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廷发的头像

周廷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3
分享

仙屋嘴系列散文自然篇

石匠余正仁

散文

作者:周廷发

在仙屋嘴这个小山村,一个来自丰都河对面山里的石匠余正仁,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能人。他身高魁梧、力大无穷,有着高超的石匠技艺,能够修筑屋基、铺设坝子,建造房屋,修葺磨子,无所不能。他的到来填补了村庄中的无石匠的需求,让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余正仁的家族在大山区生活了很多年,由于贫困的环境,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媳妇。直到有一天,村里有位女子因丈夫去世而寡居,村民们担心她孤单寂寞,便想着给她找一个男人。于是,有人将余正仁介绍给了这位女子,让余正仁来做上门女婿。

余正仁除了个高个大,还有着一副巧手艺。他的石匠技艺非常了得,无论是修建房屋还是修复磨子,他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正是因为他的技艺出众,才让村民们对他充满了喜爱和尊敬。尽管他并非本地人,但他始终保持着随和的性格,从不与人计较,脚踏实地地干活。他清楚地知道,想要在陌生的地方立足,必须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然而,虽然余正仁深得人们的喜爱,但仍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这些人恐怕是看不得别人有所发展,总是指指点点、嫉妒嫉妒。然而,余正仁从不为这些言论所动摇,他深知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余正仁用石匠的精湛技艺为村民们修建了一个个坚固的家园。他通过一块块坚韧如铁的石头,构筑出属于村民们的安全和温暖。他的努力与坚持为村里带来了充实的生活,改变了一些落后的面貌,让村民们看了希望的未来。

每当他在山间打石开料的时候,他把积攒在心头的话,用石工号子的方式喊了出来:“不怕你妹儿长得白,不一定找到好堂客;二嫂两个奶子甩,看得男人都发呆……!”他喊一句,又举起大锤,朝破石的楔子砸去,大锤的声音在山村回荡,几里外都能听到,于是村民们就会到来,围在他身旁,聆听他打石的谚子和听他讲述着在外面的见闻和经历。因为石匠走南闯北,到处做工,所以算是见多识广。特别是修料时,他会讲些笑语来逗大家:比如他讲:“有一个村子,有很多光棍,多数人因为穷,没有娶上媳妇,有一天,二蛋突然从外面领回来一个媳妇,是卷发、长睫毛,还涂了红红的嘴唇,大家都争着去看,晚上一帮光棍趴在二蛋家的门外,用耳朵贴着门缝,听二蛋两口晚上在床上都说啥、干啥。突然有一个小子听到二蛋媳妇‘啊、啊’的叫,就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二蛋发现有人在外面偷听,拎着裤子就追出门来喊:是那些龟儿在竖起耳朵听。”大伙一会才反应过来,余正仁在骂大家,于是纷纷抓起泥巴面,向余正仁撒去,余正仁哈哈哈大笑。大家被余正仁的故事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而宽广的世界;不时被引得笑声阵阵。这些故事不仅仅富有情趣,还让村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智慧。余正仁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丰富了村民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了在大山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

余正仁为村庄带来了许多改变,他给每个人带来了希望和勇气。他告诉大家,只要拥有坚持和努力,就能够超越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形象在村民们心中愈发饱满起来,他是一位勇敢、坚韧而有能力的人。

在仙屋嘴这个小山村,余正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村庄的面貌。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富有希望和活力的生活空间。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普通人也可以靠手艺赢得别人的尊重,用才华和勇气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石匠余正仁,是我们仙屋嘴村的手艺人,他的故事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村庄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美好。他的形象将永远镌刻在村民的心中,激励着大家奋发向前,追求自己的理想。

上梁

散文

作者:周廷发

上梁是在盖新房时,屋顶正中的一根横梁。只要把梁上上,就说明房子封顶了,房屋的整体结构基本完工。它象征着房子的稳固和安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在民间传统中,上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涵义深远。

