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都是在市北,准确说是老台东度过的。小学少不更事,高中的时候只知道拼高考,倒是初中的时候留下了不少朦朦胧胧难以忘怀的青涩记忆。
家在海军大院,每天上学到上清路学校要走一刻钟左右,经过标山路和聚仙路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个班的其他男同学结伴而行,放学了也是这几个同学一起玩。那时候没有现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小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作业也少,放学早的话就去对面的上清路小学踢球,没人教,就是跟大一点的同学学。我脚下功夫粗糙,力气又大,所以我那时候只能踢后卫。遇到周末了,早上就约了那几个同学到台湛路小学或者延安二路小学踢球。在那里经常碰见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和社会青年在踢球,80年代初期的人的精神面貌感觉都很健康,我们这些初中的孩子就喜欢听他们讲贝利和贝肯鲍尔。三百惠旁边的小花园里也是我们经常玩的地方,打“够级”、“捣蛋儿”或者玩“翻纸牌”。小花园没改造以前树很多也很密,还有一个小凉亭子,我们通常就在树林子里打扑克。那个小凉亭子里经常有大青年弹吉他唱歌,那时候很流行刘文正、张帝和张行的歌,印象最深的就是“哗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么都在跑……。”和“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
虽说也情窦初开了,但真不明白大人谈恋爱是怎样的,不知道为什么谈恋爱会带来烦恼呢?那个时候学校的风气就知道学习,一旦有“恋爱”的学生就以为不着调,不是好学生,自然和我们玩不到一起,我们也不和他们玩。我们班里没这种事,其他班里也就是一个两个那么极个别的现象。我们班有两个打篮球的女生长得比一般同学高一些,那时候我们班的男生对班里的那个打篮球的女生总是偷偷摸摸的多看几眼,因为经常锻炼的缘故,发育早,比别的女生显得成熟些,和其他女生一比有不同的味道,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初恋。打篮球的女生和班上一个高个子男生很要好,我们倒也没觉得她不好,反而很喜欢周末约了一起到她们家里玩。那个女同学家在姜沟路,和我们家住的很近,高个子男同学经常周末的时候借口到我家里玩,然后拉着我去那个女同学家里玩,就是当电灯泡。我喜欢当电灯泡的原因倒不是喜欢自己的女同学,而是喜欢听女同学那上高中的姐姐唱歌:“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那……”
现在想起来,过年的时候互相拜年,是最温馨的事了。过年的初三或者初四,同学们就会自发的组织到同学家里拜年。通常是早上一大早,住得近的三两个同学从附近出发,十几个同学很快就凑齐了。我们班的同学一般都住在延安一路往东,威海路往南,南仲家洼往西的这一带,就是延安路大转盘、南临字、崂山大院、标山路、聚仙路和明霞路附近。一群半大孩子伴着欢声笑语不知疲倦的走上一天,给同学的家长拜年。那时很多家庭还没有住上套房,大部分住平房,窄窄的街道,不大的瓦房,进门一般就是餐厅和所谓的客厅,一张方桌几把椅子,还有生着火的炉子,尽管空间很小,踏进去,就是一种温暖。居住条件和现在一比那是很差的,可是,眼前一群健康活泼的孩子和充满稚气的祝福,让大人们脸上充满无尽的幸福和满足。
炉子的暖意,热馒头水蒸气的香味,桌上的糖果,窗上的红福字,那幅温馨画面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