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平海的头像

周平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9
分享

饱含大爱的绝情书

因为工作关系,我熟悉了一些过去不曾知晓的革命者和他们的故事;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封家书,一封被贴上“绝情”标签的家书,这是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写给他母亲大人的一封信。

1930年3月15日,24岁的周吉可任中共上海沪西党组织负责人,受中央委派即将前往湘鄂赣苏区。临行前,他展纸提笔,向母亲写下这封长信。这封长达12页的家书,在时间的长河与反复的阅读中,纸张已经泛黄,一些句子下面被划上红或蓝的线条。整封信页面整洁,字迹清秀,文从字顺,情真意切。当时他妻弟抱病,家里希望他能够回去以顾全家庭,他在信中告诉母亲,“母亲,请你们相信,我不是一个无感情的白痴和缺少智理盲动青年。希望你们相信,我有我的伟大的事业,不要对我过于担心和幻想。”

周吉可出生在重庆合川一个富裕家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较早地从《新青年》《学生杂志》等进步刊物中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初中时期他就组织读书会,宣传进步思想;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前往上海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进入“中国革命互济会”工作;1930年,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抬头,在“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下,大量城市干部被调到苏区,也是在这个时候,周吉可即将离开上海奔赴湘鄂赣苏区。

从信中,我们了解到,当时,他父亲已经去世,家庭经济已不如前,但有一定的山场树木,家境应该还算殷实。作为长子,母亲希望他这个上海留学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回去撑起家庭,周吉可努力说服母亲支持他继续“我的伟大的事业”,并给家庭每个成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他恳请母亲卖掉田产送子女求学,让姐姐和妻子通过读书进入工厂,自食其力。

“我现在准备很忙,决定于日内同友人赴北京再转道满洲,伺机经日本到欧洲去再为深造,请你们对我勿念吧。”实际上,此时的周吉可并不是如信中所说的去海外求学,而是瞒着家庭投身革命了。在寄出这封家书和他自己的一张照片后,周吉可就来到了阳新,在龙港,在太子,周吉可写海报、印传单,广泛宣传红军主张,积极组建红十五军,并被任命为十五军政治部主任。

周吉可敏感地预知到戎马倥偬,一旦投身革命,就是身许国家,再难有时间与家人写信,更不可能回家省亲了。为了减少家人对自己的牵挂,在这封家书中,周吉可多次向家人表达告别之意,并约定与家人断绝书信,“请你们原谅我,以后我是很少与家庭写信的。现在总是不能回家,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你们也不必与我写信寄来,有书信往还,反转令你们对我倍加怀念。”

后来,他也是这么做的,北上鄂豫皖苏区,他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转战于鄂、豫、陕、川,再未和家人联系过。离开家的时候,他的小女儿刚刚满月,大女儿也只有一岁半。为了坚守组织秘密,他不惜用善意的谎言劝慰家人。一家人,时常拿出这封信反复阅读,在逐字逐句的阅读中触摸文字背后的心灵,在长期的等待与盼望中,一次次地怀想、推测、怨恨、不解、失望、原谅、等待、期盼,这一等就是半个多世纪!但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他留给家人的绝笔信呢?

按照家书上的叮嘱,周吉可的妻子靠做针线活供两个女儿读书,历经战火也从未放弃。两个女儿也从未放弃寻找父亲的下落,她们辗转上海、湖北、江西多地,发过寻人启示,去过部队,查过档案馆。直到1983年,在一次党史征集座谈会上,有人提到在上海入党时的介绍人是周吉可。沿着这个线索,大女儿周美瞻辗转找到开国上将王宏坤,王宏坤当时任红四军军长,与周吉可有过密切的工作联系,他最终证实了周吉可于1935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开始长征,同年秋天在穿越草地中牺牲,年仅29岁。

真相大白!几十年里,杳无音讯。几十年来,一切思念、不解与委屈在内心里堆积成一个巨大的冰山,它默不作声又坚固不化。而今,真相的阳光照射进心房,一切冰消雪融。周美瞻把这消息告诉了九泉之下的奶奶和母亲!虽然晚了半个世纪,但仍是那么激动人心。

2016年清明期间,周美瞻来到阳新,来到县档案馆,来到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来到他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一探寻瞻仰。她说,我也理解父亲,他们那时都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很好地教育后人,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家多做贡献。她还说,我以前觉得很委屈,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不幸中最幸运的人,离家参加革命而牺牲的很多烈士,家里人都找不到他们的下落,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

是啊,就在阳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多少异乡的无名烈士洒下了鲜血,长眠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革命者追寻的脚印,也一定散落着他们的遗物和书信,这些宝贵的实物和资料,也肯定包含着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正是后人追念前人、学习先烈、艰苦奋斗、接力奋斗的源泉所在,动力所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