当一户人家决定盖新房时,就会找来木匠选好一根最符合要求的柏木梁。这根梁要求最粗、最直、最长,以确保屋顶的坚固和稳定。在房屋快要完工的时候,木匠便会将这根梁砍倒抬带回家中。他们会对梁进行去皮、调线,打孔等工序,以确保梁具备最佳的品质和使用效果。

传统上,梁是不能让女人迈过的。据说,如果女性迈过梁后,梁便会出现裂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兆头。因此,在上梁仪式之前,人们通常会请来风水先生根据时间和方位进行算命,确定一个吉时。在吉时到来之前,人们会放鞭炮,声声鞭炮声回荡在村中,燃放的礼花仿佛在宣告着喜庆之事即将到来。当然会说吉利话的人,主人听了高兴就会赏个喜钱,说好听话的人,也得了一个好的彩头。

仪式正式开始时,主人会将喜钱从梁上抛洒下来。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代表着祝福和吉庆。人们争相抢夺着从梁上抛下来的、洋溢着幸福的红包,希望能从中获得好运和财富。等梁安好后,一块长长的红布,从梁上飘下,挂于房檐,象征着红红火火,大富大贵。于是掌声、笑声、祝福声包围了这户人家。

上梁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民间文化中流传的一种信仰。人们相信,通过上梁这一仪式,能够祈求到吉祥如意的未来。尽管现代社会的科技发达,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深深根植在人们的心中,代代相传。

上梁的象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房屋的建筑结构,而是蕴含了人们对生活希望和向往的深刻感受。它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家庭、稳定生活的追求和祈愿。每当上梁仪式举行时,家庭成员和邻里乡亲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见证这一庄重的庆祝时刻,他们用心灵和情感一同去感受着这份浓浓的幸福和喜悦。

在仙屋嘴这个小山村里,上梁的仪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团结、友爱和互助的力量,还为整个村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希望。上梁仪式的举行,是连接家与家之间的情感纽带,凝聚了乡村的力量。

上梁,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追求。在那一刻,人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村庄带来了丰收和繁荣。上梁的仪式,回荡在人们心中,永远燃烧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上梁是一项古老而庄重的仪式,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幸福和美好未来的期望。通过上梁这一习俗,人们将祝福、希望和喜悦凝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温馨而充满希望的家园。

上梁,是乡村文化中的一抹亮色,是乡亲们心中的一份期盼。愿这份美好传承下去,激励着我们继续追求幸福和美好。让我们共同向着光明的未来迈进。上梁是乡村民俗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值得永远传承和发扬。愿生活的日子,天天都在上梁是度过。

走人户

散文

作者:周廷发

在我小时候,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我们大多时候过的是简朴的生活,每天只有一些简单的菜汤和杂粮。然而,过年、过节、生日、喜事等特殊的日子,我们就会特意前往亲朋好友家进行串门拜访——俗称走人户。

走人户意味着希望能够通过亲情和人情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当我们前往亲友家时,一般会带上一些小礼物,比如两斤糖、三斤面条,或者二十个鸡蛋,用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和祝福。而作为回报,我们在被拜访的家中可以享受到丰盛的菜肴、米饭和肉类。这种礼尚往来的互动,既让双方感到喜悦,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情和亲情。

在走人户之前,我们需要穿上一身新衣服。即便没有新衣服,我们也会选择一件比较体面的服装来穿着,不愿意给别人留下嘲笑的机会。这样的装扮,不仅是为了显示我们对这个场合的重视,更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更主要的是不要让别人看出自己的日子过得寒酸,过得窝囊。

小时候走人户,我最喜欢去的是大舅家,因为大舅家离我们家很远,走一趟得四五个小时,所以一般去了之后大舅、大舅娘对我们都挺好,所以都会留我们住几宿,那样我不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玩几天,还可以吃几天好饭、好菜。当然,我们最不愿意去的是小舅家,他们家离我们家很近,走路也只有四五十分钟。每次去后小舅娘都不欢迎,把脸黑起,怕我们把他们家吃了,而且也不弄好菜、好饭给我们吃,更为恼火的是,吃完饭后,从不留我们,巴不得我们吃完了马上就走。其实小舅家的情况,比在舅家的好要优渥一些,但他们就是抠门,不喜欢我们。后来我们家渐渐的好了一点点,大家都不去了。

