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全毅的头像

朱全毅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3/31
分享

吴晓玲:烹饪学校走出的“教学名师”

2009年9月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表彰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来自大连烹饪学校的吴晓玲老师被命名为全国首届教学名师,从教育部领导手中接过沉旬旬的奖杯。这次表彰的教学名师是从全国近百万职业院校教师中筛选出来的,经各级层层推荐并通过网上公示,获奖比率仅为万分之3.7。

吴晓玲这位来自辽阳的农家女孩,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从业于大连市烹饪学校,历经多年努力成为一名国家级的教学名师,20多年的风雨兼程中发生过怎样的曲折故事。是生性的倔强造就?还是命运的造化使然?让我们走近吴晓玲,探究她一路走来的个中奥妙。

她用6年的坚持实现了职业转身

1994年吴晓玲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当时高校毕业生还是计划安排。吴晓玲优异的成绩成为争抢对象,她如愿以偿地成为国营子弟中学的体育教师。优越的环境、理想的工作,对于这位来自辽阳农村的姑娘来说可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吴晓玲从心里热爱这份工作,她将全部热情倾心其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熟悉并适应了体育老师的工作。由她负责的学校大课间操在区教育局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新上岗教师综合素质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初试身手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让这位年轻老师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如果学校不办烹饪专业,她可能一辈子就会投身于自己的大学所学、得心应手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了。

也就在这个时期,波及很多人前途命运的教育体制改革正随着时代的节秦普及开来,原来隶属于国营企业的子弟学校开始转型,部分高中开设了职高课程。刚刚起步的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师资力量缺乏成为校领导最头疼的事情,急需大量的现职人员转岗或兼职。吴老师所在学校开设烹饪班后,缺少专业老师教学,只能聘请外教来上课。外聘来的陈老师同时还兼着几个学校的教学,每周只能安排一次教学,学习进度比较缓慢。校领导把注意转向了校内老师的培养,也许是由于吴晓玲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吸引了领导的关注,时任学校职高部领导找到她,希望吴老师承担起烹饪班面点课的教学任务,校领导希望吴晓玲尽快入行成手,能够接替陈老师担当起面点教学的任务。面对与自己同步开始学习的学生们,吴晓玲没有气馁,她先是参加市里办的培训班进行学习,每天下班后把自己关在没有暖气的临时操作间的小平房中练,每次学完新内容,自己都会反反复复练习多次。若干年后回忆当时的心情还是内疚地说觉得对不起学生——“为了学生的一碗水,自己还真没装满一桶水。”有一次上“抻面”课,调皮的学生们不愿意练习,一起起哄让小吴老师先来一遍,在他们眼中小吴老师也刚刚开始学习“抻面”,肯定会掉链子。说实在话,当时的吴晓玲心里真就没有多大底数,作为一位带课老师她不得不接受挑战,课前的反复练习和私下的外出补课也给她增添了勇气。在几十双眼光注视下,小吴老师从摔、溜、出条开始,一整套动作下来让闹哄哄的课堂静了下来,当粗细均匀的面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时,好多学生当时一句话都没说出来,但更多的表情中流露着的是佩服和意外。在同学们眼里,从这位看似瘦弱的老师身上不仅看到了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更有一种令人折服的内在精神气质。也就从这次上课开始烹饪班的专业课教学出乎意料的顺利,学校制定了用一个月的课时让85%的学生掌握技术的目标,然而在吴老师的带领下仅用两个星期就实现了。

有人说,面对挑战的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创新潜能的力量源泉。吴老师说,这些年经历过的事情很多,命运似乎一直在与她开着各种各样的玩笑。自己走过的路越多,见到的风景也越多,也深知没见过的风景更多。她非常清楚,自己欠缺的不是应对生活的能力,而是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只有坚定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以不懈地努力面对各种挫折,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命运就会因为自己的努力呈现出应有的光彩。她说自己就是一名老师,为了适应岗位的需求而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自己没有理由不坚持不努力。只有不间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减少工作中的不足,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烹饪学校工作期间,她还会经常要求她的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让健康的身体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岗位需要,在锻炼中提高身体协调性,有利于模仿烹饪技能的学习。

