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5
分享

“云岚居”听雨

张绍光

这几天,雨一直下。天空布满阴云,气温不断下降,在寒冷的冬天里,在“云岚居”寓所,感到特别幽静。朋友圈里有人抱怨,有人烦躁,也有人觉得惶恐不安。但有什么办法呢?老天爷整天板着脸孔,你能对它如何?

窗外是一个花园。有池塘,有树木,有花卉,有亭台,远处还有云雾缭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湿漉漉的,少有行人。我坐在三楼的阳台上,望着眼前飘过的洁白的水花,听着耳边的风声雨声,沉浸在一种朦朦胧胧的意境之中。

当代歌手张宇有首歌,题目叫《雨一直下》。歌中写道:“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在同个屋檐下,你渐渐感到心在变化。”我轻轻地吟诵着,感觉这歌词正符合我此刻的心情。

我想,在当下梅雨季节,雨是最寻常的使者,在你不知不觉中突然光临。有时细如牛毛,飘飘洒洒,如唐代诗人韩愈所描写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时倾盆而下,淅淅沥沥,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形容的“白雨如珠乱跳船”,就像眼前的雨珠在池塘里乱蹦乱跳。

一般说来,很多人不喜欢“梅雨”。入梅之后,雾气重,雨水多,不但出行不便,还气候潮湿,家中物品容易发霉。然而,古代的诗人、画家却喜欢“梅雨”的浸淫。在他们眼中,梅雨给江南这片土地带来温润和恬淡,永嘉“四灵”之一的赵师秀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了一片欢腾的景象,另一位南宋诗人陆游却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勾画了皇城杭州的都市风光。

在古代《说文》一书中,“雨”是一个象形字。指“从云端落下的水珠”。这是极其寻常的自然现象,但能激起人们情感的起伏变化。

在“云岚居”听雨,不仅可听可看,还可以触发灵感,引发人们的联想。当你寂寞时。这雨声从屋檐上飘落,在树叶间絮语,在窗棂上轻敲,像一个忠诚的朋友,向你诉说衷肠,伴你度过不眠之夜。当你烦恼时,这雨声宛若一支抒情的乐曲,在你耳边萦绕,在你心头荡漾,熨平你心灵的创伤,让你的愁思烟消云散……随着断断续续的雨声,我的思绪飞向那遥远的地方。人生、事业、友谊、爱情……悠悠往事,浮现于脑际;甜蜜、辛酸、痛苦、彷徨……种种滋味,涌动在心头。

在“云岚居”听雨,不仅仅是休闲的方式,也是精神的享受。无论白天或黄昏,无论你站在窗前,伏在案头或者侧卧床上,翻开唐诗宋词,你可以发现古代的诗人们不仅喜欢听雨,而且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雨声中,借此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笔下的春雨滋润大地,悄无声息,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夜深人静之际,一个孤独的人难以入眠,听到窗外的雨洒在树叶上,落在石阶上,连绵不断,无休无止,正像她那无穷无尽的愁思。

宋代苏轼贬居黄州之时,有一次和友人去城外的沙湖,途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即兴写了一首《定风波》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他从平常的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抒发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他那种宽阔的胸怀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历来受人好评。

苏轼喜欢雨。他的书房取名“喜雨斋”。 他为一座亭子命名,也叫“喜雨亭”,他还说:“亭以雨名,志喜也。”

元代关汉卿《大德歌·秋》用秋雨衬托女子愁苦的心境:“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直率中见委婉,委婉中见真情,声情并茂,物我交融,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我特别喜欢南宋词人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凤。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以“听雨”这一特定的场景为线索,描绘了三幅图画,概括了人生走过的坎坷之路。少年时,歌楼听雨,烛影摇红,充满温馨和浪漫;壮年时,船中听雨,风声雨声雁叫声,声声入耳,尝尽了漂泊的凄凉;晚年时,僧庐听雨,寂寞孤单,这雨声又增添了多少伤感。虽然词中流露出些许的寂寥和惆怅,但这毕竟是老年人的必然心态,和那些“枕边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伤感诗句相比,显示出一个人饱经风霜后的成熟和豁达。此时的雨声,成了超越生命之外永恒的载体。

诚然,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在听雨的时候,感悟也会不同。一个人如果心情舒畅,这雨声就像轻快的音乐,赏心悦目;一个人如果心事重重,这雨也会将抹上一层感伤色彩。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对春雨下过后,百花凋零的感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对家人的深切怀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是岳飞的悲愤与“收拾旧山河”的愿望。而明代的李东阳聆听着“三十年来未曾见”的狂风暴雨时,想起这暴雨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不禁发出“呜呼奈尔苍生何”的感叹,这更是难能可贵。

雨天看书,是大多数人的习惯。读书最容易使人入静,它不同于举杯对饮,也不同于品茶聊天,更有别于红袖添香,它是人与智者最亲密交谈,它是人与天地最自然的融洽。在优雅且舒适的环境之中读书,心情平静而愉悦。没有雨声,读书也许少了灵气。没有书声,雨天也少了清雅。

于是,我起身来到书房,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在阳台上阅读。伴随着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让自己的心渐渐安静下来,沉浸在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之中。

雨还在下,一直在下。

  (写于2023年12月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