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帅伟的头像

周帅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17
分享

《刺槐不老》

周帅伟

        “最美刺槐”!“最美洛宁”!在今日洛宁及洛宁人民心中,“洛宁刺槐”己不仅仅是一种树木,而是代表“最美洛宁”的一张知名"品牌名片",也是一面由最美洛宁林业人绘制的蕴含着他们崇高理想抱负、高尚情操品质、坚定信念的洛宁林业先锋人物旗帜。

提到“最美洛宁刺槐”,不能不说如今己年过九旬的洛宁王同玉老人——他是建国后洛宁林业发展史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也是让刺槐在洛宁落户生根并得以推广的林业总工师专家。

有关洛宁王同玉与“最美洛宁刺槐”之间的“感人故事”,得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说起。让时光倒流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思潮相对单纯的历史年代,“国家需要高于个人需要、报效国家”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取向和社会思潮的主要导向。

195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原国立河南农学院)的王同玉最初被分配河南省林业厅技术科工作,如果在“公务员热”的今天,这是一份令无数大学生多么羡慕的理想工作。然而,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揣着"特殊梦想"的王同玉来说,却不是他心所向往的。

优越的机关工作和城市生活没能留下立志投身贡献于农村林业、造福农民的王同玉,在历经辗转信阳等地方基层工作之后,出生于南阳淅川的王同玉于1956年选择了豫西洛宁作为实现他人生理想抱负的地方——到国有洛宁县吕村林场工作,在这里,他一干就是近四十个年头。从而立到耄耋之年,他把对农民农村林业的挚情和真爱倾洒在洛宁荒山秃岭之间,他把报效祖国的追求与忠诚镌刻于洛宁贫瘠山区之中,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洛宁大地和洛宁人民,他致力于改造洛宁荒山变青山金山银山之中,致力于大美洛宁、洛宁强林富民建设之中。

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农村山区,改荒山造青山不为名利所动。王同玉初到吕村林场工作时,林场背后的山光秃秃的,没有植被覆盖,每逢多雨的季节,容易发生洪灾,王同玉发誓非要把洛宁的荒山变成青山,变 成农民的金山银山不可。

敢叫荒山变青山,立志容易实现难,寻找适合荒山种植的树种是关键。吕村林场附近的荒山到底适合种植哪些树种,这是一个曾未有人能解决的难题,屡经多次失败后的王同玉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

王同玉带领林场的工作人员背着干粮钻进了大山调查研究。由于山路交通极其不便等恶劣条件,他一进深山,就得在山里呆上好多天,碰到有村民居住的地方还能在村民家借宿一宿,没地方可借宿的他就得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睡一宿,睡不好,吃不好。

一心扑在调研树种、荒山造林上,王同玉几乎腾不出多余的时间照顾家中的妻子儿女、处理家事。为此,妻子没少唠叨他,子女很不理解,而他说:“我要对得起洛宁的人民,对得起自己的工作。”

王同玉最初想到的是在荒山上种栎树,但他实验了多次种植都没有成活。失败后的王同玉再三反思,认为栎树难以成活是因为缺乏营养,洛宁的山地太贫瘠了。于是,他又想到了一种名叫刺槐的豆科植物。刺槐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适宜在山地种植。

刺槐属于豆科植物,根瘤具有固氮功效,能够固定养分。王同玉将最初失败的栎树同刺槐交叉种植,刺槐根部的固氮功效,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刚好是栎树所需要的,两树种套种在一块的结果——刺槐生长的同时栎树也成活发,他很是满意,很快发动群众在荒山上广泛种植刺槐和栎树。

栎树、刺槐套种,刺槐扎根荒山、成功存活——王同玉以辛涩的汗水、扎实的科技和创新的思维在洛宁林业史上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功引进刺槐、刺槐花开洛宁的奇迹”。

1956年,王同玉将刺槐成功引进到了洛宁之后,省农林科研所多次下调令要求他到省农林科研所任所长,但他拒绝了,而当年和他一同来吕村林场的人,基本上中途都调走了。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王同玉不为初步成功引进刺槐带来的名利所诱惑,始终坚定自己的人生追求——扎根农村基层,致力农村林业发展,造福农民。

创新并创造着奇迹。王同玉在1973年全国那场大规模虫灾中,创造了全国少见的具有超前生态环保意识的人工生态灭虫方法应对消除虫灾;王同玉创造设计了洛宁五大林场上的“四大林场:吕村林场、上戈林场、故县林场和新山林场,让洛宁也成为全省屈指可数的“一个县同时拥有五个林场”的县域,吕村林场如今发展成为我省最大的一个林场——这些洛宁林业史上的“奇迹”诞生,不能不说主要功归王同玉。

洛宁刺槐产业效应。日渐形成产业规模的洛宁刺槐带动洛宁的薪碳业、矿柱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促使洛宁逐步走向刺槐林业产业化、产业化刺槐林业生态化、刺槐林业生态经济化的综合性循环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

刺槐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树根,树杆,树枝都值了钱,连刺槐花也能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钱。上个世纪70年代,当初推广的刺槐已经全面开花,王同玉忙着为刺槐花儿寻找买家,他给浙江等外省市的生产队发送邀请函,告诉那里的养蜂户,洛宁有大量的槐花蜜,就这样,吸引来一批又一批外地养蜂人来洛宁采蜜买蜜,“洛宁槐花蜜”被推销出去,闻名遐迩,当地的农民卖“洛宁槐花蜜”挣了不少钱。

1992年,王同玉从吕村林场退休。王同玉退休后仍挂念着林场的工作,时不时地来林场看看,对林场的经营管理出主意。

“洛宁槐花蜜”,“洛宁刺槐矿柱”……这一个个驰名远扬的洛宁名优品牌,烙印着“洛宁刺槐”的印迹,刻记着洛宁王同玉和他的“洛宁刺槐”缠绵三十六年左右的“刺槐故事”。

岁月逝去,刺槐不老。如今己年过九旬的洛宁王同玉,犹如一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花开香飘,永不老凋,巍然屹立洛宁群山林海中的独树一帜的参天刺槐,根深扎情系洛宁山川大地,头顶蓝天白云,胸怀洛宁林业、洛宁农民和最美洛宁,和着工作生活的乐风苦雨,把报效祖国、造福农民的福祉撒落在和谐最美洛宁大地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