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界河渡口南岸的一块空地上,一尊大理石纪念碑高高矗立,纪念碑上“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十二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江界河渡口是当年红军长征抢渡乌江的渡口之一,当年中央红军就是从这里抢渡,去到黔北遵义建立新革命根据地的。昔日的江界河,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河床宽约两百米,自古以来乌江江界河上一直没有桥,想从乌江南岸去到北岸,只能靠划船摆渡。
眼前的江界河,江面平静宽阔,水波微漾,再也听不到湍急的河水声。数十艘崭新的游船整齐停泊在南岸码头,突然汽笛骤响,一艘满载游客的游船箭一般向上游驶去,游客们站在船舷欢呼雀跃,他们被乌江两岸绮丽的景色所震撼,真是人在水中走,如在画中游。
国家为了充分利用乌江水资源,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在乌江构皮滩河段筹建大型水电站,至2009年12月构皮滩水电站全面建成。因建设构皮滩水电站筑坝蓄水,当年的江界河渡口,连同江界河边上的犹家坝大寨子,一并淹没在江水之中。渡口北岸原有一个古老的碉堡,也因水电站的建设被淹没。站在江界河渔政管理处远眺,江面水平如镜,对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两岸青山连绵起伏,青山倒映在江中。近处新出发的一艘游船一声汽笛长鸣,瞬间在江面划出一条银白的狐线,隐约可见船上游客穿着红色救生衣,分列在游船四周,尽情欣赏迎面而来江界河两岸如画般之仙境。
伫立岸边,仰望南岸那尊耀眼的省级文物纪念碑,看到纪念碑上醒目的“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十二个鎏金大字,我顿时心潮起伏,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一九三四年的十二月。
那是隆冬时节,雨雪飞扬的日子。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会议上作出决定,中央红军将放弃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汇合,渡过乌江天险,去到黔北遵义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紧随部队,经过大半天的急行军,从猴场出发,经过木老坪、天文等地,穿越崇山峻岭,走过了六十多里崎岖小道,最后,沿着天文通往江界河一段从悬崖绝壁开凿出来的小路,来到乌江南岸的乌江寨。部队同志找到当地一位姓杨的中年男人,杨成武走到中年男人身边,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问道:“老乡,贵姓啊?”“长官,免贵姓杨”对方回答说。“哟,我也姓杨,本家啊。”杨成武笑呵呵地说:“我们共产党的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是不兴叫长官的,叫同志吧。我们都姓杨,按我们老家风俗,五百年前是一家人,你就叫我兄弟吧。”于是杨姓的中年男人向耿飚、杨成武把这里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
据他介绍,这里有新老两个渡口,老渡口开始于唐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以“乌江天险”著称,当地民间有“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谚语。
他还说,老渡口上游约三公里是新渡口,江面宽两百米左右,上游的新渡口比老渡口略窄一点,但水流要急一些。杨姓中年人还说,这里有三个寨子,一个在老渡口边,叫老街,紧靠河边;一个叫新街,隔河大概有三华里,在险峻的山脚下;从老街往上,跨过乌江支流瓮安河三十多级跳蹬,大约两公里处,是一个比较大的寨子,叫犹家坝,有近百户人家,寨子里大多数人都姓犹。
今天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当年距离犹家坝不远的江界河渡口边上。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夜,对于江边红军来说,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平常的跨年夜,整个乌江似乎都在焦急中等待着。1935年1月1日夜幕下,乌江南岸乌江村和上游的犹家坝两个寨子显然与往日不同,这里住满了红军先头部队的将士们。
在乌江村中一栋木屋里,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四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坐在火盆边,焦急的等待着,他们在等待着中央的命令。他们知道,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们今晚正在猴场召开紧急会议,乌江边严阵以待的红军将士正在等待着中央发出渡江的命令。直到晚上十点,报务员急匆匆走进师部,将一张电文递给陈光,电文显示中央已决定部队打过乌江,跨过天险,往遵义方向前进。不久,朱德总司令来电:“命令红二师明日(一号)应进至江界河渡口附近,并侦明河对岸敌情。如无敌,则派兵一团过北岸占领阵地,向珠藏警戒、侦察、掩护,并令工兵实行架桥,以便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五军团由此渡河;如有敌扼守对岸,则应先以一团兵力绕道渡河驱逐该敌......”