最有意思的走人户,要数过春节。过春节时不论你走那一家,都是好吃的,好玩有,家家都是满酒佳肴招待你。而且气氛比较好,让人感觉舒服。最没有意思是节日要数端午节、中秋节,这两个节日在农村来说,一点气氛都没有,家家都忙得不可开交,那有心思去过节。去好一点的家庭,包得有两个粽籽,打得有一团糍粑,去家庭贫寒一点的,什么都没有,煮碗饭吃了就完事了。

走人户是一种传统习俗,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串门拜访,人们能够加深彼此的友情,巩固亲情。这种交流时情的方式,让人们更加贴近、了解彼此的生活,共同分享喜悦和困难。这种传统氛围,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传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友情和亲情价值观。

童年的故乡

散文

作者:周廷发

桐子坡是我美好的故乡。它虽然普通,但却拥有一片富饶的土地,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在这个小山村里,我度过了快乐而无忧的童年时光。

每当阳光洒满大地,我便和小伙伴们来到村中的桐子树下。那里树木繁茂,挂满了青绿的桐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攀上树枝,探寻其中的秘密。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一个鸟蛋,放进口袋里,扛着满满一小袋的欣喜和期待,回到家中,妈妈总是笑眯眯地接过鸟蛋,为我们准备一份可口的鸟蛋炒饭。那无辜的小生命被我们无意中带走,却又化作了家人的一丝温馨。

故乡的小河沟是我们捕捉快乐的地方。澄澈的水流从山谷间蜿蜒而过,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杂草。我们光着脚丫,挽起裤腿,追逐着欢快的水流。摸螃蟹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仔细地搜索每处水草丛中,逮住一个又一个大大的螃蟹,那些小家伙用尖尖的钳子使劲夹着我们的手,让我们同时感受到了疼痛和快乐。晚上,闹腾一整天的螃蟹们便成了我们丰盛的晚餐,蒸着、红烧着,肉质鲜美,黄汁诱人。

故乡的稻田呈梯田状,从上往下看,一层层稻田,如梯子状。稻田是我们快乐的乐园。当稻子金黄收割后,我们不再忍受那些稻草刺痛,便兴奋地跑进稻田,双手拍打水面,掀起一片片涟漪;将鱼赶往水深处,用手挖泥巴土,将可能有鱼的地方,围成一个小圆,再把水放干,划者用盆把水舀掉,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摸索着,一条条鱼儿在水中蹦跳,有的甚至钻进稀泥巴里躲葳起来,但我们不会放过每一寸地方,用手一遍一遍地摸,突然,凉凉的鱼儿滑过指尖,在稀泥巴中穿行。如是没有发现鱼儿,我们爬到田埂上,静静地等待时机,让鱼儿以为无事,可能平安出来觅食,这时我们立刻下手,开展抓捕,一抓一个准,不会有漏网之鱼。清澈的稻田水中,草鱼和鲫鱼自由自在地游弋。那时的我们,像一群水中的精灵,拥有了抓住幸福的能力。

故乡的童年四季如歌,故乡的风景给了我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春天里,村庄被桃花染成了粉色,微风中浮动着香甜的花香。夏天,太阳高照,稻田的绿浪涌动,小小的鱼儿在水中蹦跳。秋天,丰收的季节,稻谷摇曳着金黄的身姿,林间的果子也熟透了,吮吸着甜蜜的汁水。冬天,白雪覆盖了大地,我们在雪中堆雪人,打雪仗,欢笑声回荡在寒冷的空气中。不过雪不是每年都下,好几年才有可能下一次,所以我们不会放过在雪中玩耍的机会。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里度过的。那里的美景和经历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每当我回忆起过去,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涌动。桐子坡,那个普通而温暖的小山村,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教会了我亲近大自然,乐观向上,并在无拘无束的童年里磨炼着我的性格。

