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9
分享

向往乡村生活

张绍光

      我在城市居住,但向往乡村生活。

      和乡村比较,城市里车水马龙,繁华而喧嚣,乡村地大人稀,相对安静;城市里尘土飞扬,乡村里空气清新;城市里高楼林立,乡村农舍井然,城市的街道上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乡村的小路适宜一个人散步。城市果然好,但对于喜欢“独处”的人来说,乡村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几年,我避开城市的喧嚣,大多时间住居住在永嘉县的乡村,这里地处楠溪江畔,风景秀丽。环境清幽。

      每天清晨,我踏着露水,沿着石径,穿过竹林,跨过碇步,寻一处幽静,听一曲鸟鸣,看一湖倒影,赏一路风景,听听叶落的声音,看看花开的色彩,正如宋代词人秦观在《行香子》一词中所描写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楠溪江是国家4A级旅游区,又是世界地质公园,东与雁荡山毗邻,西接缙云仙都。散布在楠溪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有200余座古村落,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化的史书库。

       我喜欢在村庄里走走。在村头巷尾,和遇见的男女老少交谈。他们有的淳朴善良,有的幽默风趣。或坐在大榕树下,或走进老人亭里,观察市井风俗、记录轶事趣闻,聆听乡音方言,了解农村变化,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他们的喜怒哀乐里,寻找写作的题材。

      今年5月,我来到枫林镇镬炉村,该村160多亩小麦开镰收割,金黄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在田头,我遇见一位老农,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笑容。他告诉我,往年,他家种植3亩地小麦,每亩收成有300来斤,收入不错。近几年,永嘉游客大幅度地增加,麦饼、素面等传统食品供不应求,因此,他决定扩大规模,种了5亩小麦。每亩预计可收450到500斤。每天,他起早贪黑,从种植、施肥到田间管理,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辛勤的劳作换来来相应的回报,他特别高兴。

      他还说,过去收割小麦靠人工劳作,一天最多也只能收割半亩地。现在一台小麦收割机一天能收割30亩左右,实现农业机械化;不仅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望着这位老农佝偻的身躯在黄色的麦田间来回穿梭的背影,我不由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古代麦收时节的情景。如今,时代不同了,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品质和坚守执着精神,还有他们乐观的性格仍然代代相传。无论什么困难和挫折。都无法割舍他们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情怀。

       我们交谈了许久,这位热情的老农邀请我到他家坐坐。我欣然前往。老农家的三层楼房是几年前建造的,白墙黛瓦,干净利落,门前有一个宽敞的“稻坦”。他说,儿子在温州市区开店,还买了房子,平常很少回家。老伴不肯闲着,在村口摆一个小摊子,卖麦饼,现在到楠溪江旅游的人多了,生意也不错。

      告别老农,我在镬炉村走走。村庄背靠青山,面对绿水,古拙中透着雅意,朴素中充满生机。村里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有滩林公园,有健身步道,还有停车场。村民说,每年向日葵盛开的季节,一片连绵起伏的金色花海吸引成百成千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了枫林镇的“网红打卡地”。

      在乡村的日子,我是愉快的。生活慢下来了,心情静下来了,不需争分夺秒,案牍劳形;也不必冥思苦想,出谋策划。无聊的时候,约几个朋友,饮茶喝酒,畅叙友情;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在乡村的日子,我是自由的。坐在窗前,走在路上,随时可以回想那些遇见过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事,还有那些从小就背熟的古诗词。空闲的时候,一个人伏案写作,乐此不疲。每当完成一篇文章,就在自己的“人约黄昏”公众号上刊发,与朋友们分享。

      在乡村的日子,我是忙碌的。我认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有一颗不断追求的心,到处能发现美景。找到乐趣。

      其实,向往乡村生活的人,何止我一人?

      我的朋友老余退休后,搬到瑞安马屿镇大南乡的圣井山下居住,我曾经去那里拜访,还与他一起登上峰顶。

      圣井山风景秀丽,古迹众多。山上的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明代万历至清光绪年间重修扩展,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该建筑左右对称,结构巧妙,造型古朴庄重,颇具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是浙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建筑群。

      石殿的香案下有一口正方形的水井,古书记载。该井“深不盈尺,水清甘甜,终年不涸,青龙潜居于此”,故名“圣井”,井水清冽,沁人心脾。据说长期饮用吉祥无邪,有益健康,据说,圣井山就是以此井得名。

      攀登圣井山巅峰,要经过1675步石阶,沿途风景绝佳。绿树红叶,交错生辉;蝶飞鸟鸣,相映成趣;奇峰怪石,星罗棋布。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望,田间阡陌、山野河流,尽收眼底,脚下时有白云翻涌,仿佛置身缥缈的仙界。

       谈到圣井山的历史,老余如数家珍。晋代的许逊弃官出走,浪迹江湖,来到这里修炼,至今丹灶尚存。相传东晋宁康二年,许逊全家“拔宅升天,得道成仙”;明代的张阁老曾在这里“求梦占兆”后,考取功名,显赫于世。明代时期的老百姓在这里“求雨”,如今仍保存着当年的石碑,还有清代诗人朱鸿瞻用“俯首流云迷野树,遥观海日出飞涛”的诗句,赞美此地美景。

      老余喜欢到河边钓鱼。他买钓具,买鱼饵,几乎每月的退休工资都花在钓鱼上,可惜收获甚少。有时,他早晨出去,傍晚却提着空荡荡的鱼篓回家,他依然哼着小曲,脸上笑呵呵的。他说,鱼儿不上钩,我有什么办法?我“钓”到一天的快乐就满足了。我们对任何事情不要奢求太多。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微笑地面对生活。

     我想,老余那豁达的性格,莫非是他常年在乡村生活后形成的?

                                                    (首发“瓯江文艺”2024年8月1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