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廷发的头像

周廷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8
分享

篾活

篾活

散文

作者:周廷发

我的故乡仙屋嘴,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靠编篾活为生。这里的土地虽不算肥沃,却孕育着一种坚韧的生命力。四周环绕的青山,层峦叠嶂,山林中常年竹影婆娑,微风拂过,竹林沙沙作响,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适应了自然环境的变化,用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技能,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分收获。做篾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技艺。这里的竹林郁郁葱葱,各种竹子生长得十分茂盛,因此,竹器活就成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的手工技能。

我的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他心灵手巧,吹唢呐、笛子、木工、制瓦、做篾活,样样在行。编箩篼、簸箕、竹篮、背篓是全村人都会的一项技能,但要做到精益求精,却需要不凡的技艺。父亲正是这样一个篾活的高手,每次他编竹器时,总是先把刀磨得锋利,然后走到竹林中,从头到尾仔细观察每一根竹子。

父亲选竹子的方法独特而讲究。他会用手轻轻摇晃选中的竹子,检测它的柔韧性和是否被虫蛀过。竹子砍下后,他会用土盖住竹头,防止根部快速腐烂,也避免被虫啃。

每一根竹子被削完枝丫后,就拖回院坝。父亲会拿着尺子,对每一根竹子进行仔细比量,尽量做到物尽其用。竹子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用途:竹头用来做器具的框篾,因其厚实耐用;中间部分用来做筋篾,是竹器的骨架,韧性适中,竹节均匀;竹梢则用于篾丝或花成竹块,因其较薄,编织时操作方便。

村民们在农忙之余,总会聚在一起编竹器。各种竹篮、鱼篓、箩篼、背篓、竹扫、笸箩等几十种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都是在他们巧手中诞生。这些竹器不仅满足了自家的需要,还能拿到集市上卖,补贴家中的日常开销。

赶集的日子,仙屋嘴篾器都涌到集市上,形成竹器一条街,集市上总是热闹非凡。各种竹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有装粮食的、装鸟的、背人的,种类繁多。人们在集市上谈笑风生,讨价还价,为原本宁静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几分活力和色彩。

每次赶集,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把精心制作的竹器一一捆好,挑往集市。他的竹器因为做工精细,结实耐用,总是供不应求。每次集市结束,父亲总能带回一些零花钱,甚至为家中购回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比如、油、盐、肥皂、纽扣等。而这点点滴滴的小钱,对于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弥足珍贵。

在父亲的手中,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生命。他通过篾活,赋予了竹子新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看来,做篾活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心灵的沉静和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根竹子的选择,每一个篾丝的编织,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父亲编织小鸟、小猪和花草,硬是栩栩如生、灵动可爱,让人爱不释手,在集市上成为一些有钱人和孩子们的抢手货。

父亲常说:“做篾活就像做人,竹子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用处,就看你怎么去利用它。同样,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和挖掘。”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但在仙屋嘴,篾活这一传统技艺依然在村民们的手中传承下来。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聚在一起,边聊家常边编竹器,竹子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仿佛在诉说着这一技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宋·袁燮的《咏竹》:此君林下静无尘,苗裔生来便逸群。头角崭然圆玉峙,养成直节要凌云。就是对竹高洁的最好赞美。

作为父亲的儿子,我也继承了他的篾活技艺。每当我拿起刀具,走进竹林,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跟随父亲选竹和编竹的时光。父亲的身影经常是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父亲的手艺是用心去做好竹篾每一个细节、父亲的智慧是虔诚中蕴含着创新。父亲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每当我自己编的竹器拿到集市上卖出了钱,心中充满了喜悦、激动和成就感,一种劳动的获得感,掩盖了我所有编织时的艰辛,挂在脸上的是甜甜的微笑。

篾活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正如编织竹器一样,人生也需要耐心和细致,需要不断地磨练和坚持。每一根篾丝的编织,每一个竹器的完成,都是对心灵和意志的锤炼。

父亲用他的一生,教会了我如何用心去生活,如何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篾活不仅仅是他的谋生手段,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是他对人生的一种独特理解和诠释。

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仙屋嘴那片竹海,那条竹器街,那一幕幕赶集的场景,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巧手,他的智慧,他的教诲,都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我疲惫不堪时,回忆起故乡的一切,仿佛又闻到了竹子的清香,看到了父亲那专注的眼神,那一丝丝篾丝,像一个舞者,在父亲的刀刃辗转腾挪、伸展自如;听到了篾丝在手中编织时发出的沙沙声。这一切,都是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慰藉和最坚定的力量。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但我相信,篾活这一传统技艺不会消失。它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手艺来提醒我们慢下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我希望能够将父亲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篾活。这不仅是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编织生活的美好,用智慧去创造未来的希望。

篾活,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在那片竹海深处,在父亲的巧手中,我看到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力量。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篾活依然在故乡仙屋嘴的村民手中传承,依然在我们的心中绽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