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3/25
分享

谒见“三苏祠”

张绍光

2022年1月21日,正值苏东坡诞辰985周年。

我乘坐“东航”航班飞抵成都。与往常不同,这次旅行没有在成都逗留,在双流机场直接乘坐“城际高铁”前往眉山,仅需要20分钟。从高铁站出来,马上“打的”前往“三苏祠”,迫不及待地要去见苏东坡。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纱縠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的出生地。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仿重建,后来规模不断扩大。

南宋诗人陆游在《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中写道:“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因此,“三苏祠”又有“诗书城”之称,成为文人墨客拜诣、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经过一代代人的精心保护,如今,“三苏祠”现有馆藏文物达上万件,其中珍贵文物上千件,成为全国“苏东坡研究会”所在地。这些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代文人的文学、书法、艺术、生活和人生态度、生命价值,呈现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的历史世界。

这一天,“三苏祠”隆重举办“吾家东坡──-苏轼题材文物特展、《苏轼书法全集》(四十五册本)图录特展”活动,展品时间跨度近千年,特别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的8件瓷器在“三苏祠”供游客观赏。这8件展品为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文物,均和苏东坡《赤壁赋》主题有关,包含笔筒、盘碗、杯盏和提壶。

开幕式简短而隆重。会后,依次参观了各个展馆。据介绍,此次展出的北宋苏轼书法《醉翁亭记》拓本,首次对外亮相。这是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在颍州时,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求而书写的楷书,字体“潇洒纵横,绵里裹铁”,是“镇馆之宝”,难得一见。苏轼的书法朴拙厚重,端庄娟秀,而毫不做作狂怪,在书坛上独树一帜,不愧为北宋的大书法家。

随着人流,我进入“三苏祠”参观。

大门是一个三檐“歇山式”建筑。正中间悬挂“三苏祠”横匾,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门柱有两幅对联。一幅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另一幅是:“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模楷,千秋景慕永馨香”,对偶工整,言简意赅。

进了门,迎面是两棵枝繁叶茂“千年银杏”。前厅门楣的匾额“文献一家”,两边的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概括了“三苏”的文学成就。一位学生问她旁边的女士说,“文献一家”的“献”是什么意思?那人迟疑了许久,没有回答。我就说,古文里的“献”与“贤”通用,意思是,文学先贤都集中苏门一家。这位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

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庄严肃穆的“飨殿”,这里供奉“三苏父子塑像”。一旁的厢房有苏洵夫人程氏和苏轼、苏辙和苏小妹三人在一起的塑像,重现当年的生活情景,有趣而逼真。

苏宅有一口古井,井水至今仍甘冽清澈,四季不会枯竭。“三苏”几家人都曾饮过此水,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可谓“圣水”。井旁的“黄荆树”是苏洵夫妇亲手栽种。600年前的一场大火,烧焦了树叶和枝条,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但是,这棵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生命,如今,在一截枯木上萌发出新芽,守护着古井。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几朵黄荆树绽开的花,也可以闻到缕缕幽香,难道是苏东坡的坚毅的性格,赋予它力量?

“千年银杏”、“千年古井”和“千年黄荆”被誉为三苏祠的“祥瑞之宝。

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匾额对联,缤纷耀彩。“抱月亭”取苏东坡“抱明月而长终”之意;“披风榭”最早建于南宋,榭中悬挂“东坡先生遗像”,元代诗人李齐贤曾用“黄冠横策,坐笑石上”加以描述,如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尊苏东坡的石像,他长须飘飘,目光炯炯,端坐其上,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启贤堂”是供奉着苏家祖先、唐代诗人苏味道的牌位。苏味道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推动唐代律诗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代表作《正月十五夜》,对后世影响甚大,诗中“火树银花”作为成语,广为流传。“来凤轩”则是苏家的书房,为苏东坡兄弟读书地方。

“东坡竹园”是“三苏祠”的主要景点,占地40000平方米,采用蜀派园林的建造形式,呈现苏东坡喜爱的“傲”、“雅”、“亮”、“趣”的“竹韵”特色,划分“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叠山、亭廊、景墙和池水等精致小品,星罗棋布,其间,巧妙地融入东坡先生的“咏竹诗词”,创造优美的文化氛围。

据说,“三苏”都喜欢竹子,而苏东坡最甚。他在《于潜僧绿筠轩》一文中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眉州空气湿润,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早年,他在读书时,就傍竹而居,与竹结伴,在《答任师中家汉公》一诗中,用“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形容自己的年轻时生活情趣。后来,他贬居黄州、杭州、惠州等地,虽然也是盛产竹子,但人到中年,时过境迁,眼中是“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雨中过舒教授》),风雨中摇曳的竹子,已不如年轻时的激进豪迈。到老年时,又变为“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定惠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的淡定从容了。

苏东坡,一个光耀古今的名字,一个伟大却不令人畏惧的名字。我自幼崇拜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尽管坎坷一生,但他的乐观与豁达,深情与悲怆,与他的诗词一起千古流传。我曾背诵过他的“天涯何处无芳草”、 “此心安处是吾乡”、“人间有味是清欢”、“腹有诗书气自华”、“菊残犹有傲霜枝”、“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样的句子,不是苏东坡,谁能写得出?坦率地说,在古代文人中,我最喜欢苏东坡。

他为人正直,坦诚相待。他的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交游之广,无人能及。不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僧侣道释,乃至贩夫走卒,田野村民等,苏东坡和他们都成为朋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儿,天下无一不好人也”。

他屡遭贬谪,胸怀开阔。中年以后,不仅父母妻子离世,给他沉重打击,而且仕途不顺,从京都一直贬到海南。但他以最简单的方式奔波于旅途,孤独却不落寞,恬淡却不张扬。在逆境中穿过荆棘,在风雨中走过泥泞,不悲观,不气馁,总是积极地寻求生活的乐趣。

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无论散文、诗词和书画,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至今,我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就想起他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也就释然了。我在旅途中遇到风雨,就想起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就继续前行。他一生创作了几千篇的文学作品,或励志,或哲理,或写景,或咏物……不仅是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很接地气,为老百姓津津乐道。

苏东坡是眉山的骄傲。眉山为苏东坡感到自豪。每年农历腊月十九,就在苏东坡诞辰那天,眉山都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亲切地称他“吾家东坡”。

如果说,一个城市应该有一张金名片。苏东坡就是四川省眉山市的金名片。

在眉山,“东坡”两个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主城区叫“东坡区”,主干街道叫“东坡路”;公园叫“东坡公园”, 广场也叫“东坡广场”,还有东坡湖、东坡酒、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东坡的形象深入人心,东坡的塑像随处可见,苏东坡在眉山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他对眉山的影响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他那无与伦比的成就,豪放不羁的个性,坚强正直的品格和亲民爱民的政绩,眉山人都看在眼里,铭记心中。

不仅仅苏东坡,他的父亲苏洵、他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传为千古佳话。

(首发《温州情》2022年8月13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