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廷发的头像

周廷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2
分享

仙屋嘴系列散文人物故事篇

采野菌

散文

作者:周廷发

春天的记忆总是与那片青㭎林联结在一起。雨后,只需要来到那片树林,便能看到一幅色彩斑斓的菌类。春雨滋润着大地,更是滋养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其中包括了让我难以忘怀的野菌。

每逢媷秧季节的到来,那些野菌仿佛从春天的土地中冒出来般,一片繁盛的景象。它们犹如春天的使者,用自己的姿态跃然纸上,将这片林子装点得如同仙境一般。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父母一同踏进了这片野菌的世界……

那天,阳光明媚,细雨刚刚停歇。我们一家三口踏着小道,来到了那片青㭎林。远远地望去,林中绿油油一片,彷如到了绿意盎然的世界。我情不自禁地放声欢笑,一路小跑,像是要与这片青㭎林共舞一般。

刚刚走进林子,我们就惊喜地发现了一株红色的野菌。它鲜艳的颜色像是一颗燃烧的火苗,映衬在绿草茵茵的地面上格外眩目。父亲拾起一根枯树枝,小心翼翼地刮开周围的泥土,将它轻轻挖了出来。那野菌的底部洁白如雪,像是一个小小的雪人,它朝着我们微微一笑,向在和我们打招呼。

随后,我们的脚步渐渐加快,像是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宝藏。我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野菌,有白色的、绿色的、紫色的。它们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布满了整片天空。父亲用他熟练的手法,轻轻一拔,野菌便在他手中落定。我看得入迷,迫不及待地和他交流着这些野菌的故事。

在那片林中,我们仿佛是在野菌们的世界里旅行,听着它们肆意生长的故事。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与大地的默契,和春天的爱恋。我看到它们从泥土中生长,然后站立起来,像是在立下一个个自己的誓言。它们纤细的身体,孕育了这一片野趣的风景。有时,也像小精灵一样和我们捉迷葳。无论你怎么找,也没有,当你往前走几步时,突然一转身,几朵野菌像小娃娃一样,齐整整地站在树叶下,微笑地看着我们。要是发现山巴菇,那就收获不小。山巴菇个大、腿长,一般是一长一大片,至少一次能捡几斤。它的头上还顶着晶莹莹的露珠,在漫漫地往下滚……

采野菌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自然的赏心悦目,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互动的乐趣。当我们一起蹲在林中,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时,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了。父亲的经验,母亲的细心,都让这次野菌之旅更加丰盛,就像是我们一家人勾勒出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我们收获了一筐筐的野菌,在回家的路上欣喜地笑着。那些色彩斑斓的宝贝们仿佛都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童真,我知道,这一天将会成为我心灵深处最美的记忆之一。

春天的青㭎林,彷佛是一个让人无法自拔的魔力场所。每一年的春天,当我再次走进这片充满神奇野趣的世界时,我能从它们身上汲取到无限的能量和生机。采野菌,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更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体验和感悟。

野菌绽放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让我感到温暖。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它们的生命力和力量。采野菌,正是我追寻内心静谧的另一种方式。

野菌见证了我与家人的情感交融,见证了春天的降临与生机勃发。无论是那片红的、绿的、白的、紫的野菌,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属于它们的故事。而我,将永远珍藏这段美丽的记忆,让它们在我心中熠熠生辉——春天的奇迹,在那片青㭎林中,从不曾褪色。

野菌诉说着一段别样的记忆。放飞思绪,感受自然,让我们与野菌的相遇成为人生的点滴收获。采野菌,让我们与春天的精灵相约,品味生活的美好与温馨。这便是采野菌的意义,在我心中,它超越了一种行为,而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寄托。

小弟的故事

小弟与红糖

小弟叫廷忠,排行老五,是我们五姊妹中最小的一个,人称老幺、

落巴、幺毛、老疙瘩。小弟个不高,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脑袋,黝黑的脸庞,虎头虎脑的模样,煞是招人喜欢。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相当拮据,家中

