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7
分享

聆听千年古镇

张绍光

有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它离乌镇、西塘、南浔等著名的景点不远,却无人问津,游客甚少。它在“三国”时期形成,东吴名将陆逊曾在此屯田练兵;后来,得益于水陆交通之便利,商贸逐渐繁荣,形成集市。它的古桥、古街、古宅、古道……至今还保持着原先的模样,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它寂寞、冷清而破败,默默地在等待,有朝一日,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它就是浙江省海宁市的路仲古镇。

“路仲”的地名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唐代时,这一带发生灾荒,哀鸿遍野,颗粒无收,百姓没米下锅,几乎家家断了炊烟。只有姓路、姓仲、姓毛的几家比较富裕,看到老百姓挨饿,他们就体恤民情,开仓赈济,将粮食分给灾民,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意想不到的是,路、仲、毛家族渐渐衰落,相继破产。为报答这三家的恩德,百姓们为他们塑造神像,顶礼膜拜,并把地名改为“路仲毛”,简称“路仲”。

自古以来,小小的路仲走出不少名人,留下许多文化遗迹。在古镇狭窄的街道行走,仿佛听到远处传来沉重的低吟,那是历史潜在的或蛰伏的灵动。我不由放慢脚步,静静地聆听,聆听古镇的回声 ……

和江南小镇一样,路仲离不开水,也离不开桥。贯穿南北的“渟溪”蜿蜒地穿过,中段有“路仲港”,水边有古埠头。明清以来,人们先后在溪上建造石桥。最显要位置上的“德义桥”和“德风桥”,就是纪念路、仲、毛三家的德行而命名。我们乘坐小船,穿过桥洞,桨声悠悠,揉碎了水中的倒影。

德义桥是一座三孔梁式平桥,柱石刻有“大明永乐十二年甲午秋建”的字样,专家考证,此桥具有元代建筑风格,护栏石料来自武康。桥面装饰狮子和莲花的造型,经过风雨洗礼,至今仍神态生动。德风桥建于清道光二年,是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石桥。桥墩刻有“西接彩虹云蒸霞蔚,东连德义珠联璧合”的楹联,清晰可见。桥身小巧玲珑,却不失肃穆端庄。

天空飘起小雨。几个穿着长裙,打着红伞的女子,从小桥上款款走过,为素雅的画面增添了几分色彩,几分灵气。

我们来到一户人家躲雨。屋主人很热情,交谈几句,颇为投机,他是路仲人,和90岁高龄的母亲住在一起,还养了两只狗。对古镇的民风乡俗,他了如指掌,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路仲”的故事。

路仲有一位叫张从的名人。虽然他一生节操不佳,但后人张子相却让人刮目相看。康熙年间,子相单枪匹马,直闯县衙,据理力争,为当地老百姓减免钱粮之赋,乡民记其功德,将他居处河边的石桥改名“惠人桥”。由此可见,凡是为民请命的人,老百姓都会牢记其功德。

他还向我诉苦。“路仲”原先是“镇”,现在莫名其妙地被降低“身份”,成为“斜桥镇”下属的一个“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古镇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收入,村民们对此愤愤不平。

雨过天晴。我们参观了路仲的几座古宅。

“张宅”是张从及后代张子想的故居。从一扇古朴的木门进去,石子铺成的小路直通大厅。厅里摆放着老式座椅和各种画匾,阳光从屋顶天窗照射进来,廊檐木雕,窗格图案,通体透亮,故又称“明厅”。这是古镇保存最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

篆刻家钱君匋的祖居,大门紧闭。听说前段时间部分建筑倒塌,正在整修,暂停开放。从外观看,高墙上爬满了残枝的痕迹,屋檐下惟妙惟肖的绘画,栩栩如生的雕刻,显示当年豪门大宅的辉煌。

管庭芬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据介绍,他的藏书楼位于虎啸弄11号,借杜甫诗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之意,取名“花近楼”。他曾在诗中写道:“东倒西歪屋几间,虽居尘境亦深山。门临小市无车马,篱旁清溪绕曲湾”,由于年代久远,几易其主,也是野草丛生,遍地荒芜。

来到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蠡园”,斑驳的大门长满苍苔,参天的大树绿荫繁茂,玲珑的假山空灵剔透,碧绿的池塘微波荡漾。别看如今荒无人烟,100多年前,路仲名士在此寄情山水园林之中,吟诗作画,不亦乐乎。

无论张家、钱家,管家的豪门宅院,还是“醉月门”等牌坊,都保持着历史的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厅堂和花园,形成了古镇的基本规模。路仲哺育出的精英,为古镇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路仲的街巷以直大街为中心,逼仄的小巷向四周辐射,密密麻麻延伸到每个角落。这里有临水而筑的矮小房屋。也有围着高墙的深邃大院。

中午时分,来到一家小茶馆坐坐。店堂不大,顾客却不少,大部分是讲着方言的本地人,也有前来观光的游客,人们三五成群,围着小饭桌一边喝茶,一边闲聊,被炉火熏黑的茶壶,呼呼地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茶香和烟味。店堂里摆着彩色电视机,正在播放越剧。

我在几位头发斑白的茶客边上就座。交谈中,得知他们是茶馆的老客,退休了,赋闲在家,常到这里消磨时光。

“十多年前,古镇上有个老茶馆,在整个海宁都有名气。每天生意兴隆,座无虚席,服务也很周到。店主邀请到四面八方的艺人,有说书的,有唱戏的,非常热闹,笑声不绝。可惜后来关闭了。”一位老大爷对我说:“几年后,桐乡的年轻老板重开一家茶馆,经营不久,又转让给在街上卖汤圆的一对夫妻,尽管主人换了,镇上人喝茶的习惯始终却没有变。”

“你是路仲人吗?”我问。

“是的。”他回答:“别看我老,筋骨挺硬朗。在家闲不着,现在还担任栽培桑树,饲养家蚕的技术顾问呢。”

他的话音里充满自豪感。也许这就是路仲人的性格。

离开古镇时,经过一座新建的亭榭,旁边有一个扇形的石碑,刻着《观鱼亭记》,记述修建的此亭的缘由和经过。碑文说,古代路仲有“渟溪十景”。其中“邢坝观鱼”是“十景”之一。清代雍正年间,湖北学政管南棠题诗云:“毋须片舟下丝钩,未见一罟罩浅滩;南棠句出吟咏泛,春水亭林动波澜。”如今,“渟溪十景” 已荡然无存,直至2008年,村民决定集资重建观鱼亭,2009年6月5日落成,旧时风景,始发新姿。

看来,“邢坝观鱼”是路仲人“开旧景之先河”的杰作。他们将从历史的角度,恢复古镇原貌,美化自然环境。

穿街走巷,聆听古镇。我感受到,历史是不可以重塑重建的,其根本在于保护。路仲给人的印象是真正的“古”,真正的“旧”,真正的原汁原味。那些羞羞答答藏在小巷深处的古宅,就是真实的历史。期待路仲古镇在未来的修复中必须准确定位、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仅要保持质朴的本色,还要发掘丰富的内涵。我相信,路仲这块天然璞玉,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将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2年3月14日,于温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