我的故乡,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是一段美妙的故事。它以其平凡而丰盛的生活展示着温暖,传递着希望。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到故乡,或许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那份情感和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们心底,犹如永不凋谢的桐子树一般。岁月流转,故乡的记忆依然清晰,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

童年的故乡,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存在。那里有欢声笑语,有快乐和自由,有对大自然的相知和亲近。在那片土地上,我成长,我快乐,我拥有了无尽的宝藏。那是我永远珍视的故乡,留下了我无法磨灭的印记,成为我的人生篇章中最灿烂的一页。

故乡的小路

散文

作者:周廷发

仙屋嘴是我深深眷恋的故乡。在这个普通的丘林山区里,有着无数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它是勤劳的乡亲们祖祖辈辈奋斗和生活的纽带。小路虽然狭窄崎岖,但却承载了一片富饶的土地的温情和满满的宁静感。

当我还是个年幼的孩子时,小路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微小而脆弱的。仅宽约一尺,坡斜而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滑倒和摔跤。但尽管如此,小路却始终连通着我们与外界的变化,给了乡亲们生活的希望。

每当黎明的阳光洒落在仙屋嘴,小路上便醒来了生机勃勃的一天。那时,我常常看到一位位老人,弯腰驮着沉重的背篓,扛着锄头和戴着薄纱的宽边草帽,从小路上走过。他们是村里千百年来的勤劳耕耘者,他们以几乎超乎想象的辛劳和汗水,将这块山区变成了一片片美丽的花园。小路,是他们通向山间耕地的唯一道路,他们顶着风雨,艰难地攀爬着坡道,在狭窄的路面上行进。

小路早晨的样子总是与众不同。云雾弥漫,布满了山坡的苔鲜和杂草,在被清晨的露水打湿后,显得绿得更加清新。小路两旁,是那些斑斓的野花、高高耸立的树木,他们仿佛在太阳的沐浴下,释放着自己最美丽的芬芳。蝴蝶翩翩起舞,鸟儿欢快地歌唱,成片的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照亮了小路上的一颗颗希望。

小路岁月流转,渐渐变得更加宽广,沉淀了乡亲们的记忆和智慧。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乡亲们辛勤劳作、孜孜不倦的付出。他们挑着重重的担子,莫怨莫悔地走在小路上,沿着他们的脚步,小路上铺满了垂涎欲滴的果实和收获的喜悦,也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快乐。

在丰收的季节里,小路充满欢声笑语。稻谷金黄沉甸甸地垂下,小路两旁挂满了红彤彤的辣椒和晒干的谷物。乡亲们手握锄头,笑容满面,相互打招呼,分享着劳动的果实。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浇灌着家乡的希望,用稻谷的丰盈与果实的香甜,滋养着他们骄傲的笑脸。

我记得有一天,身着土黄色衣裳的母亲提着一个篮子,踏上了小路。她的目光坚定,脚步稳健。我好奇地问她去哪里,她微笑着说:“去山外的市场,带一点自家种的蔬菜和土鸡蛋去卖。”我看着她不远不近的背影,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敬意。那一刻,小路的意义在我眼中凝聚成了一种坚持和纽带,无尽的感激溢满了我的心头。我沿着小路,追着妈妈一路向前跑去……

岁月如梭,小路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如今,我已经离开了故乡,远赴他乡。然而,小路的记忆却永远留在我心中。每当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小路在我脚下若隐若现。它连接着我与母亲的血脉,连接着我与家乡的情感,也连接着乡亲们的梦想和夙愿。

故乡的小路,宛如一条生命之线,承载着乡亲们的企盼与明天。它或许狭窄险峻,却给予了乡亲们坚定向前的力量。每一步的辛勤付出,在这个坚实的小路上得到了回报,也种下了新的期许。小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故乡的面貌。

