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书德
盛产烈酒的地方,一定聚集着一群豪迈的汉子。
老镇苘庄湖就是这样一方水土。一路逶迤走来,拥有厚重的历史过往,演绎当下蓬勃多元的烟火生活,许多动人故事在酒的灌溉下,开花,飘香,传为佳话。
青湖镇,是现在的行政称谓。早在史书资料中叫作苘庄湖的时代,这里的小店村就发现众多鲁地大汶口文化南迁过来的痕迹。许多出土的先秦之前的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器皿,都充分展现了当时土著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我曾有幸受东海博物馆朱磊馆长之邀,对其境内一处叫庙顶的战国古墓遗迹作田野考古回访。这座古墓曾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因水利工程规划需要做过抢救性挖掘,出土的战国时期王侯规格的编钟一套,青铜宝剑数把,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精美的酒具器物。据朱磊转述,当年清理墓葬,考古人员打开一个铜瓮,里面还存有大量酒液,就在揭启封口的那一刻,沁人心脾的馥郁浓香瞬间淹没了周遭的原野,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为眼前这千年古远的玉液琼浆啧啧惊叹。遗憾的是,局限于当时落后简单的文保技术,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美酒在开放暴露环境下,很快就氧化、挥发、变质腐败了。倘若贵为王侯的墓主人在另一个维度灵魂有知,他一定会怪罪鲁莽的今人既不懂杯中之物的万种风情,也搅碎了他的千秋大梦。可话又说回来,朱磊馆长话锋一转,如今,墓主生前享用的编钟、宝剑和酒瓮樽杯,经后人细致修复装饰还原,现在都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成了世人观摩追慕敬畏的镇馆之宝。其中,编钟音阶过渡的特殊设计铸造,还引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专家的关注,曾专程来古墓地遗址实地考察研究,和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的《神乌赋》等文学、音乐元素一并载录在古音乐史文献的相关章节。其跨越千年对后世的启发贡献,恐怕也是墓主生前所始料不及的。
有了古人酿酒的滋润,青湖镇的造酒历史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新兴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当地两家民营酒厂依托传统配方和古老的酿造工艺生产的苘庄湖大曲,畅销华中华北地区,尽管是一方乡镇出产的小品牌,但受用过的资深酒客只要提起“苘庄湖”仨字,个个醉眼迷离,口水伴着哈喇子围舌尖打转。也就是因为这款酒的激发,镇上一波勇闯天涯的汉子,手拎酒瓶踩着开放的浪潮,北漂进京。他们白天走街串巷散发广告揽活,晚上兢兢业业辛勤劳动,凭借精湛的手艺一点一点实现自己小小的梦想,在岁月和汗水的锻造下,或在京城安家或回乡再创业,都找到了自己人生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这些漂在京城“小人物”的创业故事各不相同,但都非常精彩,其曲折演绎的细节,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的小说《如果大雪封门》及《跑步穿过中关村》里都有时代性的文学描述。
当然,同样从青湖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作家徐则臣,对故乡的酒品咂得最深最真。他以酒浸泡文字,借月光勾兑故事,并一路泛化成千年运河浩浩荡荡的水脉,穿过大半个中国北上,两岸被河水浇灌滋养的帝王兴衰和庶民的岁月轮回,就像藤蔓上的瓜果,有瞬间辉煌的、甜蜜要死的痛,也有漫长的、平庸的、回甘寡味的从容。徐则臣正是凭借其长篇小说《北上》一举斩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成为第一位70后获此殊荣的青年作家。为此,他还专门写下《让沉默的河流说话》一文,记录自己把酒运河,蘸水创作的细节。
今天,青湖镇酒厂将传统的酒文化和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连在了一起,走的是好酒+水晶文化+旅游+互联网的多重模式。将千年赓续的美酒和毗邻的海陵湖、西双湖、天然温泉等农家乐旅游观光及乡村四季采摘活动捆绑经营,同时,又借助现代水晶加工技术,开发制作了多种多样的时尚酒器和工艺品,无暇的水晶杯环抱着清澈的美酒,面对苘庄湖的传统与青湖拉风潮流的呼唤,谁又能拒绝这“透明火焰”将心底的故事点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