其实,在朱总司令发出这封电文的时候,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早在天黑以前赶到了江界河边,随时准备投入渡江的战斗。
红军将士来到江边,来到犹家坝寨上,由于之前老乡们一直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近百户人家的犹家坝大寨子,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在家中。老乡们不知道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在他们心里历来兵匪是一家,大兵来了,干人不死都要脱一层皮。听说红军要来,犹家坝近百户人家全跑到附近的山上躲藏了起来。红军到来后,找不到百姓,大家自觉在百姓家院坝和屋檐下修整,即使打火做饭也没有动老百姓家的一草一木。晚上,在山上躲藏的老乡们放心不下家里,不知道红军到来后会把他们的家怎样,他们终于忍不住派了一个小男孩悄悄趁黑摸回寨上打探究竟。由于天气寒冷,小孩穿得单薄,早已着凉,摸回来的小男孩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两声,被细心的红军战士听见了,他们围着小男孩问长问短,让小男孩烤火取暖,还热情的拿东西给他吃。小孩见红军战士个个和蔼可亲,不像以往过路的大兵,于是跑回山上把大人们全都叫了回来。村民们回来后,看到红军战士衣服单薄,但他们一点都没有动老百姓的柴草,也没有打开他们的家门,将士们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地蹲坐在院坝或者屋檐下打盹。战士们见老乡们回来了,非常高兴,主动和老乡们攀谈。这时的老乡,才终于明白,红军战士是多么的可亲,他们哪里是国民党反动派污蔑的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土匪啊?!老乡们热情的邀请大家进屋休息,红军将士个个严格遵守纪律,不动老乡的一草一粮,不进屋打扰老乡。这样的队伍,老乡们从来没有在哪里见到过。
由于国民党的追兵逼近,红军形势危急,根据猴场会议的决定,红军先遣队必须在1935年1月2号以前消灭乌江北岸敌人,快速搭建好浮桥,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江。
要渡过水流湍急的江界河,红军将士曾试过用木板,绳索搭建浮桥,但因江水湍急,这些办法都失败了。关键时刻还是当地老乡帮红军想出了办法,大家用竹子编成竹笼,在竹笼里装上石头,让竹笼半沉入江中,一个又一个的竹笼连起来,这样就增加竹笼在江中的浮力,然后再在竹笼上面绑上竹竿,就可以在上面铺上木板搭建浮桥了。
搭建浮桥需要大量的竹子,正好在犹家坝附近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竹林,老乡们主动带领红军战士乘着夜色去砍竹子。我们的红军战士中有一位是来自江西籍的,他家世代篾匠,他从小认得公竹和母竹,来到竹林后他负责仔细辨认公竹和母竹,叫同志们只能砍公竹,为老乡们留下母竹,好让母竹来年长出新竹来。红军长征经过江界河时间已经过去了90年,但当年红军战士砍竹子砍公竹留母竹的故事一直在犹家坝及瓮安大地广为流传。
为了帮红军尽快搭建浮桥,当地老乡们主动出人出力,犹家坝寨上有一位人称犹大哥的还主动把准备为儿子装新房娶媳妇的所有木板送给了红军,当时红军要用钱来买,犹大哥坚决不收钱。老乡们主动拿出木板,有的还主动把自家门板卸下来送给红军,老乡们这些动人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所有红军,打动了红军指战员,有了老乡们大力的帮助,大大增加了红军将士搭建浮桥的速度,大大增强了红军打过乌江,活捉对岸守敌候之担的信心决心和勇气。
站在江界河边,我真不敢想象,当年江水那么湍急,天气那么冷,我们的红军连长毛正华(江西人)不畏艰险,不畏生死率先主动请缨偷渡。在他的影响带领下,第一批十八位勇士义无反顾,脱光上身衣服,身跨冲锋枪,头顶绑着捆好的手榴弹,毅然跳进冰冷湍急的江界河中。寒冷的江水吓不退他们,湍急的漩涡难不倒他们,对面悬崖峭壁上敌人阵地上朝江面疯狂而来的枪林弹雨阻挡不了他们。为了确保红军胜利渡江,在那天深夜里,毛连长一行十八勇士悄悄潜入江中,奋力挥动双臂,奋力向前向前再向前。有人不幸被湍急的江水冲走上千米,有人不幸中弹负伤,有人不幸血染江界河,但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勇士们前进的决心和勇气!在毛连长的带领下,终于有几位战士跟着他,在夜色的掩护下,成功游到对岸,他们悄悄爬在北岸的悬崖下潜伏下来,为红军后来抢渡乌江做好了内应的准备!