她用一片真诚走入学生的心灵

2001年初,吴晓玲调入大连市烹饪学校工作。一次看视平凡的工作调动,实现了她又一次人生轨迹的再次选择。新到一个地方工作,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何况吴晓玲是从职业高中调转到职业中专工作,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啊。误会、不理解、甚至是背后的冷言冷语,在各种异样的评价议论声中新的工作开始了。人们渐渐地发现这位活泼的小吴老师做起事来总是很用心: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她带的班级排面总是横平竖直整整齐齐;每逢新生入学军训课上,她带的班级参训热情肯定是最高的,连续几年成绩排名都能在前三名。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她带的班级落实一般不会走样,不时还会有一些创造性的举动。谈起这段经历,她说自己收获最大的是“真诚”。用真诚她赢得了周围同事的理解和信任,她还是用真诚培养和得到了学生们的信赖。她带的班级连续几年成为校里的模范班级。

就读职业中专的学生除部分是家庭困难所致,很大一部分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有的学生精力比较旺盛,但却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还有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也没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他们找准人生定位,在学习技能中成才?吴晓玲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中餐专业的学生,专业课主要有烹调、面点和食品雕刻。看着一个个眼花燎乱的制作精品,学生们都有点望而生畏。吴老师从切土豆丝开始做起,通过带领学生练习切土豆丝刀法,逐步明确土豆丝的长短、粗细和整齐度的重要性,再提高切的速度。当学生们明确菜刀的正常握持及运用方法后,也提高了刀功能力,渐渐地增加了深入学习的信心。在面点教学中,她从和面、揉面、到揪剂子、擀皮,精心培养学生面食制作的操作工序,手把手帮着学生找感觉,为学生们搭建学习的台阶,最终愉快地掌握技能重点,突破技术难点,并克服学习焦虑。为了让学生们更快地了解厨房,在保证学生们完成正常课时的前提下,帮学生联系实习渠道,让他们尽快熟悉将要工作的环境,近距离接触大厨,明确优秀厨师应该具备的多方面专业技能,回到学校必须要掌握的烹饪专业知识,了解学习范畴和努力方向。利用准备学校宴席比赛的机会,安排学生们去酒店帮工,在实际操作中提高烹饪技能,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感动酒店师傅,更加用心地点拨、指导这些好学的学生。当班级代表队制作的宴席受到校领导和专家评委的高度肯定时,学生们对自己在烹饪能力上的迅速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而这批学生毕业后,也都成为了所在酒店的岗位骨干。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与烹饪有关的知识,吴老师长期自费订阅《中国烹饪》、《四川烹饪》、《烹调知识》、《餐饮爱好者》等烹饪专业书籍,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并经常与学生分享读书心得。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班内菜品研究风气逐渐浓厚。吴晓玲告诉我们她的秘决是用自己的真诚走进学生的心灵。走入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师生间真正的感情,才能让学生们尽快适应并认同学校严格的管理,并从中受益终身。

2012年开始,《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吴老师意识到《舌尖上的中国》地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并使之重归主流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包涵了烹饪原料学、烹饪史学、烹饪民俗学、烹饪美学、烹饪哲学等多种知识元素,还涉及到食材选择、加工、储藏、保鲜、刀工、火候、烹制、调味等多种烹饪技巧。《舌尖上中国》记录了我国几千年沉淀的饮食文化。记录了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风味,堪称“风味美食大全”。在校领导支持下,她在班级内组织多次重复播放。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烹饪的知识性和技艺性,使他们多层感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层次地理解领会从事烹饪美食职业的神圣使命。吴晓玲深信,这样的教育会影响这些孩子们的一生,他们会由衷地喜爱自己的工作,在将来的工作中发自内心地不浪费原材料、不烹制国家明令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会尊重食客、尊重原料本身的滋味,不滥用食品添加剂。《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美食生态。有亲情的盛宴、记忆的盛宴、文化历史的盛宴;有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爱国的味道。这些味道,与浸润在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韧等情感和信念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混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感受“口水与泪水齐流”的中国饮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也许当每一名从厨者的文化自豪感和起码的道德意识被激出来并形成一种文化和职业的自信,其受益者的将是整个社会。

她用踏实的脚步走来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和省、市各级教育机构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比赛。在各类比赛中,大连烹饪学校代表大连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成为全市十几所同类院校参加全国大赛的“功勋学校”。吴晓玲也因参加各类比赛而成为业内的“大师级”人物。