一年很少吃上几次肉,能吃上几顿饱饭也是相当不易之事,至于吃糖

就是稀罕物了。有一年春节将至,爸爸编箩筐进城买了十几块钱,称了二斤红糖回来过春节,可巧的是,爸爸放糖的地方被小弟看到了,小弟就悄悄趴在我耳边说:大哥,爸爸把红糖放在楼上吊干菜的箩筐里。我暗喜地对小弟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小弟不停地点点头。第二天,我趁爸爸妈妈下地干活去了,我就对妹妹说:妹妹你去放牛,三弟和四弟去打猪草,我去挑水,老幺在家看屋。等他们都走了之后,我对小弟说:老幺,你在门口放哨,要是有人回来了,你就咳嗽。小弟又一是阵点头,然后就规规矩矩坐在了门槛上。我端着一个小板凳,轻脚轻手地爬到了楼上,生怕弄出一点响声来。我站在小板凳上,踮起脚尖,从箩筐中拿出了那个包糖的牛皮纸包,掰下一大块来,然后再将牛皮纸包好,放入箩筐中。我和小弟一人一半,躲到屋后的阴沟里,得意地、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红糖吃了下去。

过了几天,就是年三十了,爸爸到楼上去把红糖拿下来切好,准备包汤圆,却发现红糖少了不少。于是爸爸愤怒地把我们五兄妹叫到一起,用一根长长的箩篼绳,把我们五人绑在一起,站成一串,用一根黄荆棍,不停地打我们的脚和手,那黄荆棍打处,立马就起一条红印。爸爸一边打一边说:让你们偷嘴,让你们好吃,老子今天要把你们的皮都扒一层。打了两轮之后,妈妈对爸爸说:你把老幺放了,他那么小的个子,怎么能拿得到那么高的地方。爸爸立马就把小弟放了,一边解绳子,一边对小弟说:忠,看到谁拿的没有?你要是说出来,我再给你一块糖吃。我的心里像打鼓一样,咚咚地跳个不停,害怕小弟变节,暗暗在心里说:“小弟,你千万不要当叛徒呀。”小弟圆圆的眼睛看着爸爸,然后又看了看我们大家,摇摇头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看到。爸爸再次拿起了棍子,对着我们兄妹四人一阵猛抽,那荆条接触处,如同一根火棒擦着了肉,“吱”的一声,直疼到心里。我们被打得哇哇直叫。

也许是爸爸打累了,他站在我们面前,咬牙切齿地说:谁要是主动承认了,我就不打谁了,要是没人承认,把你们几个都吊起来打,我就不相信你们几个嘴硬。爸爸看我们几个没有承认的迹象,又拿来一根绳子和棍子,把我们几个往地坝边李子树下赶,看样子是要把我们几个吊起来打了。我和妹妹的手刚被爸爸往李子树上一拴,三弟就吓得全身发软,筛糠一样抖,即忙说:爸爸:“是我吃了的。”于是爸爸把我和妹妹、四弟都放了,抓住三弟一个人就打,黄荆棍打断了一根又一根,打得三弟“哦儿哦儿”双脚直跳。爸爸越打越气,不停地说:让你好吃,让你好吃……。每说一句,就打一棍,打得三弟在地上直打滚;那场面就像孙悟空被念了紧箍咒,求唐僧不念了一样。我们弟妹四人看着三弟在地上“唉哟唉哟”嚎叫的样子,都忘了自己身上的疼,咯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艰难的岁月,生活扭曲了人性和良心,让人痛心和反省。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一道道难已磨灭的印迹。

小弟与狐狸

小弟廷忠是一个聪明好动、调皮可爱的人。只要爸爸妈妈不在家,他自己就在家里作活了,拿着棍棍棒棒比比画画,一会装鬼子,一会装八路,屋里屋外,搞得热火朝天。

一个星天的上午,小弟一个人拿着爸爸划篾的刀,在厨房耍大刀,小手高高地举起刀,在地上转圈圈,结果一不小心刀脱手了,篾刀不偏不歪地砸在了水缸上。水缸是一个大大的、烧制的瓦缸,是用来盛水做饭的。据父亲说,那口缸是解放时分得的地主家的财产,足有一米高,一米多宽的圆形水缸。缸沿还有一些水样花纹,缸的四周还的一些鸟、草图案,看样子有一些年头了。水缸立马被砸出一个碗大的窟窿,半缸水瞬间流淌一地。小弟吓得像丢了魂一样,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刚才的疯狂消失殆尽。