无论我身在何处,我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小路,它像一根丝线般牵引着我的思绪,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故乡的小路,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与辛勤的努力,也为人们的坚韧与拼搏谱写了最美的乡愁之歌。岁月无情,小路虽然逐渐消逝在时光的长河中,但那份欢声笑语,那片顽强拼搏的土地,将永远定格在我心中。

地 衣

散文

作者:周廷发

雨后的晨曦中,我随着回忆踏上了仙屋嘴村的石滩,追寻着童年的记忆。那时,贫困笼罩了整个村庄,每个家庭都挣扎着维持生计,口粮匮乏。然而,有一种食物成了大家争相追逐的宝物,那就是地衣,亦称地木耳。

地衣的模样与黑木耳如出一辙,柔软肉感,仿佛与木耳姊妹相连。只要经历了一场长雨,地衣便会顽强地、默默地生长了出来。于是,在雨后的第二天清晨,母亲早早地起床,背着背篓,拎着提篮,踏上了寻觅地衣的时光。

我记得母亲蹲在石滩上,灵活的双手,如鸡啄米般不停地采摘,优雅而轻盈。在那一刻,她的眼睛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仿佛在捡拾的不仅仅是地衣,还有一份满足和希望。

不一会儿,背篓中已装满了满满的收获。但若是错过了最佳时机,那就只能捡到少许,因为那些丰盈多汁的地木耳,早已被别人抢走。他们总是匆匆离去,留下满目荒凉的石滩。

将地衣带回家后,母亲将它们一片片洗净,然后放入锅中炒。那独特的香气悠然散发,仿佛是大地的味道,是岁月的味道。清香与地香交织在一起,勾勒出独特的风味,与众不同,让我垂涎欲滴。

在那个贫困年代,地衣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之光。它们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是坚持不懈的体现。我坚信,珍贵的宝藏并不一定是金银珠宝,而是来自大自然恩赐的地衣。它们教会了我们珍惜食物,感恩生活,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满足。

如今,岁月已逝,仙屋嘴村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那份对地衣的眷恋,对母亲的崇敬,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当我回首往事,仿佛就重温儿时的快乐,感受到地衣给予我们的温暖和满足。地衣,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美丽风景,是忧伤岁月里的甜蜜记忆。它如此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珍贵,守护着我们那个纯真而贫困的时代。感谢它!地衣的存在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感恩生活。

它将你们纳入了永恒。在这片土地上,我永远怀念着那些捡地衣的日子,怀念着那些曾经陪伴我的人们,怀念着那份难忘的滋味。愿我的美好的回忆,唤起人们心底的温情与眷恋。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的长河,回望那段难忘而美好的年华。

洒满乡愁的小路

散文

作者:周廷发

我的故乡仙屋嘴静静地安卧在丘林山区中,它的每一条小路,洒满了淡淡的乡愁。

仙屋嘴是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小村,它并没有繁华的城市的灯光,也没有高楼大厦的层层叠叠,但它却拥有无数条弯曲的小路,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记忆。弯弯的小路,就像城市里巷道,拐个弯就看不见人影了。

记忆中的小路,是一条条狭窄而弯曲的蜿蜒道路,被岁月的雕刻、锻造成灰蒙蒙的,每一个弯曲都如同一个旋律,唤起心中深深的感动。我常常走在小路上,感受那被风吹过的思绪,任凭那微风亲吻我的脸颊、撩拨我的衣襟。

田间的小路,盘旋蜿蜒,记录着时间的痕迹。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父亲赶着牛,扛着犁,戴着斗笠,在风雨中劳作的身影,每一次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他的劳作,是家庭的支撑,是一份默默付出的爱。身上的汗花、手上的老趼,都是父亲辛劳的见证。我也曾无数次看到坡地上的小路,母亲挑着担,戴着草帽,在烈日中艰难行走的样子,她黝黑的脸庞,染上了泥土的颜色,她的汗水滴洒在小路上,滋润了这片土地,滋养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

小时候,是我最喜欢的时光。我曾无数次光着光脚丫,在风雨里、在烈日里奔跑;小路成了我的游乐场,同时也是梦想起航的起点。故乡的小路洒下我的汗水,它教会了我,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只要坚持向前,永不放弃,就能翻过山岗,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美丽、多彩的世界。我与小禾苗对话,与风儿亲呢,与花儿嘻闹,像鸟儿一样自由快乐!

