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廷发的头像

周廷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5
分享

嗦丢

嗦丢就是爆炒鹅卵石。顾名思义,就是嗦完了,就丢了。

嗦丢这道菜是中国最古老的菜,也是号称世上最硬的菜,不仅硬在其罕见,更硬在其材质,它的“肉”是五颜六色的小鹅卵石。其做法就是把河里的鹅卵石捞起来,选取指头大小的石子,用清水洗净后,放到锅里爆炒,再放点油盐调料,然后端上桌来当下酒。喝一口酒,嗍一个鹅卵石。后来不断演变,炒嗦丢时会加点辣椒、生姜。辣椒和生姜都有驱寒提神之效,加上鹅卵石炒制后,温度极高,会将辣椒炒煳,吃起来特别香。嗦过的鹅卵石扔在地上,等这次喝完酒后,再把鹅卵石捡起来洗净,下次再用。

嗦丢起源于重庆巫溪县的大宁河流域一的船工、盐工。相传先秦时期,粮食和蔬菜的匮乏,一些从事苦力的劳工,为了增加体力、抵御潮湿和寒气,劳工们不得不多喝酒,多吃盐;喝酒能抗寒,吃盐能增强体力。而巫溪大宁河的盐泉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熬制。大宁河流经巫溪县和巫山县,与梅溪河、汤溪河相通,最后汇入长江。

据《巫咸国志》记载,宋朝时期,大宁河盐泉十分兴盛,盐泉如瀑,从大山腰喷涌而出,如巨龙吐水,水花四溅,声震十里。古巫咸是上古时期活动在今渝东北、鄂西大巫山山区的部落,因其拥有今巫溪宁厂盐泉而称巫咸。据专家考证,上古时期的巫咸国,就位于巫溪县的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每天的熬盐工达数百人之多,盐工们将盐水,接入锅中,用猛火熬制,直至将水熬干。熬盐的铁锅大约两米,一排一排自动将盐水流入锅中。宁河宽达百米,河上的商船多达数十艘,岸上的马帮、驮队蜂涌而至,人头攒动,商贾云集。走水路可将盐运入长江,然后通达各水陆码头;走陆路可直达云、贵、川、陕和湖北、湖南。为了加强对盐业的管理,宋朝在大宁河盐泉,设立了盐运监管司(相当于现在的管理站),一时间大宁河畔大兴土木,各种商铺、餐馆、客栈、戏院、庙宇,甚至是妓院也都纷纷落成,整个大宁河成了大西南最繁华的盐运集散地。为了进一步规范盐水的分配和管理,监管司实行按孔分水,按孔纳税的原则,即将盐泉用水池围起来,在池边沿钻一排水孔,水孔上接上竹管,按管分购。这个方法也就是中国最早股份制的起源。由于熬制盐的劳工和运盐的商贩,每天都在盐水中劳作,加之宁河又处于海拔相对较高区域,长期的繁重劳动和冷水浸入,人体的抵抗能力就逐渐下降,为了切实有效地御饥抗寒,长年在河中跑船的老船工,就发明了嗦丢这道菜。后来这道菜被制盐工们知道,饥寒时也炒制嗦丢,那怕是不喝酒,或者是有其它菜时,也要炒上一盘嗦丢。

相传,唐代宗时,宰相刘晏,受皇上加封,管理全国运粮、税收、盐铁等政务,为了尽快恢复全国经济,刘晏就派其副相(相当于现在的助理)曾本到全国各地去查看盐铁开采、炼制情况;一日,曾本一行四人,化装成买盐商贩,来到宁厂盐泉,暗访盐坊的熬制、分配情况,当曾本看到盐工们在边渴酒、边划拳,边吃嗦丢时,就很好奇,忙上前去细看,并问其菜名,当得知叫嗦丢时,禁不住伸筷夹了一个,放到嘴里嗦,然后赞不绝口地说:仙中极品,人间佳肴。

嗦丢这道菜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因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制盐技术的提高,熬盐工和运盐商的渐渐淡出历史 ,嗦丢才走完了它的壮丽旅程。现在偶有个别地方的餐馆,仍然用嗦丢这道菜来招揽顾客,让人品古惜今,追忆历史。

今天,当我再次踏入宁厂古镇,看着那哗哗奔涌的盐泉,心中感慨万千,昔日的辉煌、古人的智慧,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渐渐枯竭,取而代之的是留在心中的无穷疑问,那流淌了几千万年的盐泉,为什么仍然喷涌如柱?那盐泉来自哪里?那一口口锈迹斑斑铁锅,在岁月的风尘中,还在静静地等待谁?我轻轻用手抚摸,好像那炽热的盐温,穿越时光,渐渐地涌遍我全身,一串一串的迷,让我无法想象和预知。

漫步于宁河边,那一颗一颗五彩斑斓的鹅卵石,在茫茫的岁月中,依旧光彩无限,仿佛在向我诉说它曾经的荣耀;我随便拣起一颗鹅卵石,捧在手中,静静感悟它的繁盛与没落,那一道道细细的石纹,掩藏着多少沧桑的故事;那无数的船工、盐工嗦过它的身体,那一次次烈火煅炒过它的生命……

啊,嗦丢,是让我永远充满欲望、不能忘怀的那一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