红军抢渡乌江的成功,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红军的神炮手赵章成。当时红军抢渡乌江的战斗打响后,北岸王家烈所派候之担的驻军不断前来增援,红军的进攻一时受阻。紧急时刻,红二师师长陈光派人叫来炮兵连长神炮手赵章成,耿飚和杨成武向他交代了具体的战斗任务。赵连长镇定自若,来到阵地,迅速架起一门八二迫击炮。战士们从炮弹箱里拿出了五发炮弹,这全都是从苏区一步一步背来的,这每一发炮弹如今都联系着乌江战斗的成败。头一发炮弹,传递到赵章成的手里,陈光师长对他说:赵连长,沉住气!只见赵连长一手托起炮弹,一只脚往前伸出半步拉成弓步,没有瞄准镜,他闭上一只眼,把炮弹送进了炮膛。一声巨响,炮弹在敌人阵地开了花。接着他将第二发炮弹滑进炮膛,阵地上顿时鸦雀无声,只听见炮弹在炮筒里下滑的丝丝声,又是一声巨响,炮筒冒出一阵青烟,炮弹出膛,在敌群正中间爆炸,敌人阵地上顿时掀起一股浓烟。接着三发四发五发,发发命中。敌群被炸,再加上先期上下游偷渡上岸的红军战士对守敌形成两面夹击,面对红军如此强烈的攻势,敌人早被吓得魂飞魄散,丢掉阵地如鸟兽散,慌不择路各自逃命去了。
这个被称为“天险”的乌江,就这样被英勇的红军将士征服了,那句“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神话被打破了!
红军在乌江天险江界河渡口抢渡的胜利,是红军长征进入贵州以来所有战斗中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蒋介石妄图把红军消灭在乌江南岸,让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梦乡如肥皂泡般破灭!红军将士来到乌江南岸,用实际行动感化老乡,各项工作都得到当地老乡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抢渡乌江江界河的胜利,是猴场会议英名决策的结果,是红军将士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体现。红军抢渡乌江的胜利,更是红军将士团结一心,克难攻坚,英勇无畏长征精神的展现。
江界河的水知道,江界河两岸的青山也知道,我们的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我们的红军不论走到哪里,都深受广大穷苦百姓欢迎拥戴。当年红军长征来到乌江边上的江界河渡口,来到渡口南岸的犹家坝寨子,大家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红军将士与当地老乡们建立的深厚军民情谊,是那样的弥足珍贵,直到今天,当地百姓仍然念念不忘当年红军的深情厚义。
昔日的江界河渡口虽然淹没于水底早已不在,但当年红军在此留下的军民情深依旧,全体红军将士在抢渡乌江战斗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深深驻留在乌江沿岸所有老乡们的心里。当年红军将士踏上浮桥与老乡们挥手道别,老乡们齐聚渡口,依依不舍送别红军将士,目送他们跨过天险,一路向北的情境大家还清楚的记得。老乡们知道,红军来了,全天下穷苦人的未来就有希望了!
此刻,伫立在江界河边这尊高大的纪念碑前,目睹碑正面镌刻的碑文,“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十二个鎏金大字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在江界河清澈江水的掩映下是多么的耀眼。
这尊纪念碑,仿佛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江界河南岸最显眼的地方迎风招展,让前来瞻仰的人们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