这时屋后传来了父亲说话的声音。小弟像兔子见到猎人一样,撒脚就跑,那速度堪比百米飞人刘易斯。父亲看到出房流出一地的水,瞪着眼问我和妹妹、三弟、四弟。妹妹害怕殃及自己,连忙说:忠在屋里耍篾刀,不小心把刀个砸到水缸上了,把缸个砸破了。父亲进屋一看,整个水缸全部报销了。“忠到那里去了?”父亲说。“他听到你说话的声音,从下面跑了。”四弟补充说。父亲抓起一根二米长、手指头粗的竹杆,立即朝我们指的方向追了出,但追了一半天,连四弟的人影都没有看到。父亲气哼哼地回来对我们几姊妹说:“你们几个为什么不看住他,叫你们在家照屋,你们在家闹翻天,给你们两天不吃饭,看你们还闹不?”我们几姊妹颤颤抖抖地不敢出声。

中午时,妈妈回来看到我们几个蔫布拉几的,就问家里没有做饭,问我们是怎么回事。我们把小弟砸了缸,没水做饭的事说了,妈妈抓起扁担,就到水井里挑了一担水回来做饭。父亲闷着头,瞪着眼,不时用眼乜我们几个,恨不得打我们一顿的样子。妹妹被妈妈叫去烧火做饭去了,我们三兄弟在地坝懵到起,像哑巴一样。

吃饭时,妈妈对父亲说:“又不是他们几个把缸砸了的,还不赶快让他们吃饭,站在那干吗?”父亲没有说话,妈妈打了一个手势,我们悄悄溜进厨房,盛上一碗红苕稀饭,端着就往屋后跑。不巧的是,四弟刚一跑到屋后,我端给他一碗饭,想端着碗就跑,结果脚一滑,手上端的饭碗“噼喳”一下,摔到了地上,一碗饭就没了。我和三弟笑得“扑嗞”一声,嘴里的饭喷了出去。四弟默默地哭,流眼泪,但又不敢出声,只好用手抓起掉到地上的红苕,和着泪水咽了下去。

晚上小弟也没有回来,妈妈站在地坝边喊了一阵,没见小弟回应,也就忙去了,我们四姊妹出去找了一圈,也没找着,就回了家。那时家中人口多,也没有把小弟当一回事,大家照样吃红苕煮米粥宵夜,家中多个人,少个人,根本没有人关心,吃完夜饭就呼呼睡了。

第二天一早,只见小弟一手拎着一只鸡,直直地站在地坝边上。左手擒的是一只大红公鸡,右手拎的是黄褐色的母鸡。两只鸡头被什么东西吃去了。妈妈即刻上前拉着小弟的手,问这两只鸡的来历。小弟说:晚上他跑到观音岩的岩洞里睡,睡到半夜时,突然听到旁边的小洞有什么东西在响动,黑暗中,小弟悄悄睁开眼睛一看,两只狐狸(我们小时候叫毛狗),四只红红的眼睛看向他,狐狸嘴里都叨着一只鸡,要往洞里钻。小弟捡起两坨石头朝狐狸砸去,两只狐狸丢掉嘴里的鸡,夺路而逃。小弟吓得不敢再睡,拎着两只鸡,在洞口坐到天亮。妈妈接过小弟手里的两只鸡,责怪地说,看你以后还淘不?下次要长记性,别再淘气了。小弟点点头看着妈妈,妈妈用温和的眼神看了看小弟,然后说,赶快把脸洗了吃饭。

于是,妈妈赶忙将早早上坡干活的父亲叫了回来。父亲看到小弟捡回两只鸡,看了看小弟也没有再说什么。妈妈将两只鸡装在木水桶里,浇上开水烫。父亲一边薅鸡毛,一边不停地说:“这两只鸡还挺胖的。”我们几姊妹都围着父亲看,口水不停地往下咽,心中想吃鸡肉的感觉不断在往上涌动。父亲三下五除二,就把两只鸡撸得干干净净。肥嫩嫩的鸡在父亲的刀下,露出了鲜红的五脏六腑。妈妈看了看说:“拿一只去卖了,买一个大缸回来。”父亲头也不抬地说:“要得,要得”。一会父亲就背着一个大竹背篓,把公鸡背到集上去买了。中午的时候,父亲背回一口又大又高的新瓦缸。