2008年开始,学校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烹饪技能大赛的任务交给了吴老师。当时技能大赛中的作品分为指定品种(现场发面、调馅)提褶包子和自选品种酥点,比赛作品是平时专业技能拔高的浓缩体现。而她当时现有的能力几乎无法驾驭指导比赛这样的重任。压力面前她没有退缩,她虚心求教、反复尝试,从搜集资料到作品定位,每天从早到晚陪选手在训练室里一次次地试验,观察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对发酵面团和酥点的影响。为让参赛选手接近比赛环境34℃的高温,她与学生一起关在开着烤箱、蒸汽柜、还关着门窗的操作间中练习,模仿比赛举办地的环境,并尝试进行成套技能的模拟演练。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四个月不分昼夜的训练,让原想只要进入全国二、三等奖就算完成任务的她,第一次指导学生孟文华参加全国比赛,竟然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位列全国70个决赛选手第二名的好成绩。高兴之余,收获更多的是自信。也正是从这次比赛开始,吴晓玲在面点制作和教学科研上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认真思索比赛给予教学的引领,比赛中所蕴涵的指导思想、比赛要考察的实际技能和多方面潜在的专业素质。面食点心里面包含大量的中餐基本技能,她会经常跑进中餐厨房看师傅切配、上杂及煎炒烹炸,为开阔烹饪视野做了大量的积累。她走进原料市场考查食材配伍、走进市内酒店观摩了解同样的原料的更多种制法;利用假期,吴老师去学习了具有立体效果又能食用的糖艺雕饰,过段时间又自费学习了最能体现整体艺术效果的面塑造型。她说,这些装饰,她可以做得不精,但至少要懂得原理。在接下来的2010年和2011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大赛中,她指导的两位选手王海玲和高岩同学凭借理论知识、专业基本功、指定品种、自选品种四个项目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连续两届夺得全国第一名。

2011年10月,受邀指导大连某部队参加沈阳军区后勤系统面食比赛。为了能胜任这次指导参赛的任务,她自己先研究、突破了四个品种的设计,感到满意后再教给学员,然后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逐步完善,对参赛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由她指导的队员王伟赢得了面食赛项的第一名、参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2012年参加沈阳举行的东北美食大赛,获得了两项东北金牌名点;2012年11月,由辽宁烹饪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烹饪大师刘敬贤大师亲点,与省内另外的三名选手组队代表辽宁省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获取个人赛的“最佳面点金奖”和团体赛的金奖;2013年,参加了在哈尔滨举办的全国烹饪技能竞赛,最终如愿获得了“金奖”。用她自己的话讲,作为烹饪专业教师,参加这些比赛,一方面为了完成一个类似于大满贯的参赛的心愿,另一方面也为日后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有说服力的第一手经验。当然,这些,毕竟也能为学生们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受益最大的将是她的学生们。

2013年,大连市首届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结果揭晓,大连市烹饪职业中专吴晓玲大师工作室榜上有名,成为我市首个以职业中专教师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市财政将补贴10万元资金用于工作室建设。在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中是这样写的:吴晓玲老师是大连烹饪职业中专中餐面点专业的领军名师,她拥有“首届职业院校中国名师”、“东北金厨”、“辽宁省面点大师”、“辽宁名厨”、“辽宁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是全国烹饪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能竞赛评委、人社部面点专业专家委员。她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科研突出,多次在国际和国内烹饪大赛中获得金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三获金牌,是全国及辽宁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大连市十大金牌教练。她组织并参与国家级、省、市多个课题研究,主编的《农家面点巧制作》一书在全国出版发行,6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和专业作品在全国专业期刊、杂志公开发表。吴晓玲老师的事迹先后被《首届职业院校中国教学名师》和辽宁省名师风采录——《执着·收获》,《辽菜兴起录——名师篇》等书刊收录。烹饪中专的张毅校长说:此次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烹饪中专,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端技能领军人才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吴晓玲大师工作室”将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科技创新和技艺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传艺培训、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交流、技能研究等任务,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多渠道为企业及社会培养技能骨干。学校还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专业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名师引领的教师团队建设,落实好工作室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工作室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发展中作用,争取让更多地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大连市烹饪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吴老师说她只是学校里最普通的一名专业教师,深知自己的不足。她说,作为餐饮工作者,必须要抓紧时间学习,尽量减少不足,才可能培养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之人。目前的她,为了让自己接触的面食品种更接近市场,已经由过去的更多关注面点外形,转而重视面食的味道、食品营养,以满足现代人健康理念下的市场需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