灯调了。
这些年来,每到春节,我总是渴望能回到老家,渴望那些有花灯相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