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书德
从视觉艺术呈现、传播与社会化宣教等诸多功能因素考量,电视剧的创作势必存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错位及不合辙,甚至是矛盾对立并产生碰撞。但不论是生活还是艺术,以至于“生活+艺术”的多元复合体,个中“细节”永远是激活、激发、推进剧情叙事、受众本体情感认知和社会群体化情绪的“火花塞”。
最近,江苏省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总台等多家机构联合拍摄,由李路执导、根据作家梁晓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自播出之后,在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都创造了极高收视率,前不久,又在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比中斩获多项大奖。其时空跨度五十余年、长达五十八集的剧情因贯穿始终的精彩“细节”的牵丝映带,让鲜活的平凡人物、烟火气十足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观众,获得线上线下极高的社会评价。收视率创下了央视同类电视剧五年来新高,这无疑给当下影视创作界躁动粗劣、虚渺浮夸的时风打了一针镇静剂。同时也从自觉把握“细节真实”这一关键切入点,为原始剧本创作与人物表演呈现提供了一个极佳范本,从家国、人性和责任的高度与方向,让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厘清“历史、人民、艺术”的内在血脉关联之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新时代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打造当代中国文艺的高峰。
一、细节回归史实本位,潜心追求作品本真
《人世间》是一部从1969年至2016年跨越近50年的渐进性延展长剧。在人物成长、故事发展及情节演进过程中,如何自然进入并不显山不露水地自带时代质感、讲述真实的故事情境?编剧王海鸰和导演李路以尊重史料为纲,采取“造新如旧”的理念,极力追溯复原时空背景细节,对展示本剧核心故事情节的几万平米“人世间”这个“光字片”,从绿皮火车、弯曲逼仄的胡同、灰不出溜的水泥电线杆、木棍木条混搭钉制的围栏、斑驳脱皮的山墙、大杆羊角自行车在雪地里寂寞的摆设等户外表征细节的营造,再到后期电脑、手机、高铁元素的第次铺垫,逐一踩在不同时期社会特征的神经元上,一经人物介入,予老者,是追忆;予中年,是见证;予年幼,是洄游。引领观众借有形之物见无形之史会无缘之人,更让剧中人物情有可寄思有所托,如此涓涓如溪的细节折射的却是一个棚户区、一座城、一个国家半个世纪汹涌澎湃的历史变革进程与跌宕起伏的时局沉浮。
主创组动用大约14000件老物件,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近50年的历史故事,可以说节奏是“闪”的感觉,但细节铺陈有序,经纬可辨,镜头里满是草根烟火,剧情的精神主旨也因此深扎人性土壤而显得厚实、结实、真实。电视剧《人世间》的时空选景、服装道具、化妆符号及演员表达展示细节,几乎没有任何美颜拔高,真实地再现工业、工人作息环境,铺陈工业大后方“吉春市”史诗般叙事场域,以及工人子弟从头到脚郁勃、油腻、有力量的“劳动服”和“为人民服务”等极其精微的本真生活细节。
社会传播学印证,越是宏阔的叙述越要借助精微的“靶点”塑造典型的包袱和人物。在演员动作细节上的设置环节,《人世间》中,在饭桌旁,周母催促秉昆送春燕回家,他一边不情愿地起身一边埋头在碗里呼噜呼噜喝粥;与大哥、姐慌忙进家门,看见母亲抓着已逝父亲手的瞬间,镜头回给秉昆的是一个从门槛磕绊不稳的动作;从白桦林中出来,冬梅闺蜜从卡车驾驶室里跳下来,贴纸她耳畔私语后,冬梅羞愧恢复领口纽扣顺序的举动......这些俯拾即得的动作细节,把情节中典型人物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意识与应激活动的情感具象化、可视化、场景化,分别在邻里、亲情、爱情的特定语境下丰满了人物的荧幕形象。形而上言之,从传统文化的美学视角审度,也惯性充实了影视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灵魂含蓄的强大张力。
台词文本细节一环,《人世间》里,东北工业区灰濛基调下,工人聚居生活区的繁乱嘈杂,不时嘣出抠的胡同市井地方俚语,多元声画细节的交汇,体现了“秉昆、郑娟”们所处的年代质感和地域特色。剧中语言细节的往返,鲜明体现了性别、个性、辈分、教育背景等特征。如周志刚探亲回家夫妻见面的一幕,他说:素华。周母说:他爸。一来一往,两句话,四个字。可这四个字却是千百个日夜的沉默集中在细节针尖上的“核变”,爆炸的当量有多巨大,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计量。再如父子那幕不可多得的爆棚经典争吵对话,秉昆说:...哪儿疼你往哪儿扣;父亲说:是不是事实?秉昆说:是事实就该说吗!是事实就该说吗!!那一刻,看到的就是活脱脱的初中没有读完、被青春、生理、家庭和社会强行蜕变的一个郁勃少年,再佐以那种语气的追加和眼神的顶扛,让我看到了巨石重压下的一杆遒劲雏竹。不得不说《人世间》剧中这些维系人物的语言细节,合人物、接地气,传递出不服输、自强不息的人文内在精神。
二、细节激活审美神经,体悟作品丰富内涵
演员阵容从某种程度或某个阶段会影响作品的观赏和传播,但真正让观者接纳和推崇的一定是作品的细节和内涵。《人世间》中不少细节已成为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引子和切入点。许多铁杆剧迷可以说是拿着放大镜搜寻剧情人物的极致细节,此类话题在快手、抖音、小程序等网站上遍地开花,此现象无疑是一种社会化的对细节的泛化传播解读。
