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我随一群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到江西婺源采风。这两天里,我们冒着绵绵春雨,在婺源的乡村穿行。一路走来,我的心醉了,醉在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里,醉在如梦如幻的诗情画意中。
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许多到过婺源的朋友也赞不绝口,有的说“名副其实”,有的说“不虚此行”。对此,我心存疑惑,不敢恭维,亲临其境之后,不由产生同样的感受。
李坑、汪口、思溪、延村、江湾……一个个村庄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婺源大地上。村庄不大,约在200户到500户之间,但年代悠久,少辄几百年,长辄上千年。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魅力,每个村庄都有历史的印记。徜徉其间,看不够一幅幅风情画卷,听不完一曲曲动人乐章,真是古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暖风吹得游人醉”。
我确实醉了,醉倒在李坑村头。
据介绍,李坑村建于北宋祥符年间,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村口有一副亭联,联云:“小桥流水人家,远树平林村落”,我觉得这寥寥十二个字,概括了李坑的特点。眺望四周,一条清澈又宽阔的小河从村里潺潺流过,溪边几棵迎风而立的樟树高大挺拔,枝茂叶繁,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向人们诉说李坑的过去和现在。。
我们几个买票上了一条小船,沿着溪水溯流而上。两岸酒坊、商铺、民居、宅院,依水而建,参差错落,尽现徽派的建筑特色。屋檐下的一排排红灯笼,和绿水青山、粉墙黛瓦交相辉映,色彩明艳。河上横架着一座座石桥、木桥、砖桥,纤秀灵巧、古朴典雅。
船老大是李坑人。他告诉我,李坑村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代到清代,从这里走出来的文官、武魁、进士、名流有数百人之多。他指点着岸边的古宅,一一告诉我们:这边是“尚武堂”,南宋时期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屋后有一方清澈的水池,池边有一株紫薇树,看似衰老不堪,却生机勃勃,年年著花。 那边是“申明亭”,古代村民聚会的场所,每月初一十五,村长要对村民们进行赏善罚恶,凡是有过错的村民不许从亭中经过,只能绕道走亭边的石头小路,以思悔过。他幽默地说,亭号“申明”, 含有“申张正义”、“公开透明”之意。几百年前的李坑就已实施“村务公开”,秉公执法,实在令人敬佩。
船老大告诉我们,由于李坑人杰地灵、吉星高照,这条河原先取名“流星河”,如今,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给李坑村的老百姓带来财富,于是,村民将河名改为“流金河”。一字之易,道出了李坑的沧桑巨变。
李坑,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让我陶醉。这里几百年间沉淀的历史文化同样让我陶醉。
到了汪口,我醉倒在俞氏宗祠前。
汪口村,以碧水汪汪而得名,现有400多户人家。走进村口,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淡墨山水画:河面笼罩着轻纱般的雨雾,几只鸭子在水面嬉戏,系在岸边垂柳上的小船随着波浪起伏,既有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情趣,又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
踩着石板小路,我们走在村里的千年古街,两旁的店铺、民居鳞次栉比,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古街仅两、三米宽,悠长而深邃,我边走边想,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回到那远古的岁月,古街尽头就是名闻遐迩的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建于清代乾隆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北朝南,飞檐上雕着五只凤凰,称之为“五凤门楼”。据说“五凤门楼”在宫廷建筑中较为多见,但在民间宗祠建筑中绝为罕见,为什么会在汪口这个小村庄出现呢?村里的老人给我们解开谜团。原来在乾隆年间,村里出了个叫俞应纶的文人,曾当过太子的老师,所以皇帝就特批“俞氏宗祠”可以将山门建成“五凤门楼”。
我特别欣赏门楼上的浮雕。有“万象更新”、“双凤朝阳”、“福如东海”等主题群雕,也有以花草鸟兽、楼阁亭台、小桥流水等内容,这些雕刻采用了浅雕、深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层次分明,细腻精巧,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俞氏宗祠门前是“平渡堰漂流”的起点。朋友说,在这个地方漂流很刺激,时而浪激飞舟,时而波平如镜,可惜因天雨而暂停,不能领略漂游之趣。站在高处,只见河面上竹筏一字排开,两个穿着时髦的女孩撑着红色的伞,在竹筏上摆出姿势拍照。俯瞰眼前的景色,聆听着流水的浅唱低吟,也别有一番风情。
