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9
分享

灵岩飞渡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在乐清“雁荡山庄”参加会议。次日,主办方组织到灵岩风景区观赏空中飞渡表演。随后,还采访了参加表演的几位当地农民,倾听他们传奇式的人生故事,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响岭头到灵岩,沿途险峰奇石,景色绝佳。虽然是秋天,树木依然郁郁葱葱。和煦的阳光透过树隙,在石子路面撒下斑斑点点的光圈。路的另一边是干涸的河滩,铺满卵石细沙,只有一条细小的清流,弯弯曲曲地流过。汩汩的水声和鸟雀的喧噪声,更加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灵岩又名屏霞嶂,因崖上五色相间,宛如彩霞而得名。明代刘芳誉《屏霞嶂》诗云:“摩天峭壁俯禅关,炫目丹砂好铸颜。恍惚仙源迷路处,乱霞飞绕赤城山。”传神地写出了它的地理风貌。灵岩风景区以“群峰挺拔,古洞幽深”而著称。峰有“天柱”、“展旗”、“双鸾”、“玉女”等,无峰不秀;洞有“天窗”、“龙鼻”等,无洞不奇。宋代诗人王十朋在《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一诗中写道:“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


灵岩寺背依灵岩,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进入景区,人口处有两块巨岩,人称“钟岩”和“鼓岩”,石上镌刻着“钟鼓齐鸣”四个大字,为古寺增添宗教色彩。


灵岩寺历史悠久,初建于公元979年。因山水灵秀,名闻京师,宋太宗特赐御书五十二卷。公元999年,宋真宗赐额“灵岩禅寺”。据说,当时灵岩寺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寺中藏经楼,集中了佛教经典。后几经战乱,一度荒废。1984年,显广法师率徒5人从国清寺返灵岩寺,恢复佛事活动,并修理殿宇。1996年冬天,新建的大殿落成。自此,来灵岩寺进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寺庙里香雾缭绕,钟鼓不绝。


灵岩寺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清人喻长霖所撰。上联是:山雁荡,水龙湫,洞石佛,百二峰拔地凌云,海上名山称第一”;下联是“左展旗,右天柱,后屏霞,数千仞神工鬼斧,灵岩胜景叹无双。”在短短的46个字中,嵌入6个地名,将雁荡山的雄姿以及灵岩寺的景色,抒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令人击节赞叹。


灵岩寺前有两座突兀的山峰,它们遥遥相对,威武伟岸,犹如两个巨人守卫着千年古寺,这就是天柱峰和展旗峰。


西侧的天柱峰形如圆柱,顶天立地。在陡直的峭壁顶端,还工工整整凿有“天柱峰”三个大字,峰北摩崖也有“辟立千仞”和“天不塌,赖以拄其间”的刻字,笔力雄健,气势非凡,仰望这摩崖石刻,对敢于攀登险峰的石匠们油然而生敬意。东侧的展旗峰,形状如一面展开的大旗,气势磅礴。传说这是远古时代,黄帝征服蚩尤后班师回朝时留下的大旗。清代诗人袁枚《展旗峰》一诗记录其事:“黄帝擒蚩尤,旌旗不复收。化为石步嶂,幅幅生清秋。”


在天柱和展旗两峰之间的空地,称之为“南天门”, 一条小溪穿门而过,前人喻为“天阙”。游客们就是坐在此地,仰望“灵岩飞渡”的表演。陈总将我们安排在灵岩寺一侧山坡的茶室前,一边品茶,一边观赏。


那横架在两峰峰顶的一根钢丝,就是表演者大显身手的舞台。


几响爆竹,震动山谷。天柱峰顶上,有一个人拉着绳子,象猿猴似地沿着悬崖边爬下来,“直渡”表演开始了。他动作娴熟而敏捷,身姿从容而舒缓,他在崖壁跳着、弹着,像一只飞翔的鸟,这叫“山雀啄食“;时而,他张开双臂,头朝下,脚朝上,贴在悬崖上,这叫“倒挂蝙蝠”;时而,他双脚扣在石缝里,双手向下作“打捞”的动作,这叫“水中捞月”;时而,他两手一松,从绳子上迅速滑下,观众以为他失手,正捏一把冷汗,他突然攥住绳子,又弹回崖壁,向观众招手。最后急速下坠,安全到达地面。这一切高难度的动作,他都轻松自如地完成,做到化险为夷,游刃有余。


“直渡” 表演仅仅是开始。接下去的“横渡”更为精彩。在乐清民歌《对鸟》的乐曲声中,从天柱峰滑出一个人来,他像猿猴一样,用四肢在钢丝绳上攀援前进。过一会儿,他盘腿坐了起来,连翻几个跟斗;一会儿,他摇着扇子,显出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一会儿,他张开双手,跃起身子,像雄鹰展翅,翱翔天空。“双人骑车”更为精彩,一个人在钢丝上骑车,另一个人双腿倒挂,头顶朝下,撒下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飞舞。观众们屏着气息,睁大嘴巴,目不转睛地看着表演,惊叹声,喝彩声和欢呼声响彻一片。


表演快结束时,空中抛下一个绣球。许多人都去抢夺这个高空礼物,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此时,表演者站在展旗峰上向观众挥手告别。


将近黄昏时分,我们从展旗峰天窗洞下来,正好遇见表演队的健儿们。有人认识他们的队长,我们就在路边攀谈起来。


队长姓万,雁荡山响岭头村人。他五十开外,中等身材,一张国字脸,两道浓黑眉,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身穿红色T裇,白色长裤,淳朴中有几分腼腆。万成根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在山里长大,十七八岁时在悬崖峭壁采草药。他说,天柱峰和展旗峰上有许多名贵的药材,生长在特别险峻的地方。为了采药,山里人经常带一根绳子,揣一把镢头,不畏艰险地攀上悬崖峭壁,采集药材给人治病。后来,得知村里组建“飞渡表演队”,就报名参加。几十年过去了,他练就一身飞崖走壁的本领,即使是人迹罕至、飞鸟见愁的地方,也留有他的脚印。


“在我们的心目中,没有什么征服不了的高峰。”老万师傅笑着说。笑声里充满一种自豪感。


万师傅还告诉我们,“灵岩飞渡”始于1916年。当时,一位乐清人看到来雁荡山的游客越来越多,突发奇想,启用当地采药人进行飞渡表演。此后,作为雁荡山一个独特的旅游景观而被传承下来。1958年,因发生一次意外事故, 曾一度暂停。上世纪70年代末,“灵岩飞渡”东山再起,重新与游客见面。


夕阳西下,遍地余辉。望着万师傅和表演队员们的身影,我深有感触。多么可敬的人啊。他们用自己的勇敢、智慧和刚强,为雁荡山增辉添彩,为成千上万的游客传递正能量。


美哉,雁荡山。

勇哉,雁荡山人。

 

                             首发200074日《温州日报》1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