小弟的事就过去了。留在心中的,是一些抹不掉的、辛酸的回忆。

年事年味

作者:周廷发

新年的脚步,轻轻的、一点一点地向我们走来,像迎春绽放的腊梅,渐渐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香时,过年的气氛就徐徐铺开了。

过年,是过的亲情、心情;过的一种氛围,过的一种文化;更是过的一种味道。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这就是古人对新年春节的写照。年的趣事,年的香味,年的感觉,就像妈妈的爱,默默地温暖、滋润着我。每到年的浪漫扑怀,对年的怀想和回味,就像故乡的炊烟,不,比炊烟还要浓,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在心的天空中徐徐飘动,缓缓舒展……

小时候对过年,总是怀有期待,因为过年能吃好的,穿好的,还能走人户,收到一角、二角、五角、一块的压岁钱。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好玩。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再穷都要想办法,买点布料回来,请裁缝,给一家人每人做一套,或一件新衣服。于是裁缝就会把我们拉到他身旁,用一条软软的皮尺,在我们的手、肩上、腿上、腰上,量来量去;然后又在蓝的、青的、灰的布上比比画画。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我们就会围绕着裁缝说:“我要那种布做衣服,还要做四个兜的。”裁缝量完后就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再来围绕到起,就不给你做了。”我们就像鸟一样飞着玩去了。

除了做衣服外,还有就是杀年猪。记得有一年我们家喂养了一条大肥猪,腊月二十就请我们队的杀猪匠苟必义来杀。杀猪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因为能吃到肉肉,所以心中都盼着早点杀。杀猪匠早早就来了,手拎一个竹篮,篮里装着长长的弯刀、砍刀、挂钩和刨刮,胸前系一个帆布围腰。他放下竹篮后,在屋前屋后转了转,就拿锄头在屋挡头的空地上挖好灶,烧好水后,就到圈里去抓猪。猪在杀猪匠牵赶下,呣呣的、晃晃悠悠地、磨磨蹭蹭地走了出来,当猪来到空地上看到锅里烧着滚烫的开水时,猪跋腿就跑,那奔跑的速度,像一匹狼,一点不笨拙,显得特别灵巧和轻盈。于是大家拿着绳子、棒子,满山遍野,四处追赶。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将累得气喘吁吁的猪抓着。大家连忙用绳子将猪的四蹄捆绑住,四人用杠子抬了回来。然后四人就将猪按在了两条宽宽的矮凳上杀。猪在亡命的最后关头,呜呜嚎叫,那声音传出好几里外,仿佛整个山都在抖动。只见杀猪匠苟必义,左手握着猪嘴,左脚跪着猪的脖子,右手拿着长长的刀,在猪下巴窝处用力捅了进去,一股鲜血像山洪一样顺着刀流了出来,流进了接血的铝盆里。杀猪匠不停地用右手转让动着刀,嘴里不停地说:“老子看你还跑不,你还跑我过。”

肥猪在年的节日里,就成了丰盛的佳肴。

年三十夜,家家都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熬“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的年夜饭,主要有饺子和汤圆。因饺子的谐音交子,意思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饺子形状像金元宝,汤圆是圆形,故象征财富和团圆。三十夜的年夜饭,吃的是心情,喝的是祝福,看的是一家人的融洽,听的是一家人的喜讯。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过年更有趣的事,还是抓年鱼。小时候生产队的水塘每年都要举办抓年鱼活动。每年初一天上午,大家吃过汤圆,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陆陆续续往生产队的水塘方向走去。抓年鱼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而且抓的鱼都是半价出售给自己。水塘有五亩地大,水是放掉了的,最要处也不到一米深。队长一声令下,四周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一般,向水塘中间涌去。顿时,水塘内人头攒动,吼声、叫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水塘中的鲢鱼、鲤鱼、草鱼、鲫鱼,在一片混水中,时而飞起,时而奔跑。一个个抓鱼的男女,时而大笑,时而倒下,都变成了泥人,仿佛是没有烧制的兵马俑,在水塘中舞动。我也不例外,穿着短裤,穿梭在人群中,偶尔也能抓住一条不大不小的鲢鱼。抓年鱼,图的是一个吉利,意思是年年有余,至于抓多抓少,完全是为了快乐,谁也不去问结果,只是享受这个欢乐的过程。

