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家园乐土:潘公桥
多年前,他也是一把昂贵的大提琴
我们这些学龄前清脆的音符
在他挺拔的弓背上奔袭弹跳
而烈日下挑担的农夫
前后杠着重物的搬运工人
这些厚重的低音组
使潘公桥水乡大生产的片段
更接近神州版的劳动进行曲
潘公桥的南边最为热闹
桥下西侧是竹行埭*(1)
转角是茶馆,开间一丈有余
进深是开间的一半,上午人多
进进出出好像里面装着另一个集市
不停有放下担子的男人进去喝茶
不一会儿,出来个男人
挑着另外一付担子走了
这些卸下挑担进进出出的男人
都是竹行埭老酱园的作坊工人
完成某单生意后出来小息一会
桥下东侧则是航船码头
每天自由集市,一些到城里没卖完的作物
回去时会趁船启航前的一小段时间
尽可能在抵近码头的路旁再吆喝一番
虽然效果一般,但效仿者也热此不疲
码头岸边一家颇具规模的屠宰场
此起彼伏的救命声,堪比米兰歌剧院的High C
加上络绎不绝争抢上船的人
(老人孩子农夫村妇,手里还拿着
鸡啊鸭啊鹅什么的,担子两头筐篮里
没卖掉的干瘪蔬菜)
一幕南太湖鲜活的花鼓滩簧*(2)
鼎盛了不止一个时代
潘公桥的人文
当然高级于桥的本身
石板台阶两旁的护栏
是从巨大的石方,以弧形凿出
(符合人体坐靠,类似沙发的大靠背)
顺着桥的弓背,一直排到桥亭中间
(建筑奇观,我游历了华夏成百上千的城镇,见所未见)
宽厚可靠,入定五百年
如今被一幢幢新建的豪宅
毫无规则的围着
看上去有点透不过气来
也或许因为年前
近百岁的父母一起仙游
潘公桥就更像一片甲骨文
在我的念想里变得生脆起来
我已不敢再拾阶而上
怕这不断发福的体重
不小心,踩到他肺痛的咳嗽上
*1、湖州市原有路名
*2、也称"湖剧",国家级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