走过的小路,见证了我从稚嫩到成长的过程。放牛时,朝阳在小路上陪伴着我,它那轻柔的光辉,温暖了我的梦想。上学时,我仿佛是飞翔的燕子,小路是我展翅的远方,它给予了我前进的力量。唱歌时,鸟儿在树林中应答着我的歌声,它们似乎在和我一同驰骋在小路上,分享着快乐。

故乡的小路,如诗如画,激发了我的灵感和创造力。它承载着乡愁,也映照了追逐梦想的坚定。每一个弯都有我的情,每一个坡都有我的爱。我爱故乡的一草一木,我爱故乡的风风雨雨,因为小路牵挂着我的魂。

故乡的小路,是我心灵的寄托,它带领我走过了青春,开启了未来的大门。即使岁月已经改变了很多,让小路失去了昔日的模样,但它依然在我的记忆中闪烁着光芒。而我,也继续用温馨的思念,用绵长的回忆,去歌颂那洒满乡愁的小路,那属于我的故乡仙屋嘴的小路。

打连杆

散文

作者:周廷发

打连杆,是我故乡的一项基本劳动。这个连杆,用一根丈余长的竹杆顶头安上转拐,连上一块长两到三尺的根条编板,举起来自由转动,在地上不停地拍打。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拍打黄豆、胡豆、碗豆、米豆,以及其他一些农作物。

在收获的季节里,很多农作物的角很小,不适合人工手剥,只能晾晒在地上。晾干后,使用连杆拍打,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劳动效率极高。比如打芝麻,父亲和母亲经常在阳光下辛勤劳动,将打出的米和籽用风车清理干净,整整齐齐地留在地上。

在一个秋日的上午,被金色的阳光照耀的院坝,一根高高竖立的连杆引起了我的注意。连杆在父亲的手中挥舞,有节奏地拍打着晒坝上的农作物。拍打声回荡在田野间,如同一首催人奋进的乐曲、均匀而有节奏。有时农作物多时,父亲一天要打好几次,每一次都汗流夹背,我向父亲望去,豆大的汗珠从父亲的背上滑落,油黄的脊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连杆轻盈地在头顶转一个圆圈,啪啪地拍到地上。那动作之娴熟,姿势之优美,让我入迷。

父亲满脸笑容地招呼我加入他的劳动队伍。我接过连杆,学着父亲的模样,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起初连杆不听使唤,不能自由转动,父亲不停地教我。一会连杆就听话了。眼前的根根碗豆,随风摇曳,一连杆打下去,劈劈啪啪着响,像似欢快地迎接着我的到来。我用力一拍,发出鞭炮般的声响,回应着我的呼唤,仿佛在向大地诉说着我对农田、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连杆在我的手中悠悠地转,父亲坐在一傍用草冒,轻轻地扇着凉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熟练地拍打着,一串串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劳作之歌。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辛勤劳动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一道道美丽的丰收景象,将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个人。我看到了黄豆、胡豆、碗豆等农作物在阳光下晒得金黄,它们沐浴着光芒,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正是因为连杆的使用,这些农作物得以轻松、高效地进行去壳、脱籽的后续处理,为农民们带来了劳作的轻松和心灵的愉悦。

不仅如此,连杆的存在也让我思考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代表着人类对劳动的尊重和创造力的体现。正是因为连杆的运用,人们能够解决农作物剥籽难的难题,让劳动的产出更加高效、便捷。连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录着农耕文明的印记,承载着乡土人情的温暖。