如今过年,过的是一种忙碌后的轻闲,过一种浮躁后的淡雅,一种文化中的品味,过一种团圆中的孝顺、亲情;虽然没有过去的年事,但却多了几分生活的满足,几分亲情温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传统,在节日的相聚中得已传承。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年事是年年事事年年忙,忙的富足,忙的兴旺;年味是年年有味年年香,香的是日子,香的是情爱。

插秧

散文

作者:周廷发

四五月份,春意渐浓,乡村的水田焕发出勃勃生机。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开始准备插秧的农活。一冬的休整让水田恢复了活力,等待着农人们细心的耕作。

整齐的梯田在阳光下闪烁着鳞鳞波光,沐浴着春风的呵护。农人们带着耙子,走进水田,一片一片、一坡一坡地耕种着。田地被细心地耕翻,泥土的肥沃气息弥漫开来,沁人肺腑,仿佛在对田地说:“我来了,让我为你带来丰收。”

水牛在水田中缓步前行,它们冰冷的蹄子踏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地、有力地耙田,为田地铺上一层层细腻的泥沙。水流在田间穿行,冲刷着每一寸肥沃土地,为秧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正在田间劳作的农人们褪去了寒冷冬季的肃杀,换上一身轻便的农服。他们满脸的汗水,眼中闪烁着希望。每一根秧苗都是他们辛勤劳作的结晶,是他们对未来的执着承诺。

农家的孩子们也加入到插秧的队伍中,他们捧着嫩嫩的小手,仰头望着高大的大人。然后他们努力地举起了秧苗,学着大人的模样,轻轻地插入田地的泥土中。矮小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无限娇嫩,他们的笑脸透露出天真和喜悦。他们成了田地的守护者,陪伴着一株株秧苗在阳光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插秧季节的田野充满了忙碌和欢乐。农人们插秧的身影穿梭在生机勃勃的水田间,笑语声不绝于耳。他们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株秧苗,用虔诚铺就稻米生长的轨迹,让每一棵秧苗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随着插秧的进行,田野逐渐变得翠绿起来。嫩绿的稻苗在春风的轻拂下翩翩起舞,它们娇弱的身子仿佛在对大地低语,诉说着自己茁壮成长的憧憬。他们伸展出绿油油的双手,摇曳着天真的微笑,向世界展示他们娇美的一面。

插秧,是一份劳作,更是一份希望。农人们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汗水滋养着每一寸土壤,用希望浇灌着每一株稻苗。他们的劳动是一首赞歌,唱响了对丰收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欢快的黄昏来临,插秧的劳作即将结束。农人们愉快地朝家走去,每当凝视着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心中感慨万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了,丰收的盛宴即将到来。

插秧的季节,诉说着农民的辛勤和智慧,更展示了大自然的恩赐和人与土地的和谐共生。这片田野,因为每一次插秧,都在呈现出一种魔力般的美丽。插秧的农人,化身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用心呵护着它们,期待着一片丰收的黄金海洋。

插秧季节的惬意和欢乐,将成为农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他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他们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庄稼和丰收,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插秧的辛劳优美了每个田野,诠释了每一段故事。水田的美丽是他们用双手创造出的,幸福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长。插秧,插下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也铺就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饭疯

散文

作者:周廷发

在我的故乡仙屋嘴,有一个陋习流传已久,那就是饭疯。说起饭疯,指的是小孩在吃饭时不断哭闹的怪异行为。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老年人们习惯地将称之为“发饭疯”。

为了治疗这种状况,人们在小孩哭闹时会拿一个蒸甑,扣在小孩的头上,然后用刷锅的刷把敲打小孩的头部。认为可以镇住饭疯。蒸甑是一种竹编制成的类似“筲箕”的圆盘,上有拱尖,可以疏通水气,供热气把饭蒸熟。

大人们一边打着小孩的头,一边念念有词:“饭疯饭疯,你别发,发了你就要挨打。”其实,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陋习。小孩哭闹的原因可能是饭菜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和需求,或是小孩本身的肠胃不适应,吃了会感到不舒服。然而,在这个落后而封闭的小山村里,这样的陋习却延续了不知多少年。

