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旧建筑似乎在自生自灭,它没有牌匾、没有保护设施,我的住处离它不远,我常散步到此,其坚固挺拔身影深印我的脑海。它是民国时期遗留的建筑物,类似瞭望塔又类似碉堡,兼具预警与防御功能,由于位于海口秀英区,当地人都称其为“秀英炮楼”,海南某些村庄也遗留了类似建筑。多年雨淋日晒加上旧时的伤痕累累,使它充满沧桑,它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陪着当地几代人成长,附近民众对它怀着复杂的感情。
“秀英炮楼”名气不是特别大,根据公交车到站提示和附近公交站牌的标标,才会让外人得知这里有一座老旧建筑,它与秀英大道旁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混在一起,不那么显眼,来者不仔细甄别,会误以为它是个毛坯半拉子工程。在当地,它已是民众出行的方位坐标,人们外出办事或引导客人时,“秀英炮楼”是最好的方位辨别标志,它周边虽已扎满高楼,但很难撼动他的地名代言。
了解“秀英炮楼”身世的人不多,知道它身世的人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看它兴建起来的附近老村民,二是听老村民叙说故事的下代人,三是喜欢钻研文化的人。
有关“秀英炮楼”的史料记载很简单:一九二五年建,三层,占地面积约一百平方米。由于海南还有好几处类似建筑,“秀英炮楼”并不被格外珍惜,截止目前,它并没有得到专门的修缮,但也不至于被人随便拆除。
“秀英炮楼”兴建之前,秀英地区北面常有海盗来袭,南面有盘踞羊山地区的山贼侵扰,秀英民团组织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防御建筑,用以防盗防匪,他们将“秀英炮楼”修建在业里村南口附近五十米处,现当今的秀英大道南侧,在此可以瞭望北边的大海,也能对南边的羊山地区进行监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炮楼成为海南岛中部公路线的要塞,在防盗防匪方面发挥一两拨千斤的作用,每当业里村民谈及炮楼的防盗防贼故事,充满骄傲。近观其貌,尽管楼体斑驳且有残缺,但气势犹存,炮楼地基呈正方形,四个墙角由混泥土浇筑了粗壮的承重柱,中间的墙体由硬如钢铁的海南青石砌成,二楼每面墙中间各建一个外伸式瞭望台,三楼每面墙设置十字形或方形的枪炮口,顶层每个墙角处各建一个外伸式瞭望台,与二层的瞭望台错开方位,避免了视野盲区,炮楼内的值守人员可对外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我时常散步到炮楼下,随眼看看它的身影,那斑驳的混泥土墙面有几处脱皮,可以看到楼体裸露出较粗的钢筋,充满铮铮铁骨的建筑品质,在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足见当初民众建造炮楼时舍以血本。
这也是一座见证了抗日、解放战争的建筑,至今,布满墙上深浅不一的弹孔依旧清晰,烽火岁月的痕迹依旧可循。
抗日时期,蓄谋已久的日军入侵海南岛,他们凭借先进的装备和疯狂的战术,与秀英民团发生交火,之后轻易占领“秀英炮楼”,接着派重兵把守,并在附近地带囤积一定兵力,作为向南侵略的据点之一。秀英地区因此祸害无穷,屠杀共产党、残害妇孺童叟、搜刮民脂民膏等恶行接踵而至,炮楼附近的老村民讲起这段屈辱历史,依旧感到切齿之痛。日军侵略海南期间,还把“秀英炮楼”作为修建海南岛中线公路的指挥部,为加快侵略步伐和加速物质掠夺创造条件。日本投降后,“秀英炮楼”被国民党军队接管并派兵驻守,这也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国民党政府残酷迫害与镇压共产党的行径死灰复燃,腥风血雨在这附近依旧弥漫,但共产主义战士百折不饶英勇善战,最终赢得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秀英炮楼”沉静下来,它曾改造成附近村落大队部的办公地和小学办公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再往后的日子里,它像退休的老人,变得空闲安逸。在“秀英炮楼”附近村民的眼中,它的一点一滴预示着社会安危程度。
近些年,随着万达地产在“秀英炮楼”附近的农田落脚,形形色色的地产公司迅速跟风,在“秀英炮楼”周边地带大力开发商业楼盘,现代化高楼竹笋般不断冒出地面,蔓延开来的城市建筑群对炮楼形成包裹之势,这些新生建筑物使炮楼矮化,这座以远眺观测为特长的防御设施,在现代化发展浪潮下,其视野被周边新生建筑物严重遮蔽,人就是站在它的顶层瞭望台,也看不到远处的大海和原野,原有的天际线已不存在,彻底失去瞭望与预警功能。它现在身处市政道路边,免不了遭受商业气息影响,一些私营小商店已经“进攻”到它脚下,它已经没有纵深与缓冲的界限。每到夜晚,一家棚户小餐馆的人员就搬出桌椅,在炮楼脚下的人行道摆起烧烤摊,炭火烤肉的炊烟和刺鼻的酒精味弥漫着整座炮楼,在此喝酒吃烤串的人与炮楼近在咫尺,墙面遗留下来的无数弹孔,并没有引起食客的肃然起敬,他们满面红光翘脚挠首,只在乎味蕾的快感,一点不在乎这里产生的历史故事。商业气息将“秀英炮楼”冷落在熙熙攘攘之中,在商业街区疯狂扩展过程中,一些势利之人曾商榷把它舍去,似乎没有人真正去琢磨它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只在乎他那临街的地基和人来人往的客流,贪婪与买卖已对它形成岌岌可危之势,它犹如一位无后的老人,等待临终。但大自然野生物种并不嫌弃这座老旧建筑,它们在这里勇敢驻扎和繁衍生命,泼皮的小叶榕在楼顶那残缺的砖缝中生根发芽,接着高高在上枝繁叶茂地成长,给这新生的街景添加一抹荒蛮的绿意,倔强呈现赶不尽杀不绝之意境。
尊重历史性建筑就如尊重祖辈,维护历史遗迹和发扬历史文化就如孝敬爹娘。历史性建筑是当地文化沉淀的直接呈现,是当地历史最好的印记,它为当地产生地域魅力,它的存留数量关系到当地文化气息的浓郁程度。一个地方如果不断抹掉历史性建筑,是卑鄙的文化破坏行为,这如同毁掉沙漠中的绿洲,让地方的文化内涵失去附着物,导致当地文化氛围显得空洞而又虚浮。
“秀英炮楼”充满地域特色和历史意义,它也许会继续屹立,也许会倒掉,它是否继续存在并焕发光彩,取决于主管机构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我想,与其把它的身影当成不可磨灭的回忆,不如把他留在身边,供后人解读与鉴赏。一个地方的气质好坏与否,不以它的繁华程度为标准,而在于它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历史性建筑是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载体,摧毁历史性建筑等于摧毁文化资源。
至今,“秀英炮楼”依旧像充满沧桑和默不作声的街边老者,周边依然人来人往烟火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