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相机,我独自穿行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寻找历史的踪迹。
这是第二次到罗马。记得2002年的秋天,我跟团到意大利旅游。在这次短短几天里,走马观花,行色匆匆,感到意犹未尽。临别之际,朋友告诉我,如果你背对着特莱维喷泉,心中默念一个心愿,然后用左手绕过右肩往池里扔入一枚硬币,落进水中,就能梦想成真。于是,我按照他的指点,试着投出1欧元的硬币,心中默默地念道:罗马,我还要再来的。
2015年春天,我再次来到罗马。这次不同,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阳光,13年前许下的美好心愿最终实现了。
在我的心目中,罗马是一个露天博物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甚至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艺术,都是美感。这次的罗马“深度游”就从特莱维喷泉开始。
自古以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很久以前,古罗马将军带着士兵到这里寻找水源。一天,在一个名叫特莱维女孩的指引下,他们找到泉水。于是,士兵们修筑水道,将泉水引入罗马城。为了纪念这位聪明善良的姑娘,称之为“少女水道”。1732年,教皇克莱门泰开始建造喷泉,历时30年,1762年才竣工,命名为“特莱维喷泉”,又名“许愿泉”。许多人在这里许下美好的愿望。
罗马是一个喷泉之城,不论街道广场,还是公园庭院,几乎都可听到泉水喷涌的声音,据说罗马有300多座喷泉,其中特莱维喷泉名气最大,到这里的人特别多。台阶上、水池边到处是游客,有赏景的,有聊天的,有自拍的,还有许愿的,组成一幅幅浮生市侩图。晶莹洁净的泉水居高临下,汹涌奔腾,宛如万颗明珠跌宕起伏,美不可言。每当夜晚,五彩灯光和四周景色交相辉映,此时此地,游人如置身于水晶宫中。
特莱维喷泉的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宫,设计师巧妙地将喷泉与宫殿雕塑融为一体,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池中有一个庞大的雕塑群,主雕塑为海神尼普顿,他驾驭两匹神态各异的骏马,其中一匹狂暴,一匹温顺,象征海洋的变幻莫测。海神雕塑的左右是象征“富饶”和“康乐”两组雕像,上方则站着四位少女石像,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电影《罗马假日》许多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和特莱维喷泉相比,西班牙广场的船形喷泉另有一番趣味,喷泉的造型如一艘船,泉水从中间涌出。“船”上积满了清澈的泉水,有的还在“船”的“破洞”中溢出。广场前上百级台阶上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年青人在那里放纵开怀,谈笑风生;老年人与伴侣喁喁私语。在他们的脸上,读不到压力、读不到忧郁,只透出一份“什么都不管”的潇洒。
随后我们来到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1870年,为了庆祝意大利的统一,用了25年时间,建造了这座罗马最壮丽的广场。站在远处就看到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的骑马铜像,他身后是由16根圆柱组成的弧形的纪念馆。屋顶两旁是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象征“思想”和“行动”。台阶下面有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飞狮雕像,还有两组喷泉,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从构思、设计到建造,凝聚着意大利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每一处雕塑都精美绝伦,豪华而典雅,庄严而大气。1921年,广场上增建无名英雄墓。与纪念馆合称“祖国祭坛”。每逢国庆节,总统都要亲自向无名英雄献花圈。并举行阅兵仪式。到意大利访问的各国首脑,通常都要到这里敬献花圈。
威尼斯广场因其西面的威尼斯宫而得名,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是意大利法西斯党魁、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官邸。他经常站在二楼正中的阳台上,发表煽动性的演说和训话,狂叫“征服,从阿尔卑斯山横扫到印度洋”,向民众灌输法西斯思想。这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更葬送了无数意大利青年的生命。1943年,墨索里尼垮台后,威尼斯宫改为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大量绘画、珠宝、挂毯、陶器以及和盔甲武器等文物。也许担忧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墨索里尼演讲的阳台一直处于封闭状态。2011年2月15日,意大利政府决定重新开放。如今,阳台挂上意大利和“欧盟”的旗帜,成为罗马的一大景观。游客可以登上阳台参观。
长期以来,我总在想:古罗马的中心在哪里?考古学家经过论证,认为圆柱广场是古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就是围绕它而逐步扩建。从威尼斯广场走过一段路,看到广场上矗立的一根30多米高的白色大理石圆柱。圆柱外部镌刻着螺旋纹路,描绘罗马皇帝征战故事,雕刻细腻,富于变化,内有200级阶梯直通顶端。进入圆柱内部参观,了解到圆柱建于公元193年,更奇妙的是圆柱借着外部纹路的隙缝采光,其结构可谓巧夺天工。
坐落于圆柱广场的基季宫是一座四层楼的巴洛克式建筑,现在是意大利总理府,以“基季家族”姓氏命名。那是一座口字形的建筑,中间有天井。与它一街之隔,还有众议院大楼。虽然这里是意大利政治中心,但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也没有森严的戒备,仅有几个警察守护总理府大门。
纳沃那广场是罗马最迷人的公共场所之一 。广场上不仅有教堂、喷泉、宫殿和方尖碑,还有餐厅、酒吧和咖啡厅,街头艺人在这里表演,画家们摆开画架为游客画像,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繁华水乳交融。
广场上的“四河喷泉”有贝尔尼尼设计的大型雕塑,象征着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美洲的普拉特河与亚洲的恒河,气势磅礴,名闻遐迩。与高高耸立的埃及方尖碑以及富丽堂皇的圣埃格尼斯教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宏伟的画卷。
在纳沃那广场的东边有一座万神殿,沿着指示牌走,没几分钟就到了。
万神殿是一座公元前27年兴建、公元120年重建的建筑,记载了罗马政治与宗教2000年的历史,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确实令人匪夷所思。1980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万神殿门口的16根圆柱,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铜门和拱门屋顶完整如初。步入大门,抬头仰望,圆形的穹顶高达40多米,从殿顶向下延伸,与地面相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能够建造如此完美的建筑,可谓是一个奇迹。四周没有门窗,光线透过穹顶的缝隙照在室内,这种独特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万神殿里有拉斐尔和伊曼纽尔二世的墓,民族的精英长眠在历史的精华中。
万神殿附近至今保持着几百年前的石板路。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说的就是这种石板路。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说,当时从意大利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穿梭,我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廊,2000多年来,在罗马这个大舞台上,出现了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演出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活剧,为人们留下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