如果经过这样的打击之后,小孩还是不见好转,继续哭闹,人们会请来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会将小孩的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好,然后将纸挂在路边的树上,接下来,人们会引来好奇的狗和路人,让它们用尿来浇灌红纸。有时候,人们会将写有八字的红纸装在一个碗里,将其点燃,让纸化为灰烬。然后将纸灰倒在人来人往的路上,供人们踩踏。据说这样就可以压住“饭疯”。

小时候我生下来就没有吃的,也没有吃过妈妈的奶水,因为妈妈每天都是在饥饿中渡过的,根本没有奶水。每到吃饭时,我就会哭闹,于是,大人们就认为我是在发“饭疯”,对我进行各种陋习的折磨,让我吃尽了苦头。有一次甚至把我抱去给一尊菩萨下跪,让菩萨保佑我不哭不闹。结果菩萨也不灵验,后来还是把我抱到一个奶孩子的大嫂家,让我吃了人家的奶水,才止住了我嘶哑的哭声。

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习俗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这种陋习的存在不禁让人们思考:人们真的需要用如此古怪的方式来对付饭疯吗?或许小孩们哭闹只是想要表达某种需求或情感,而非简单的“发饭疯”。无论是打小孩的头,还是请算命先生,这些行为都只是愚昧与无知的呈现,却深深地扎根于这个小山村的土壤中。

当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诡异的传统败退了,于是人们渐渐地慢慢觉醒。他们开始审视这种旧习俗背后的真相,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年轻一代没有再沿袭这种迷信,而是跳出了纷繁杂乱的迷雾,接纳了现代科技和文明的洗礼。他们开始逐渐从城市里引进新的生活理念,饮食文化,为故乡带来了希望和变革。

这个故乡,虽然遭受了封闭的岁月,却未被遗忘。当我远离故乡的时候,仿佛能够听到这片土地低声轻语,用它的方式讲述着那些奇特的陋习。而现在,当我再次回望这片土地,探寻它的变迁,我看到了一片新景象。故乡的脸庞被现代的风貌和繁荣所打造,旧习俗被淘汰,人们迎接着新的生活。

时光带来了变迁,新的乡风正在徐徐展开,而我将守望在这个故乡的旁边,永远保持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故乡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了故乡的变革与进步。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如此鲜活,如此引人注目,让我难忘。

石匠余正仁

散文

作者:周廷发

在仙屋嘴这个小山村,一个来自丰都河对面山里的石匠余正仁,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能人。他身高魁梧、力大无穷,有着高超的石匠技艺,能够修筑屋基、铺设坝子,建造房屋,修葺磨子,无所不能。他的到来填补了村庄中的无石匠的需求,让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余正仁的家族在大山区生活了很多年,由于贫困的环境,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媳妇。直到有一天,村里有位女子因丈夫去世而寡居,村民们担心她孤单寂寞,便想着给她找一个男人。于是,有人将余正仁介绍给了这位女子,让余正仁来做上门女婿。

余正仁除了个高个大,还有着一副巧手艺。他的石匠技艺非常了得,无论是修建房屋还是修复磨子,他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正是因为他的技艺出众,才让村民们对他充满了喜爱和尊敬。尽管他并非本地人,但他始终保持着随和的性格,从不与人计较,脚踏实地地干活。他清楚地知道,想要在陌生的地方立足,必须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然而,虽然余正仁深得人们的喜爱,但仍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这些人恐怕是看不得别人有所发展,总是指指点点、嫉妒嫉妒。然而,余正仁从不为这些言论所动摇,他深知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余正仁用石匠的精湛技艺为村民们修建了一个个坚固的家园。他通过一块块坚韧如铁的石头,构筑出属于村民们的安全和温暖。他的努力与坚持为村里带来了充实的生活,改变了一些落后的面貌,让村民们看了希望的未来。