在思溪延村,我不由沉醉在美轮美奂的古代建筑艺术之中。
思溪延村其实是两个村庄,相距一公里多。都有“儒商第一村”之称。这里的房子保留了古徽州的建筑风格,高挑的马头墙,精致的墙脚线,显现出房屋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现在,白墙上的油漆已剥落,灰砖上的苔藓已滋生,显示每座老宅的沧桑的历史,
我喜欢“思溪”这个村名。问其缘由,村里的老人说,这也许是表达对水的思恋,因为是小村庄,不能说“思江”、“思海”,只能说“思溪”了。对此解释,我付之一笑。我以为,村名与姓氏有关。这个村的人都姓俞,“俞” 和“鱼” 同音,鱼儿离不开水,“思溪”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延村可供参观的景点很多。村口“通济桥”是一座横跨溪流之上的廊桥,建于明代,仍保持古色古香的风貌。画家们喜欢在这里写生,游客们喜欢在这里驻足,村民们喜欢在这里聊天,小贩们也喜欢在这里设摊,所以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桥上望去,青黛色的山峰、金色的油菜花、郁郁葱葱的树林、嫩绿的草地,就连茅屋上枯黄的稻草,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抹颜色,三月的雨,柔柔软软,滋润万物。桥的另一边立着“如来佛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村中还有100多座清代商家住宅。
延村的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譬如房屋的布局,采取“群屋一体”的形式,在古代独具特色。全村几乎是户户相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既可以经常串门,又能互相照应,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如遇到雨雪天气,从村头走到村尾,也不必打伞。再譬如房屋的结构,共性中有个性,统一中有变化。余庆堂的结构像一个“商”字,意为这住宅是主人当年经商致富而建造的。俞氏客馆更有意思。这家门上的“百寿图”堪称杰作,分别刻有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还有4个字得细心寻找,而最后一个“寿”字只能在直升飞机上看,因为整个房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寿”字,细微之处,可见古人的别具匠心。
延村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很有名气。站在天井中,坐在大厅里,慢慢地观赏,静静地感受,从这些雕刻的深刻内涵和精湛工艺中,体会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确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延村的民居大多为二层,基本上是以“天井院落”为中心的方形布局。走进大门,来到院落,院落之上有天井,整栋房子的采光都来自于这口天井,房子一般不开窗户,因此,多数的古宅都比较阴暗,给人凉飕飕的感觉,难怪这里曾经是《聊斋》等影视剧的拍摄基地,不需要刻意营造环境,就有诡异与恐惧的气氛。
延村还是江南最典型的儒商村落,处处渗透着“诚、信、义、礼”的文化精髓和“贾而好儒”的儒雅风范。
在江湾,我醉倒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
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萧江第八世祖江敌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始迁江湾,逐渐繁衍成为巨族。这里山水环绕、风水极佳,是古徽州风水文化的典范。
萧江宗祠是江湾在近几年新造的建筑,全部采用巴西进口楠木,看上去威严赫赫,雄伟恢宏,但与俞氏宗祠相比,多了几分豪华,却少了几分朴实。
雨一直下,打湿了发梢,打湿了衣服,甚至打湿了手中的相机,但打不湿我们浓浓的游兴。在江湾村狭窄的里弄里,到处是商铺,再加上游客很多,摩肩接踵,拥挤不堪,只能排成长队,缓慢地向前移动,走到滕家弄时竟不能前进了,等了十多分钟才通过,我以为江湾的商业气息太浓厚,失去了古村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质。这也许是这次婺源之行一点小小的遗憾。
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举头望着狭长的天空,我的思绪在驰骋。婺源的乡村确实令人神往。在这里旅行,觉得有一种来自心底的祥和与清净,因此,我不能不羡慕生活在如此美景中的婺源人了。
哦,婺源,我愿再一次醉在你的怀抱里。
(2022年4月8日,于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