放眼国内影视剧领域,从类型观赏角度比较,细节的认定是专家和观众打分交集的硬核。在同一题材类型影视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品大多只在细节上加以微调,在剧情演绎上的基本冲突、视觉处理,通常都会反复重现。所以,同类型的艺术叙事方式要想与受众社会心理产生共情、共鸣,就更需要精打细磨特有的细节。从早年简一朴素的《渴望》到若干年前升级拔高的《父母爱情》、《我的父亲母亲》等电视剧的引领,社会受众品鉴水平亦日益走高,他们在欣赏、推动影视作品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更会聚集社会力量,主动去挖掘寻找隐匿在剧情留白中创作者的暗喻审美延伸,以期完成对文本个人意义上的再塑。
一部成功优秀影视作品的确立,从审美中介双向对流的学理分析,应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互动过程达成的精神默契。前者需要精心细致地打磨细节,后者则当心无旁骛地体悟解码细节。于原创主体,《人世间》的创、编、导、演团队,在近700个场景里动静结合,通过大量极具质感的细节刺激、引导观众走进不同历史节点,触摸岁月肌理,感知时间软埋的余温,继而形成心理深层认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传统意识基本弥漫于整个剧情。“烧烤”、“撸串”、“大拉皮”、“王八犊子”等地域性鲜明的饮食和语言符号反复呈现,在体现不同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市井烟火及各色人等精、气、神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观众对关外异域风土人情所持有的探知猎奇心境。在观众一端,尽管当下处在科技工艺和网络数据极为先进发达的前沿,可站在流量悬崖之上的现代人,身负社会压力、文化寻根及身份焦虑等多重纠结,则变得更加挑剔,对牵强附会的刻意细节极为排斥,内心更趋向接纳兼容自然“从前慢”的人文细节。《人世间》自播出后所产生的正相关反馈,恰恰道出了受众审美能动性对剧作中极具“分寸感”细节的解读诠释。
三、细节递进维系现实,培根铸魂艺文化人
涓涓细流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海洋。一部饱含人文情怀的影视作品,会以大量的智慧常识与史实细节吸引、牵领、启化观众“用显微镜观察生活、用望远镜瞭望时代、用放大镜传播美学”,提升受众乃至整个社会对现实生活艺术性的局部把握和总体认知。《人世间》剧中,泛灰的光字片、高耸云端冒着浓烟的烟囱、耷拉一只耳沿的火车头帽子、油腻的劳动服、掉漆的带发条闹钟、大小不一悬挂等等那个时代工厂作业聚居生活的“标配”细节符号,开启了本剧工业、工人子弟题材延展的序幕。随着剧情发展、社会变革及主人公成长,后续的时代元素不断添加,社会主流和国家态度也都在细节中一一发声,在细微处鸣放强音。对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解读,剧中的细节是安排在秉义身上。退休后的他和冬梅一起饱览祖国山川至美之际,二人静坐高岗,秉义口述让冬梅记录转给周蓉、秉昆二人的同一封信。其代父、为兄、寄弟妹的多角度话语留言,无论从独居一族的家书家训,从个人立身格言阐释,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艺术中的细致呈现和接地气的解读,辐射的是,不管社会如何转型起伏,但一个人家国情怀的心要定,要静,体现的是代代人对本初信念的坚守。此举,虽以一家之言发声,但其社会性泛化的润滑功能是无可限量的。
四、细节旁白
连续剧《人世间》最成功直观的走心推介细节是陈道明的写意旁白和管峻见首又见尾的传统书法笔墨注解。
1)陈道明的声音细节自带岁月气质,极具辨识度的音调一开腔,就引领观众进入了文学艺术时空,不禁让人想到了特定年代里的一本书、一群人、一座城。如果曲径通幽地走进作者、编剧和导演们的心理深层意识,“吉春市”又何尝不是他们以镜头为马进进出出的人生和艺术“围城”呢?!
2)至于管峻的传统书法参与其中,从开篇“人世间”三个字的推出,再到剧中台词文字和剧尾演职人员姓名的呈现,不温不火的含蓄韵致与剧情很搭,这既是对传统书写“旧时光”的一种无声的展示,也充分体现了导演启用管峻极具鲜明辨识度的书法符号为剧情人文内涵细节“打腻子、上蜡、抛光”的良苦用心。
3)就《人世间》这一时间紧、任务重且表现与造型艺术衔接紧致的压缩后都超长的电视剧而言,让(或者说是安排)作家梁晓声跨界客串表演法官这一角色,不排除编导与小说文本原创作者之间情感互倾的精神默契。但从心理学、伦理学等更深层厘析,一定有编导代言社会民声、并以人性真、善、美的名义邀约作家高坐裁判,从符号学审度,无疑是正义良知岀席并主导风向潮流的深层隐喻外显化的点睛之笔。
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者始终认为,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细节、具体描写是形成特征性形象的重要条件,是克服概念化倾向不可忽视的和必须注意的环节。”只有虔诚地以艺术细节折射时代的质感和脉搏,方能减少和杜绝“臆想”、“无根”、“内涵不够打斗来凑”的伪现实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胡编滥造。
迈进新时代,在“人民文艺”的大语境中,讲好气势恢宏的中国故事,就必须坚持做到“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演电影、写小说都是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思想照亮生活汪洋大海的细节,在一滴水折射的七彩光影里,放眼大海的波澜壮阔,倾听大海律动的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