每当他在山间打石开料的时候,他把积攒在心头的话,用石工号子的方式喊了出来:“不怕你妹儿长得白,不一定找到好堂客;二嫂两个奶子甩,看得男人都发呆……!”他喊一句,又举起大锤,朝破石的楔子砸去,大锤的声音在山村回荡,几里外都能听到,于是村民们就会到来,围在他身旁,聆听他打石的谚子和听他讲述着在外面的见闻和经历。因为石匠走南闯北,到处做工,所以算是见多识广。特别是修料时,他会讲些笑语来逗大家:比如他讲:“有一个村子,有很多光棍,多数人因为穷,没有娶上媳妇,有一天,二蛋突然从外面领回来一个媳妇,是卷发、长睫毛,还涂了红红的嘴唇,大家都争着去看,晚上一帮光棍趴在二蛋家的门外,用耳朵贴着门缝,听二蛋两口晚上在床上都说啥、干啥。突然有一个小子听到二蛋媳妇‘啊、啊’的叫,就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二蛋发现有人在外面偷听,拎着裤子就追出门来喊:是那些龟儿在竖起耳朵听。”大伙一会才反应过来,余正仁在骂大家,于是纷纷抓起泥巴面,向余正仁撒去,余正仁哈哈哈大笑。大家被余正仁的故事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而宽广的世界;不时被引得笑声阵阵。这些故事不仅仅富有情趣,还让村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智慧。余正仁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丰富了村民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了在大山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

余正仁为村庄带来了许多改变,他给每个人带来了希望和勇气。他告诉大家,只要拥有坚持和努力,就能够超越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形象在村民们心中愈发饱满起来,他是一位勇敢、坚韧而有能力的人。

在仙屋嘴这个小山村,余正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村庄的面貌。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富有希望和活力的生活空间。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普通人也可以靠手艺赢得别人的尊重,用才华和勇气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石匠余正仁,是我们仙屋嘴村的手艺人,他的故事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村庄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美好。他的形象将永远镌刻在村民的心中,激励着大家奋发向前,追求自己的理想。

石岗寨

散文

作者:周廷发

石岗寨,一座构筑在山顶之上的军事要地,将巨大的石头作为围墙,屹立在这片山峦之巅,守卫着一方安宁。这座寨子修建于唐朝薛刚反唐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石岗寨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高耸的围墙约有五米之高,围合的寨面积达到二百亩之广。整个寨子都是用几百公斤重的长方形条石垒砌而成,每一块条石都散发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相传石岗寨修建之初,为了应对敌人的袭击,寨与寨之间相隔十多公里。如有敌人来侵犯,居民们就跑到寨上,将寨门紧闭,并生火为号。寨内建有楼阁,可容纳数百人至数千人之多,寨沿宽约三到五米,寨沿上放有一群庞大的石滚,长度达数米,两端钻有桩眼,并配以长棒。据传,当敌人来袭时,寨内勇士们将石滚推下,如滚烫的潮水朝敌人冲去。敌人被石滚狠狠地压倒,粉碎成了尘埃。

石岗寨的故事透着浓郁的文学味道。寨子的存在更多是因为历史的需要和保卫的使命,它见证了无数次战争的硝烟,也见证了当地人民的决心与勇气。

在这座寨子里,曾经发生了许多英勇的事迹。勇士们用生命诠释着对家园和家人的爱,他们孤身一人,与敌人搏斗到底。他们的勇猛与坚韧,如同石岗寨的围墙一般,将敌人的侵犯挡在了外面。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石岗寨的石头们依然巍峨屹立,它们承受着时间的变迁,见证着历史的沉浮。人们常常来到这里,感受这份深沉而又庄严的历史氛围,思考着勇士们为了守卫家园所做出的牺牲与付出。

石岗寨,这座建造在山巅的守护之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犹如一位守望者,镇守着当地人民的平安和幸福。

每当夕阳西下,余辉洒在石岗寨上,整个寨子熠熠生辉,宛如一座晶莹的宝石。在这美丽的光景中,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流转,也能够感到石岗寨背后故事的无尽魅力。

石岗寨的故事让人感动,它们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园的热爱,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这个被石头垒砌而成的小部落,见证了许多英勇壮丽的传奇,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发出光芒。

石岗寨,是历史的见证,是生命的颂歌。它的存在,寄托着人们心中对家园的眷恋,对和平的向往。让我们共同走进石岗寨,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缠绵,也向那些守护家园的勇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