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8/11
分享

秋深霜重色愈浓 ------读黄学规先生的咏物诗

记得2019年秋,黄学规先生将新作《雨燕斋吟稿》赠送于我,学习之余,由衷敬佩。想不到四年之后,再次有幸读到他的《雨燕斋吟稿》(第二卷),不由被黄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人格魅力治学精神所感动。细读全书,感触颇多。受黄老嘱咐,写一点读后感想,以谢先生之厚爱。

 黄学规先生是浙江省财经学院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笔耕不辍,致力于诗词创作,成果累累。他的诗,不仅继承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风格,而且洋溢着新时代的创新精神,读者既能在诗情画意中感受美的境界,又能在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凛然正气和博大情怀。

《雨燕斋吟稿》(第二卷)中258首诗作,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无论是咏怀追忆,还是写景记游,无不洋溢着一片爱心和真情。他写历史,纵横开阖,视野广阔;他写人物,形神兼备,爱憎分明;他写山水,意境深远,想象奇崛。在众多的篇什中,也有一些风格独特的咏物诗,本文试通过对黄老作品的赏析,探索其咏物诗艺术特色。

 古代的咏物诗数以万计,诗人们吟咏的题材十分广泛,花卉草木,虫鱼鸟兽,无不入诗。如唐代诗人罗隐的《咏蜂》,写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动物。可是,诗人们构思精巧,托物言志,写得饶有情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从辛勤采蜜的蜜蜂,联想到那些“为人作嫁”而徒劳无益的人,洋溢着愤世嫉俗之情。

 咏物诗不能只是图形摄貌,而要有所寄寓,而这种寄寓,又要切合所咏之物。杜甫借古柏,抒发“古来才大难为用”(《古柏行》)的感慨;李商隐咏小松:“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题小松》),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操;王安石写孤桐,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的雄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孤桐》);于谦则用煤炭粉身碎骨、在所不辞的精神,抒发自己为民造福的理想:“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

 黄学规先生是浙江省财经学院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笔耕不辍,致力于诗词创作,成果累累。我特别喜欢他的《知音》:

 梅花幸得雪知音,寂寞山林相伴吟。

有雪梅花才抖擞,无梅白雪少芳馨。

 此诗通过拟人手法,描写梅花和白雪相依相伴,是大自然中的“知音”。她们相互衬托,和谐相处。为寂静的山林抹上鲜艳的色彩,展现了一幅冬日生机勃勃的画图。再如《雨燕》:

、 湖边桃李愁风雨,雨燕迎风一展轻。

衔土勤飞连日夜,鸟巢万口竟啄成。

 此诗描写燕子在风雨中艰难地筑巢,赞美它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从而歌颂那些为了实现人生梦想而奋斗不息的劳动者。

“诗言志”,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所谓“言志”,就是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理想愿望。黄老性情耿直,敢说,敢为,敢怒,敢写。“正气一生无媚骨,平生甘效老黄牛”(《自勉》),正是他磊落情怀的写照。

 在艺术构思上,黄老的咏物诗大体上有如下几种写法。

 一是刻划物象,求其“神似”。当诗人选择某一事物作为吟咏对象时,要使“物”的外部特征和作者要表达的含义有神似之处。如《杨柳》:

 白马湖边长一株。早年相伴终生思。

陌头千万柳条舞,曼妙身姿总下垂。

 一株早年栽种、相伴至今的杨柳,千万条柳丝随风起舞,婀娜多姿,如果静止时,柳条就垂挂下来,默默地望着地上。诗人咏柳,寓意是明显的:一个人也要像柳树那样,具有谦卑的品格,扎根于泥土之中,不忘初心。。

 二是寄情于物,赋予个性。咏物诗不仅要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还要表现其内在的气质,赋予其人的感情。如《迟桂花》:

 久遭烈焰叶枝戕,又遇台风卷地狂。

近日顺和微雨润,杭城飘溢奇葩香。

 此诗咏迟桂花。虽然遭受烈焰蒸发、狂风摧残,但迟桂花仍然在秋天绽放金黄色的花朵,将浓郁的香气洒满杭州城。诗人将桂花人格化,赞美它脆弱又很坚强,含蓄而不张扬的品德。即使没有漂亮的外形,没有硕大的花朵,没有缤纷的色彩,却将清香全部释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甜美。

 三是巧借咏物,揭示主旨。有的咏物诗借所咏之物,表达作者的心迹,委婉含蓄,意味无穷。明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自得。”如《大龙湫观瀑》:

 天河飞泻太空来,伟岸云崖对半开。

灌顶醍醐迎壮瀑,激流涤荡洗心埃。

 大龙湫瀑布在温州雁荡山,以“落差”190米而著称,有“天下第一瀑”之誉。诗的前两句描写瀑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后两句揭示主旨,从“观瀑”领悟到人生的哲理,涤荡心胸,洗净尘埃。“灌顶醍醐”出自唐代诗人顾况的《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有“茅塞顿开”之意。在诗人笔下,物我融为一体,两相浃洽,达到主观与客观互相统一的境界。

 四是咏物议论,意在“物”外。还有的咏物诗,貌似咏物,但借题发挥。如《雪竹》:

 青白相间低头叶,昂首凌云傲雪姿。

坚韧身姿风里立,冲霄新绿染朝晖。

 此诗咏竹,实则写人。用“低头叶”象征诗人虚怀若谷的情怀,用“傲雪姿”比喻诗人不屈不挠的意志,用“身姿风里立”刻画人物的形象,并用“新绿染朝晖”加以衬托,使之更加伟岸。由此可见,用“比兴”托物言志,托物抒情,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法。

 五是前后对照,深化主题。有的咏物诗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感情。如《茶梅》:

 如梅典雅添茶韵,清艳奇葩淡淡香。

春日盛开红若火,隆冬怒放傲冰霜。

 诗的首句写茶梅的“形”,既有梅的典雅,又有茶的神韵;次句写茶梅的“色”为清艳,“味”为“淡香”,可谓色、香、形、味俱全,是花中精品。后两句写茶梅春日盛开,如火如荼,隆冬怒放,傲霜斗雪,运用对比,深化主题,表达了诗人优雅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完美的品格特征。

 六是由此及彼,引发联想。咏物诗还可以通过所咏之物的生动形象,引发人们思索,从而拓展了诗的意境。如《榕树王》:

 遮天蔽日树森森,叶茂枝繁扎地深。

根系相连家族旺,古榕独木也成林。

 作为从温州走出的诗人,黄老对故乡有深厚的情感。在温州,大街小巷到处可见高大茂密的榕树,是温州的“市树”。屹立在瓯海区新桥镇会昌湖畔的“榕树王”,树高27米,树冠平均39米,树龄1000年,称之为“榕树王”。从河对岸看去,像一把巨型的大伞,覆盖了几亩土地。叶茂枝繁,蜿蜒盘错,形似稠密的丛林,诗人由此产生联想:“根系相连家族旺,古榕独木也成林”。

 综上所述,我认为,咏物诗要把诗人的理想、情操和志趣,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中,但只有寄托,而不能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就会流于晦涩,令人费解。黄老善于将“形似”与“神似”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字字有刻画,句句有寓意,篇篇有寄托,其中“刻画”是基础,“寓意”是目的,“寄托”则是“生命力”。这三者相得益彰,所以他的咏物诗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黄老已到了耋耄之年,他至今精神抖擞,思维敏捷,仍爱好诗词文赋,书法绘画。他在《霜叶》一诗中写道:“满眼溪山红叶好,秋深霜重色愈浓”,祝愿黄学规先生老当益壮,永葆青春,就像久经风霜的红叶,在诗坛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首发黄学规《雨燕斋吟稿》(第二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