在连杆的帮助下,我们一起完成了丰收的农事,大家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田野。坐在长椅上,喝着茶水,分享着劳动的喜悦和收获的喜悦。连杆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劳作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鼓舞着我的勤劳和创造力。

打连杆,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是一项简单的农活,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美妙的劳作过程。通过连杆,我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的辛勤和不易。

连杆传递出对劳动的敬意和对农田的热爱。让我们一起珍惜每一滴汗水,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连杆的不吃劳苦的精神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无论我们面对哪些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甘做连杆,齐心协力,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栗浆籽豆腐

散文

作者:周廷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仙屋嘴,贫困的人们为了渡过饥荒,每当青㭎树上结出的栗浆籽成熟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涌向葱绿的长青㭎林,背着筐、提着篓,去采摘这些宝贵的食物——栗浆籽。

青㭎树上的栗浆籽是这个地方居民的希望所在。有的籽像鸽子蛋大小,有的则只有花生米那般小巧。它们外形呈咖啡色,有的外壳呈现出深红的赭赫色,形状㮋园形或长圆柱形,而内部鲜嫩的籽粒却是乳白色的。剥开外壳后,籽粒很快转变成褐色或黑色,味道则是苦涩的。

为了填饱肚子,无论老少,人们都纷纷提着篓,手拿竹杆,钻上茫茫青㭎林,加入的摘栗之旅。由于竹杆只能打得到树下方的栗浆籽,树的上部和树稍之间的籽,几乎无法采,于是就有聪明人,发明用二锤砸青㭎树,咚咚的响声,如闷雷般在青㭎林扩散。一锤下去,树一幌动,籽就掉了下来。几年下来,所有的青㭎树的腰部,都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碗大的疤像一只只愤怒的眼睛,瞪着采籽的人们。摘回栗浆籽后,大家熟练地去除掉外壳,然后用磨子将籽碾磨成细腻的粉末,就像制作黄豆豆腐一样。为了保证质量,人们通常会用帕子将粉末过滤一遍。过滤出来的栗浆籽水,呈紫赭状。待水沉淀后,粉就就像苕粉和碗豆粉一样,待淀粉沉淀后,将淀粉的混合物放入锅中熬煮。在高温的炽烤下,混合物缓缓凝结,形成一种犹如凉粉般的食物。当它被铲起来放凉时,那份坚韧的生存意志在其中流淌着,辛劳便快乐着。

这道栗浆籽豆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道菜肴,用来搭配饭菜。虽然它的味道与苦涩的野菜一样,但为了生存,人们只能咬紧牙关,将其吞咽下肚。

在那个时代,每一个栗浆籽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故事。这些栗浆籽不仅仅代表着温饱,更代表着人们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对生活的顽强执着。传说四九年大饥荒,村里饿死不少人,住在观音庙里的和尚,也无香火可续,饿得奄奄一息;一天晚上,一位白发仙翁给和尚托梦说:观音道长,大湾青㭎树上结的结,可采来去皮后充饥。道长一夜未眠,辗转反侧,眼前如梦幻般出现无数的仙果,仙果在树上金灿灿、闪闪发亮……

第二天天一亮,道长就叫上所有的村民到青㭎树上去采摘栗浆籽。也有的村民很贪,爬到树上,不幸摔下来,摔断腿和手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个别的被摔死。

摘采栗浆籽的细节中充满了人们的汗水和努力,脚步匆忙的身影,大大小小的栗浆籽如褐红珍宝般的外壳,被磨子碾细到入锅中,蒸腾而起的热气和浓烈的香味,都构成了栗浆豆腐的细节。

时光荏苒,如今的人们或许无法体会这份艰辛,但让我们记住,栗浆籽的故事承载着对生活的感恩和生活的不易。在那个年代,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奇迹,历史不容忘记,生命值得铭记。

无论是栗浆籽,还是每一个身在其中的普通人,都散发着一种韧性的美,一种执着的追求。他们用勇敢和韧性,书写着那个年代的奇迹和人类的尊严。

我们永远怀念,那个曾经的栗浆籽的年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