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3
分享

瞻仰巴黎的名人墓地

年轻时,特别喜欢法国文学。我曾随巴尔札克的《人间喜剧》走进巴黎上层社会及贵族夫人们的沙龙,我曾随莫泊桑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漫步,我曾随左拉去了解巴黎下层社会的贫困生活,我曾随巴尔塞来到《火线》,体验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浪漫主义诗人缪塞曾给我创作的灵感,戏剧家莫里哀的作品曾给我深沉的思考,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曾使我流泪,“意识流小说的鼻祖”普鲁斯特的《追忆流水年华》曾使我迷惘……

来到巴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听这些作家、诗人们的遗迹。听说他们中间许多人长眠在拉雪兹神甫墓园,便搭乘地铁2号线,来到位于巴黎20区的这个著名的墓地。

拉雪兹神甫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宗教顾问和忏悔师,生于1624年。他曾多次到巴黎20区考察,规划建造墓地。1682年,墓园落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300多年来,墓地的面积扩展到50公顷,先后埋葬100多万死者的遗骸,其中有为数不少的社会名流。

墓地的入口朴实无华,大门两侧装饰着花环和蜡烛。中间门楣上有五个花环图案。与其说是墓地,倒不如说是公园。这里栽种了10000多棵树木,绿树环抱,鲜花吐艳,大路小径,纵横交错,其间还点缀着水池、草坪、广场,排列井然有序,环境宁静清幽。墓园分为97个区,如果手中持有一张导游图,寻找名人们的墓地就十分容易了。

空旷而静谧的公墓里,游人稀少,我小心翼翼地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墓下的魂灵,守墓者告诉我,魂灵不仅有知的,也有性情和喜恶。

首先来到巴尔扎克墓前。他的墓在48区。像主人生前不喜欢被人打扰一样,死后也静静地躺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墓地呈方形,正中的石墩上耸立着他的雕塑,还刻着他的生卒年月。这位不知疲倦的作家,一生留下97部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此刻,难道他还在构思新的作品?巴尔扎克墓前摆满鲜花,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怀着相同的感情献上的一份思念。

离巴尔扎克墓地不远,我找到了戏剧大师莫里哀和寓言诗人拉封登的墓。据说,他俩于1817年同时迁葬于此,永远相毗为邻。莫里哀以“笑”为武器,鞭挞黑暗的社会,留下了《悭吝人》等30余种戏剧;拉封登借动物寓言,揭露贪婪者的嘴脸,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他们都是幽默大师,讽刺专家。他们的墓极为简陋,由于受风雨侵袭,墓穴已破残,四周围着栅栏加以保护。

普鲁斯特的墓地在偏僻的一隅。他自幼得了一种昏厥病。1909年,在病情加重期间,奋笔疾书,完成了约300万字的《追忆流水年华》。他英年早逝,仅活了51个春秋。如今,他长眠在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下面,他的著作却震动西方文坛。

沿着弯曲的小径,我又找到巴比塞的墓。他的墓碑像他的作品一样朴实无华。望着他干瘦的雕像,我似乎听到他的声音:“我看得太深了,我看见太多了。”是的,他看到了剥削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无比强大,因此,他曾受到革命导师列宁的称赞。

诗人缪塞的墓在大门的左侧。墓前有他的大理石头像,头像下面刻着他的代表作《露西》中的六行诗:

各位好朋友,我死以后,

请在墓地上栽棵柳树。

我爱柳丝的淡淡哀愁,

苍白的柳丝为我飘拂。

我将长眠的这片泥土,

有柳丝撒落,又轻又柔。

缪塞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出身贵族。早期受雨果影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学团体。缪塞的诗热情洋溢,想象丰富,他比其他浪漫主义诗人更注重诗句的形式美、语言美、形象美和音韵美。他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一。缪塞于1857年去世,年仅47岁。缪塞生前喜欢柳树,但他的墓前墓后并没有柳树。据说是屡栽屡毁。如果缪塞在地下有知,不知会有怎样的感慨?

每座墓地风格各异,或俭朴、或典雅,有的装饰着雕塑和喷泉,有的只简单刻着姓名。无论怎样,这里是他们魂灵与精神归属的家园。一些墓地上摆满鲜花,那是人们来凭吊的纪念。另一些墓地却空空如也。哥白尼曾说,一颗星辰陨落了很久,仍能感受到他的光辉。确实如此。

在拉雪兹神甫墓地,我还瞻仰了都德的墓,我始终忘不了他笔下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音乐家肖邦墓前,那个怀抱着小提琴,沉浸在忧伤中的少女雕像,寄托着人们对天才大师的惋惜和哀悼。但是,我并没有找到莫泊桑、左拉、雨果的墓地,只得带着遗憾,踏上归程。

后来,法国朋友告诉我说,莫泊桑长眠在蒙巴那斯公墓,左拉和雨果都安葬在先贤祠,那是人民给予他们更高的荣誉。

寻找名人的遗踪,还可以参观博物馆。据说,巴黎有80多家博物馆,200多个艺术大厅,流连这些艺术天地,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到过塞纳河畔的奥赛博物馆,这里集中了1848年至1914年期间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共有4000多件。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法国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象征主义等画派的作品以及以塞尚、马内、德加等为代表的印象派作品,艺术珍品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此外,以罗丹、雨果等著名艺术家或文学家名字命名的博物馆,也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在国内时,我曾在照片上见过罗丹的雕刻名作《沉思者》。这次,在罗丹博物馆里观赏到原作,不由感到惊讶和震动。在罗丹的手指下,石头有了生命,有了灵气,有了激情。这“沉思者”左手抱膝,右手支着下巴,俯首作永恒的沉思。那强健的筋肉,那凝神的姿态,远非照片所能够表达的了。

罗丹是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大师。他的作品以人物为主,运用雕刻艺术表现人类躯体的线条美、动态美以及脸部的表情,从而揭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他的《沉思者》于1906年4月21日在象征着法国创造精神的先贤祠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可见罗丹的作品受到社会的公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