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8
分享

寄情富春江

“从前,富春江边有个白鹤墩,白鹤墩边有个白鹤亭,白鹤亭后有个庙山坞,庙山坞里有个小洞天,小洞天里有个南楼,南楼里有个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名叫黄公望。黄公望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当我来到富阳采风时,一位当地导游向我介绍说。

当他得知我来自温州,又补充一句:“黄公望的父亲是你们温州人。”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可谓风靡天下,我当然知道。但他的父亲怎么可能是温州人呢?想必是导游开玩笑。

导游却认真地告诉我,千真万确。也许你不了解黄公望的身世。他生于南宋咸淳五年,就是公元1269年。原来是江苏常熟城内一户陆姓人家的子弟,名叫陆坚。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甚为可怜。此时,一个年过九旬,客居常熟姓黄的温州平阳人没有子嗣,见这孩子聪明伶俐,就收为义子,逢人就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陆坚改姓为“黄”,名“公望”,字“子久”。

我笑着说:“原来如此。幸亏温州老乡把这个孤儿抚养成人,否则,元朝也许不会出现如此优秀的画家。”

春雨绵绵。导游带我们前往富春江畔小村庄,追寻黄公望飘逸豁达的归隐仙踪。当我看到烟雾笼罩的富春江时,不由想起南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信,述说自己旅途中所见的富春江景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寥寥百余字,用诗一般精炼的语言,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 ……

导游介绍,黄公望的童年时代,经历了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天下的社会大变革。随着蒙古人马蹄声,带给他的是国破家亡的灾难。由于民族歧视,背负了“四等公民”的包袱。他胸怀大志,却一生坎坷。原先,在浙西“廉访司”当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到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曾卖卜为生。他的学画生涯起步较晚,所绘山水,出神入化,遂和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古稀之年,黄公望来到富春江畔,看到庙山坞一带山峦起伏,密林遮天,风光旖旎,环境优雅,曾经居住的农家早已搬离他处,方圆数里,行人稀少,青山绿水之间,只有鸟儿的啼鸣声和流水的潺潺声。这种山野之趣,正与他寄情山水,做一名隐士的理想相吻合。于是,他选择庙山坞中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决定在此地结庐隐居。自称“小洞天”。并写诗赞美道:“谁家亭子傍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落叶尽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空山。”

走过“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的牌坊,就看到黄公望平日起居、饮食的“小洞天”。几间草屋,古朴简陋,室内无华美装饰,只留一桌、一椅等生活用品和笔墨、纸张等寻常之物。

如今,悬挂在茅草房门口的“小洞天”三字,由中国文史馆馆员黄苗子题写,房中黄公望画像由画家徐君陶所绘,两边对联为书法家孔仲起所书:“大痂胸次多丘壑,巨颖人间识凤麟”。室外草丛中耸立着石碑,上面镌刻着黄公望自题《秋山图》的诗句:何来白鹤传雪苗,却是阿翁松下遣”,表达了画家独特的生活情趣。

沿着庙山小道,穿过“富春嘉遁”牌坊,来到黄公望作画的“南楼”。据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秋山林木图》等作品都是在此地完成。在他80多岁时画《秋山招隐图》时,他曾这样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和绘画的乐趣:“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西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于是,发出“富春山水終嘉遁”的感叹,觉得这里才是他真正的心灵港湾,是他安度晚年的栖身之地。

此刻,我又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确,陋室虽然简陋,但居住着道德高尚的人,自然名声远播。想当年,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名流聚集,吟诗作画,该是何等的热闹,何等的洒脱。

在“黄公望纪念馆”里,珍藏着《富春山居图》的复制品。这幅画是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一次,他和好友无用禅师从松江返回富春山居。途中,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为自己画一幅长卷。黄公望当即应允。

为了作画,他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漫游三百余里,观风云之变化,探峰峦之神奇,沿途不停地画。前后用了三、四年时间,废寝忘食,潜心创作,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才画完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宏大巨制。《富春山居图》以富春江为背景,将山和水融为一体,用墨淡雅,疏密得当,笔法娴熟,风格独特,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成为黄公望的代表作。

站在《富春山居图》前,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只见群山逶迤,峰峦起伏。山道纵横,江流迂回。田园沃土,沙町平畴。村舍云烟缭绕,渔舟浪里出没。村落民居,布局得当。杂树生花,历历在目。亭台小桥,各得其所。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天空飞禽,栩栩如生。地下走兽,生动活泼。这是百里富春江的画廊,也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写照。

《富春山居图》诞生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此画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视为珍宝,临死之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亏吴洪裕的侄子闻讯赶来,从火中抢出,可惜此画已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后来,画的前段成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仍分离于海峡两岸。

其实,寄情富春江的何止一个黄公望。千百年来,富春江孕育了多少志士仁人和英雄儿女,从三国时期的孙权到现代诗人郁达夫,流传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壮士断腕”的悲壮,也有“风流倜傥”的浪漫。此外,富春江边的千年古镇、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徜徉其间,流连忘返,难怪南宋诗人陆游失意后写了一首富春江的诗,最后两句说,“要识放翁新得意,蓼花多处钓舟横”,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他只能寄情于富春山水之间了。

(写于2022年2月2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