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9
分享

寻找朱淑真故居

年轻时读宋词,喜欢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喜欢朱淑真的“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喜欢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喜欢朱淑真的“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女词人,两人时代相近,气质相似,文采相类,共同点甚多。因为李清照出生在北方,朱淑真出生在南方,故有“北李南朱”之说。但是,两人在婚姻方面略有不同。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曾有过琴瑟和谐、举案齐眉的爱情生活,而朱淑真由父母做主,嫁给一位官吏,志趣不合,甚为不幸。她曾用“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的诗句,表达对包办婚姻强烈不满和抗争。于是,她决意回到娘家,重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并发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呐喊。在封建社会里,她的所作所为,绝不能被世俗所容忍。最终,孤独寂寞,抑郁而终。

在我的心目中,朱淑真是个才女,生性颖慧,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她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但被父母认为“越轨礼教”,竟用一把火烧掉,留下来的作品极为少数。

朱淑真故居在浙江海宁路仲,这是一个千年古镇。它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古老”,犹如未曾打扮的江南女子,古色古香,淡妆素雅。任凭春来秋去,岁月更迭,依然纯真,依然淳朴,依然魅力四射。

路仲古镇的直大街东西走向,长不过百米,宽仅二米。沿街房屋低矮,商铺林立,仍保持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石板铺砌的路面,铮亮闪光,蜿蜒地向前延伸。两旁随时可见米行、盐号、油坊、药铺以及理发、修鞋、农具、杂货等“老字号”遗址。这些房屋大都是敞开式的店面,作坊式的里屋,前靠街,后临河,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没走几步,就遇见河埠头,时有三五成群的女子在河边洗衣服,捶打声、欢叫声此起彼伏,偶尔还看到桥下的石雕。

寻找朱淑真故居,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的印象里,应该是一幢别致的小楼房,朱梁画栋,修葺一新,外面至少有一尊朱淑真亭亭玉立的塑像。但走遍全镇,始终没看到想象中的建筑。我迷惘,我失望。

后来,向一位老人打听,他说,“不远,就在德风桥边,你跟我去”。他带我拐进一条小巷,在古井旁一幢破旧不堪的楼房前停下。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宋代女词人的故居?可是,墙上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分明写着“海宁市文物保护点,朱淑真故居”几行字。由于风雨侵蚀,牌子也有些陈旧。

更让我惊诧的是,故居的门半掩着,透出一缕热气,悄悄地推开门,只见一个中年汉子蹲在地上在吃面条,屋里昏暗,隐约看到木床、桌子、板凳之类简单的家具,还有杂乱的衣服,一片狼藉。

“这里是朱淑真故居?”我诧异地问道。

中年汉子明白了我的来意,点点头说,“是的。我是外地来打工的,现在暂时租住在这里。”

说实在,我造访过不少名人故居,这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尴尬的事。行前,我曾查阅了《路仲遗韵》,说朱淑真故居“用材粗壮,枋雀雕饰精美,砖墁及档扇尚存,门口福禄寿禧等纹样。屋内有天井。细砖埋地……”可是,眼前什么都没有。是年久失修,还是人为破坏?不得而知。环看四周,两层楼房摇摇欲坠,屋角杂草丛生,门前萧条冷落。我不由地想,朱淑真也是南宋别具一格的词人,她的故居竟如此满目疮痍,让人难以接受。如果她地下有知,该有何等的感慨?

幸好,有人指点我说,附近有一个渟溪水阁,里面陈列着有关朱淑真的图片、资料和诗词,游客可以从中了解这位女词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生活。于是,转弯抹角,终于找到了朱淑真陈列馆。

渟溪水阁是一座仿古建筑,面对溪水,青砖黛瓦。虽然简陋,但布置得体,琳琅满目。展厅里没有游客,显得分外安静。徜徉其间,细细地品读朱淑真诗词,内心稍觉平静。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她的《春景》一诗,写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情趣:“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 春光明媚,不负韶华,她与女伴们斗草戏耍,不愿呆在闺中,穿针引线,学什么乏味的“女红” ,而是在春光里举杯独酌。

朱淑真早期作品笔调明快,文词清婉。到了后期,她的词作风格变为忧愁郁闷,流于感伤。如《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摸着人”,这五个“独”字,一气呵成,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楚心情,自然流露,千百年来,不知打动着多少人的心?

展示厅出口处放着一本“留言册”,随手翻了翻,看见有人留下参观后的感想。于是,我也乘兴提笔,写下一段文字,提出自己的建议:

千里迢迢,寻找朱淑真故居。可叹的是故居破旧不堪,令人心酸不已,建议路仲邑人筹集资金,政府赞助,适当予以修复,不宜大兴土木,仅恢复原来的东、西花厅,五间两层楼房及回廊即可,以发扬路仲文化传统,激励后人。”

我不知道,这条建议能否为当地政府采纳,只是不吐不快而已。

水阁外有小院,置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独坐于此,遥望前方,一排排垂柳依依,生机盎然,倒映在清冽的溪水中,春风吹来,水面泛起涟漪,揉碎了水中美景。

步出渟溪水阁,不由想起古人一首诗:“泛舟过渟溪,两岸人家齐。到门才咫尺,水涨板桥低”,生动地描绘了水乡景色。在现代化的今天,路仲古镇不建高楼大厦,没有繁华街市,更谈不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有的是潺潺溪水,悠悠小巷,深深庭院和青青桑园,还有千百年来坚守在这片土地的居民。

这几年,与之毗邻的许多古镇纷纷“脱胎换骨”,打造“名人效应”,突出“商业氛围”,致使面目全非。而路仲不为世俗所动容,不为时尚所诱惑,虽然蓬头垢面,朴实无华,恰恰为人类保留了一份历史的真实。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