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2/29
分享

李白诗中的夸张

张绍光

写科学论文,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分析论证。作为文艺作品的诗歌,却可以运用夸张手法,对客观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篇中,夸张手法运用非常成功,这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蜀道难》是李白的一篇杰作。它描写自秦入蜀路上所看到的雄伟奇险的景物。诗中用夸张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一幅幅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画面。诗的开篇,诗人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之极,却不失真实,使读者对蜀道的艰险难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去,诗人具体地描绘蜀道风光。写山峰高峻,则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扪参历井仰胁息”、“连峰去天不盈尺”;写溪流之汹涌,则说:“ 崖转石万壑雷”;写关隘之险要,则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通过对这些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刻划了壮美的山川风貌,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具体说,李白诗中的夸张有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数量的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三千丈”形容白发之长,从而写出自己的忧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用“三千尺”形容瀑布之高,很有气势;再如“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说“三百杯”酒一次喝光,显示其豪放的性格。“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说连刮三日的大风把山吹倒,形容风力之猛烈。

二是形状的夸张。如“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长相思》),眼睛竟成了汩汩而出的泉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其四),波涛卷起的浪花,简直如同喷雪的大山,一座连一座,滚滚而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说在高楼上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以显示山势之高。李白笔下的黄河更是多姿多态,有时,诗人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极力渲染其气势;有时却说“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邱丹子》),写出黄河飘逸的动感;有时说“黄河落天走东海”(《赠裴十四》),说黄河自天而落,奔流东去。这几句诗用的都是夸张手法。

三是时间的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迟暮之年的来到,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从白帝城到江陵,迢迢千里,根本无法在当天到达。盛弘之《荆州记》中说:“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但李白用时间的夸张,形容船速之快,却是恰当的。

四是地域的夸张。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笛声最响亮,也不会响遍整个洛阳城,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逻辑,但通过地域上的夸大,写出夜深人静之际,高亢激越的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也令人置信,符合情理。

李白诗中的夸张从生活出发,扎根于现实,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达到了“壮辞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效果。“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是李白诗中一个很有名的夸张。由于燕山地处北方,天气奇寒,这个夸张就恰如其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由此可见,夸张的生命在于真实。没有生活基础的夸张,不是艺术,而是虚夸。

(原载《语文知识》1999年12月,2024年1月修改于温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